摘 要:深層學習與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有密切的關系,問題質疑、合作交流、交互反饋是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形式。通過問題質疑產生優質問題,通過合作實驗、思維碰撞、教學反饋等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生深度學習,能夠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沿著物理學發展的軌跡前行。
關鍵詞:深度學習;問題質疑;優質問題;教學反饋
深度學習是與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談到對學習的追求,通常指的是形成性的、積極運用的、深度的學習,即深度學習[1]。初中物理學習的至高境界是獨立的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能夠依據初中的知識自然地拓展到新的方面,也就是能夠沿著物理學發展的軌跡前行。
初中的物理學習與高中后的物理學習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對我校近五年來的初中畢業生的高中物理學習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在升入優質高中或出國深造后如虎添翼,飛速發展,在課堂上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究其原因,是我校在初中物理課堂深入開展深度學習,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課改之路。
我們圍繞初中物理開展深度學習,在以下幾方面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
一、在問題質疑中發現能引起反復爭議的優質問題
在初中物理課堂中通過問題質疑能夠產生優質問題。優質問題一般有三個來源:教師預設、學生發現問題、思維碰撞產生。教師預設來源于教師豐富的經驗和對教材的把握,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在小組交流合作和深度思考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問題。優質問題是培養學生物理深度學習能力的金鑰匙,在出現了優質問題后老師要及時抓住,引領學生深入討論下去,步步追問,拓展延伸。例如,在電學學習中有一道關于電路設計的題目,要求先開電機風扇再開投影燈泡,在電路設計上學生爭議了三次,每爭議一次,我都不表明態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查資料,到了第三次爭論過后大家達成一致的時候,不用老師講這類問題已經很透徹了。當我們把時間放給學生,不辯不明,給學生爭論時間看似課堂進展慢,實則透徹明晰。學生在解決優質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物理的樂趣,達到了深度學習的標準。
二、設計多元答案的電學實驗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且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2]。
在學習電學知識時,許多學生自己購買了電學實驗箱,我們嘗試利用微信給學生布置任務,電學實驗分為基本實驗、組合實驗、創新實驗三個層次。許多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出現了燒毀小電泡、電源過熱等情況,也發現剛剛連接完電路燈就亮了,出現問題的過程是進步的過程,漸漸地在面對試卷上的題目時他們出現的錯誤就少了,確實是實踐出真知。組合實驗是課本上要求的測量電阻大小、測小燈泡電功率等實驗,要求學生畫出電路圖,畫出記錄的表格,有實驗小視頻和圖片等,老師在周末晚上能看到幾百條微信。還有的學生實驗不成功,與同學、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從中找出了問題所在。創新實驗是進行小組間比賽,學生在學習完電學知識后自己設計一個認為最復雜的電路展示,其他小組觀察電路,回答問題,然后反過來本小組再完成其他小組的問題,在組間交鋒之中完成了知識的飛躍。
三、層層提煉地自我表述物理規律
初中的物理規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提升出來的,但是怎樣能夠理解深刻、記憶深刻呢?深度學習課堂給了我們靈感,首先讓學生理清楚物理原理的來龍去脈,然后自己提升總結為淺顯易記的語言。例如學習安培定則時,怎樣便于記憶,怎樣熟練運用呢?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最終進行了提煉,最終形成“標電流、伸右手、判方向”的九個字,然后大家互相出題,熟悉使用,最終這一知識點掌握得很好。在很多時候用孩子們自己的話說出物理規律可能不是那么規范,但是符合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更有效。
四、不斷突破自我的物理教學反饋
反饋被稱為“學習的生命線”和“冠軍的早餐”,給學生高質量的反饋是教師的核心職責之一,也是學習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反饋幾乎是不可能學會抽象的復雜的認知技能的,反饋是優質課堂活動的組成部分。在學習小組內讓學生為其他同學提供反饋比自我獨立作業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同伴間的反饋和自我反饋、教師反饋構成了三次反饋。我們利用物理測試對所有同學提出了四個環節:定目標、盡全力、找問題、再改錯。
考試前自己定目標,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一個符合實際的目標;盡全力需要自己定出可行性的措施去完成;出了成績后找問題是關鍵的一環,可以自己和同伴互助;再改錯就是需要學生建立起有效的改錯本訂正錯誤,通過四個環節循環使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升。
我們在教授學生物理知識的同時更加渴望學生形成有效的思維方式,形成有效的物理學習方法,教育家葉瀾教授來學校聽課指導時評價我們的課堂說過:“大道至簡,返璞歸真。”我們有意識地讓深度學習在物理課堂中產生,幾年走過來回首再望,已是繁花似錦,往前望,讓更多的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收獲知識需要我們更加努力。
參考文獻:
[1]慕彥瑾,段金菊.基于認知心理學理論的深度學習設計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
[2]葉志信,楊旭輝.深層學習與支持深層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08.
作者簡介:王宇東(1972.11—),男,漢族,籍貫:泰安市實驗學校教科室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