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李坤
摘 要:在“學生本位”研究視角下,以大學生為主體,從高校輔導員的立場出發,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路徑,為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認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239-03
“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青年中,特別是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工作至關重要。我國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前沿陣地。如何從大學生主體視角出發,探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方法,是高校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存在的問題
(一)內涵解讀不深入,認知基于表象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國家價值觀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由廣到精的過程變化,目前為止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層面、12個詞,24個字,高度濃縮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內涵,融合為一個內部結構清晰、邏輯性很強的有機系統,每一個詞匯都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含義,對這些詞語合理合時的解讀是幫助大學生更好接受并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2]。然而在實際中,一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還不夠細化和深入,多數大學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多側重于學術和理論層面,真正面向傳播層面、緊密結合學生工作實際的研究和解讀還未形成主流,即使在理論層面的研究中,學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術爭議仍在繼續,這就更加導致高校對于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有待進步。另一方面,學生群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僅限于知道層面,即僅僅局限于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用語,對于內容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認知,甚至不能完全說清楚12個詞。雖然大學生已經擁有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并沒有太多的人愿意花費時間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獨立解讀主動研究的自覺性,因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本質屬性、文化淵源、科學內涵、基本要素、實踐途徑也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造成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呈現表象化現象。
(二)融入生活不明顯,認同較為被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自發形成的,要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構建形成。當前“自上而下”的倡導已經形成壓倒性態勢,但是“自下而上”的認同過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在培育和踐行中才能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因此“自下而上”的過程是培育的關鍵環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發芽滋長的過程,這兩個過程能否有機結合是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難點所在。在“自上而下”的倡導過程中,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客體地位,既難以增強其主觀能動性,又無法產生能引起質變的化學反應,被動參與帶來的結果是在浪費時間中徒增反感情緒,反而減弱了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在“自下而上”的認同過程中,大學生本身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中立態度,可以肯定的是,從內心深處大學生群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認可和接受的,但是具體到培育的實際中,由于路徑和方法不明晰以及受時間限制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再加上學生本身認為這樣的價值觀并不需要花費專門的時間去培育,就導致了主動性的減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學習生活脫節。
(三)考評機制不健全,培育缺乏反饋
缺乏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是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培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不同于專業課程的評價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大學生心靈里搞建設,構筑價值根基,搭建價值大廈,這個過程的長期性和隱蔽性決定了考評機制的復雜性。價值觀教育自身的特點對考評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評機制及時準確地反饋教育成果,以便于及時改進,同時又決定了考評機制構建的艱巨性,難以建立合理有效的量化指標體系。因此,就大學生的價值觀考評機制而言,考評手段單一,考核機制偏于僵化,考核方式相對籠統,考核缺乏實效性,難以及時準確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道德素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動態評價體系。這樣帶來的結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果缺乏適時的反饋,既不利于在持續的教育過程中獲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也不利于在教育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及時改進,漫長的教育周期過后既有可能出現價值觀教育成功的結果,但是也可能發生效果不明顯的情況。
(四)宣傳方式不多,缺少經典內容
高校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的目的是要“入腦入心”,“入腦入心”的過程就是認知認同的過程,認知需要靠顯性宣傳,認同更注重隱性教育。但是在實際宣傳中,顯性宣傳針對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的途徑盡管多來源于宣傳欄和公益廣告以及思想政治課堂等,這樣普遍性的宣傳面向廣泛群體,缺乏面向特定群體的針對性,即便是高校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也應該采取不同的宣傳話語體系和方式,而停留在宣傳欄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其單一的宣傳形式,可能使得宣傳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的發展為宣傳工作提供了一條重要渠道,但是由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原創精品以及形式化傾向等原因,新媒體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的方法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教育培養機構,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3]。長期以來,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高度重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與方法,并結合學生工作實際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法論體系,包括研究型認知法和實踐型認知法。
(一)研究型認知法
理解得越透徹,實踐就越有力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自覺來自理論的清醒,踐行的主動源于認識的深刻。基于這樣的基礎,在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促進大學生對其深入認知和了解,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基本內涵、現實意義等,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
在縱向比較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進行分解,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個過程以本科生黨支部為主導,學生會、班委會、團支部和普通同學相結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十二個詞,三個黨小組各分一個層面四個詞,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西方,從理論到實踐,經過收集資料,從每組詞的詞根、近代以來的變化、當代的表現以及入選核心價值觀的理由等方面,歷史地、立體地進行學習、研究,后又經過多次集體討論,最終形成共識,進而達到認同。在橫向比較中,對比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西方倡導的普世價值的區別和聯系,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通過研幾析理、洞幽燭微,闡釋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內蘊,明確其根、源、魂,講清其理、道、義,從而為統攝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引領價值觀自信提供了相應的學理支撐。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材料匯編,這套材料是大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既保證了學習材料的準確性,又廣泛采取學生們喜歡的形式,在學生中推廣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把學習材料通過新媒體平臺向全體學生推廣普及,反映熱烈。
(二)實踐型認知法
1.轉變話語體系
一個廣被接受的理論,除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科學性,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通俗易懂、易被接受的語言向大眾傳播。大學生雖然具有相對的知識積淀,但是仍然屬于大眾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必須采用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符合大學生群體特點和心理的語言體系,這個過程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言體系進行重新編碼的過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國家話語體系向公民話語體系轉變,由官方話語體系向平民話語體系轉變,轉變的過程就是傳播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地氣的過程,要把高大上、使得學生們易產生距離感的話語體系轉為低調有內涵、普遍被認可、易于被接受的話語[4]。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每一個詞組進行立體的解讀,形成了“學生體”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體”語系推廣到學生中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向深處、推向實處,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開展志愿服務
堅持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發揮志愿活動的“知行”作用,特別是近年來,依托學生黨支部,將分散化、碎片化的志愿服務活動整合起來,開展制度化、體系化的志愿服務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黨員丁香志愿服務隊(小紅帽)就是志愿服務的成果之一,在校園內,小紅帽是靚麗的風景,定期組織丁香志愿服務隊成員開展校園環境清潔活動,分區劃片對校園內的綠地、樹林、花園內的垃圾進行清理,維護校園環境衛生;在社區,小紅帽幫助社區居委會開展力所能及的活動,入戶登記訪談、協助辦理業務、組織開展活動、幫助孤寡老人等等;在公寓,全天幫助宿管阿姨值班、打掃公寓周圍衛生,維護公寓安全穩定;在敬老院、在福利院,周末組織同學們慰問老人,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等等,一系列志愿活動的開展,不僅發揮了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而且對于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3.強化實踐教育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百村調研”和“美麗鄉村”活動,在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確立調研主題,學生帶著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回到自己家鄉或者附近的鄉村,深入田間地頭,收集資料數據,開展田野調查,同時宣傳法規政策,為調查對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譜寫中國夢的“田野篇章”。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手中的相機,拍下鄉村美景,記錄鄉村變化,開展“美麗鄉村”行動。組織學生先后兩次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井岡情·中國夢”暑期社會實踐行動,在井岡山,烈士陵園悲壯的革命歷史,挑糧小道艱苦的道路環境,三灣改編、八角樓、專題黨課,沉浸式的紅色文化教育對全體參與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磅礴力量轉化為全體參與同學的精神動力。組織學生深入武鄉縣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調研活動,在紅色武鄉,偉大的抗戰精神和太行精神在此交匯,譜寫成山西兒女為命運斗爭的英雄贊歌,老八路講述的抗戰故事和深入實地調研相結合,情景式的接受教育使得愛國主義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同學心中。組織學生黨員利用清明節等重大節假日赴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場所開展黨性教育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4.健全制度體系
完善的制度體系對于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效果可以實現有效的評估和反饋,通過學校規章制度和日常管理服務建設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開展,優化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制度環境,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運行機制、保障機制與反饋機制[5]。為此,學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為指導,并結合多年學生管理的實踐經驗,經過多次修訂制定了20余萬字、包含117項制度的《學生管理制度匯編》。這為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特別是學院原創性發展黨員的“自我推薦與三輪推優”制度,不僅保證了學生入黨能夠在規范、公平、公正、公開、民主的條件下進行,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積極上進,通過自身努力向黨組織靠攏,并能確保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保障了學生黨員的質量。在日常管理服務中,從獎學金、助學金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在申請和評選方面,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同學們自主民主投票決定,并且對申請困難補助的學生進行民主評議和誠信教育,真正幫助到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這樣的制度和管理服務緊密貼近大學生實際,維護大學生利益,讓大家在全方位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和獲得感,同時學生們的表現和成績也印證了學校制度和管理服務的有效性。
5.發揮新媒體作用
在眾多宣傳方式中,網絡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廣受喜愛的特點,成為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傳播載體。具體來說,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利用網絡媒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探討,利用網絡的廣泛性、綜合性和交互性特點,提升大學生學習探討核心價值觀的熱情,真正激發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媒體大力宣傳校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通過建立微信平臺,在微信平臺設立宣傳模塊,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我身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等活動的推出,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與身邊優秀同學近距離接觸,示范作用強,產生了見賢思齊的良好效果。
三、總結
在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這是由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的,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必然選擇[1]。培育是基礎,鞏固好這個基礎的關鍵在尋找到符合價值觀建設規律的方法和路徑。本文基于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長期一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經驗,更多地從實踐出發,總結出了一整套促進高校在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和路徑,希望能夠對高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
[2]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公布[N].人民日報,2014-02-12.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4]時立榮,田麗娜.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體系構建[J].人民論壇,2013(14).
[5]陳璐.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分析[J].教育教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