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梅
摘 要:高中歷史經常處在被忽視的地位中,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特點,就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
一、充分使用生活化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生活內容滲透到日常的教學當中。
例如,在教學《古代農業》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現在農業工具有哪些”。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我知道拖拉機”,還有的學生說“我知道有聯合收割機”。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但是大家知道古代農業是用什么開展農業活動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學習一下今天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課題導入。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農具進行回想的方式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能讓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
二、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認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索知識的內涵。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將多媒體設備與歷史教學進行有效結合。
例如,在教學《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古希臘的有關圖片;然后,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圖片中的內容,在觀看之后說一說涉及了古希臘的哪些內容”。學生認真觀看圖片中的內容,有的學生說“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古希臘開放、民主的政治環境”,還有的學生說“我能感受到古希臘小國寡民的政治特點”。這時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再觀看一遍圖片內容,這次想一下古希臘為什么有這樣的政治特點”。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在觀看之后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希臘城邦的公民民主意識較強”,還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希臘的環境因素,使希臘與外界的商品貿易較多,所以逐漸使希臘形成了現在的自由、民主的政治特點”。這樣增加了學生的發言機會,同時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看圖片內容的方式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有效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滲透到歷史教學當中,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鞏固對知識的
認識。
例如,在教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進行討
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一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一組學生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當時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中”,還有的學生說“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調動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二組學生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成就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成功召開了座談會”,還有的學生說“在這個時候,我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我國的文藝刊物增多”。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鞏固了對知識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討論的方式充分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充分使用生活化教學法、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和有效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方式,對傳統的歷史教學進行創新。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
參考文獻:
[1]許明華.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理論觀察,2014(2).
[2]韓盼.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亞太教育,2015(23).
[3]汪國林.從以史釋詩的傳統到詩史互證:對中國闡釋學詩與史關系的考察[J].云南社會科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