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安徽理工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技能的一些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的實施最終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希望本方法和措施能為其他高校提供借鑒。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節能減排大賽;創新技能;科學體系
一、 引言
本項研究以“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學相長等為基本理論依據,將創新基地和創新團隊模式在本科生課外科技實踐教學中進行推廣和應用。在教學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教與學兩方面的創新潛能是可以通過科學的途徑進行培養和激發的原則。
21世紀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經濟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依賴于教育創新,依靠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技能的專門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以,創新對于我們已不是一個一般的教育目標和要求,而是關于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的大事。將大學生培養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本科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形勢,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目標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應試教育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捆綁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從服務型人才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軌,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基地和團隊平臺的構建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團隊平臺是實驗實訓教學的延伸,為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而構建的實踐教學平臺,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基地和創新團隊建設。學院為創新基地提供了一定的場所,購置了一定的設備或器材,如礦山機電節能實驗裝置和慧魚組合模型等,建立了“風機節能運行實驗室”和“慧魚模型創新設計實驗室”。學院為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學構建不同的創新團隊,如“星火之光”創新團隊、“天工原創”創新團隊等。每個創新團隊由1~2名指導教師和15名以上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組成。創新基地和創新團隊實行指導教師宏觀管理、指導,學生自由創新構思的運行模式。學院利用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為創新團隊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
三、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體系的科學構建
以創新基地和創新團隊為依托,充分激勵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創新動力。學生在創新基地中以團體為單位自由開展科技活動,既受老師指導,又相互學習,充分吸收集體的智慧并各自發揮個人特長,創新技能和節能意識明顯增強;“教學相長”,指導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指導水平,增加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的獲獎次數和等級,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組織水平,我校自參加該項賽事以來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并有指導教師連續3年受聘國賽組委會評委就是一個例證。
四、 競賽組織的信息化與規范化
一是領導重視,提早籌劃,過程信息化。學院每年由科研院長專人負責,會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發文于學校主頁,參賽評選過程分管教學校長高度重視,全程參與。及時于校園網發布賽事新聞及獲獎情況。
二是評審過程接受監督,確保公平,程序規范化。校賽評審由學院科研院長隨機在全校范圍聘請知名教授作為評委,評審答辯過程全部匿名實施,當場公布成績,確定國賽參賽隊伍。校賽設秘書處,由學院團委承擔。秘書處負責聯系、服務參賽學生,做好評審答辯會的協調和服務工作。
三是組織優秀指導教師對校賽選拔出的國賽參賽隊伍精心指導,完善作品。每年校賽結束,在學院科研院長主持下,指定國賽多次獲獎的優秀指導教師對校賽選拔出的15個優秀作品進行集中指導。指導教師按國賽組委會的要求,對申報書、說明書、PPT和視頻等參賽資料格式精心指導,對作品內容修改提出建設性提議。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學科競賽,2008年開始第一屆,當年只有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數十所知名高校參賽。我校自2009年第二屆國賽開始參賽,迄今為止是安徽高校參賽最早、獲獎次數最多的高校。每年在國賽開始前10個月啟動,學院在科研副院長主持下精心組織該項賽事,學院會同教務處、實驗設備處、校團委、國資處等職能部門共同發文,掛于校園網。學院為校賽承辦機構,秘書處設于院團委。每年5月前各學院主辦選拔賽,5月中旬舉行校賽,評委隨機來自各學院。學生ppt答辯、實物展示,全過程不得出現指導教師信息,評委公正評選15項作品參加國賽。對于評選出來的參賽作品,學院作為承辦方選派多年獲獎有豐富經驗的指導教師集中培訓,指導選手完善作品,并全程指導全部作品提交至國賽承辦高校。據悉,該項賽事國賽獲獎概率約20%,我校每年均遠遠高于此概率,其中多年在全國眾多“985”“211”高校中脫穎而出,入圍決賽(比率約5%)并在國賽現場獲得一等及二等獎。
五、 本科學體系的成功應用
將“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科學體系在安徽理工大學進行廣泛地實踐和研究,建立了以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綜合創新技能的長效機制。
學院每年動態遴選25個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指導教師隊伍由50名左右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幾乎每個團隊每年都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的院賽、校賽和國賽的角逐。形成了“廣泛參與,人人創新”的格局。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提前10個月籌劃、選題,制作實物(模型),進行仿真研究,發表論文,申報專利等。
由于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跨專業跨年級組隊,不僅受老師指導且能相互學習,近幾年獲獎數量及等級逐步提高。指導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學習以提高其指導水平乃至理論課授課水平,教學相長的格局實現良性循環。
六、 結束語
本研究成果中關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平臺、校內開放性創新基地及管理模式、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織和管理、培養創新型人才活動的相應激勵措施、科學規范組織參賽等內容對于工科院校“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體系的科學構建等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高建,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