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美育有著獨特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高尚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但長期以來,由于過分強調語文基礎工具性、僵化的語文教學模式及審美主體研究的薄弱等原因導致語文美育被“懸置”。
關鍵詞:語文美育;獨特功能;審美懸置
錢理群先生說,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它屬于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疇。審美素養是學生全面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語文課應該給學生情感美的滋養,應該給學生藝術美的熏陶。語文美育的獨特作用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是語文審美教育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審美效應的基礎。通過審美教育,對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理想、情感,培養良好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能力——愛好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 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高尚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橋梁。語文美育能夠強有力地促進德、智、體諸育心理機制的健全,因為美育可以以美儲善,以美啟真,以美助健。德國教育家席勒認為審美教育全面發展人的感性,人只有經過審美教育,變成審美人,最終才能成為道德的人,即全面的人、豐富的人。我國學者王國維也說:“美育者使人之情感發達,以達完美之域;美育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假如受教育者只有真和善而無美,縱使身肢健壯,也不能稱作“完全之人物”。總之,美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培養人、美化人,要把學生的個性自由、人格的全面發展當作美育的根本目的。健康的個性,高尚的人格,是創新的基礎,而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又是當前國人所倡導的以“育人為本位”的素質教育的最核心因素。
3. 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語文審美教育具有強化與促進智育,德育的功能效應,有利于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從審美情感來說,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必須有良好的心理背景,而健美的審美情感就是動力調節器,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就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全面發展。成功的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感知,情感,理想等心理機能處于活躍的狀態,不僅有利于語文基礎水平的提高,同時,可以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能力的養成中去,促使語文能力的提高。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和創新教育研究的深入,當前人們認識到教學審美活動在促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美育”應是一種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指導思想,正如童慶炳先生說的,應從美育的高度看待語文教學。
正是由于語文美育的多層、多元的獨特作用,人們已然充分認識到它的極其重要性,“在教學過開中,培養學生養成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思維品質、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健康個性和形成健全人格。”(2000年)。“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2001年)但是意識到,甚至于強烈意識到的觀念常未必能夠貫徹于實際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語文審美教育出現了“知”與“行”的脫節,即語文美育的“懸置”。長期以來,人們只看重語文課在知識學習中的基礎地位,對語文課中的美育都相當忽略。究其個中原因,是復雜的:宏觀上,與長期以來過分強調語文的基礎工具性,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只注重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忽視情意目標,深陷于“工具性”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有關;與捉襟見肘的以分數為中心,以追求升學率為目的,以唯一的標準答案為判定,使兩代人的才智消磨著的(孫紹振語)考試體制有關。宏觀上的因素,從根本上導致了作為語文審美主體的學生被驅逐出審美的伊甸園,審美主體的自由性,創造性受到極大的束縛摧殘。從師生觀上看,中國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在賦予教師“話語權威”的同時,也失卻了教師的個性,這種所謂的“權力”“權威”并非來自教師內在心靈的,個性化的東西。它只是教參權威傳聲筒,而學生則是這支傳聲筒輸出的“限定”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在面對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的時候,面對這琳瑯滿目美的世界的時候,流失了個性的審美感受,審美體悟、審美理解、審美鑒賞,導致個體審美經驗嚴重缺失。從語文教學的模式上看,長期以來,支配左右著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是以“文章分析”觀為指導的蘇聯的“紅領巾教學法”,形成了介紹時代背景、分段并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的僵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進而使得課堂教學本身成為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學生無法體驗到創造美的樂趣,無法指向審美自由的境界。教學中自由創造的審美體驗隱匿以后,教學僅是枯燥重復的外在于人意志的勞動,學生無法進人自由創造的審美體驗,無法暢游美的世界。與這一嚴峻現狀相適應的是在語文審美教育理論研究上,側重于審美客體的研究,側重于審美本體的研究,“不論是已出版的專著、還是已發表的論文、大多側重于對教材美文或是美育過程方法的研究”(韓雪屏語)而對審美主體的研究則較為薄弱。“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是審美王國中的基本法律”(席勒語)。因而,當前要把語文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必須確立和弘揚學生審美主體的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在審美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這不僅是外在的語文審美教育不良狀況使然,更有著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在機理,它是現代語文教育教學理念的要求,它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需求,它是由語文審美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論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弗里德里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周勝,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