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戲作為幼兒成長的一部分,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結合教學一線的實踐經驗,在實踐摸索中發現,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多個方面,包括教學活動、常規管理、午餐等眾多環節,以游戲作為管理手段,效果甚佳。
關鍵詞:幼兒;游戲;一日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能夠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莉女士則將幼兒游戲作為一種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她堅信在游戲中,幼兒能夠自覺地保持安靜,能夠遵守其固有的規則。
學前兒童活潑好動,思維具有直觀現實性,行為受到情緒支配,情景性比較強,不像成人那樣受理智支配,屬于典型的游戲年齡階段,是角色游戲的高峰期,他們往往將周圍的一切事物轉化為游戲的材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為何不嘗試著將游戲融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兒自覺快速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一、 將游戲融入幼兒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往往在活動開始的前半部分,絕大部分幼兒能夠安靜地聽講,可是到了活動的后半部分,講話、做小動作這些現象時常會接連不斷的出現。也許有些教師嘗試過厲聲指責的方式,可是短暫的安靜之后,又是悄然的說話聲。而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其情境性能使幼兒在不斷地刺激中,始終保持對學習內容的新鮮感,延長其有意注意的時間。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我執教的一節音樂課,主要是引導幼兒根據樂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張望的動作,嘗試夸張地表現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和動作,知道泡泡糖會破壞我們的環境,從而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我將游戲貫穿于活動的始終,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十分高,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輕松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在游戲最初環節,我以“小老鼠”作為游戲的關鍵詞,渲染游戲活動的氛圍,我并沒有告訴幼兒小老鼠走路的樣子,而是鼓勵幼兒自己積極地思考、回憶,喚醒幼兒已有的經驗,引導幼兒自己結合生活經驗學習小老鼠走路的樣子、東張西望的表情。在初次嘗試中,有的幼兒模仿小老鼠直立行走的動作,有的幼兒則模仿小老鼠在地上爬行的動作,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認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表現。在活動的第二部分,我又以“哎呀”的叫喊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圍繞“猜猜小老鼠踩到了什么”,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孩子們妙語連珠,有的說是踩到了米飯,有的說是踩到了小動物,有的說踩到了臭臭;隨后我繼續播放音樂,在圖譜的幫助下,引導幼兒繼續猜測,孩子們沉浸在聽與猜的氛圍中,在感受的過程中理解了音樂的結構。
由于有了前幾個環節的經驗,幼兒在律動游戲中,已經初步掌握了樂曲的特性以及小老鼠的形態特征。因此在最后環節,我組織幼兒進行“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游戲活動,這是整堂教學活動內容的高潮以及拓展環節。首先向幼兒介紹游戲規則:在樂曲開始部分老鼠媽媽在睡覺,小老鼠趁老鼠媽媽睡覺的時候,偷偷地溜出來,走路的時候要輕輕的;在小老鼠拽泡泡糖的時候,用力的表情要展現出來。此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展示各種拽泡泡糖的動作。在游戲中,幼兒根據樂曲的不同部分進行相應的表演,既培養了他們注意傾聽的習慣,又訓練了幼兒反應的靈敏性以及遵守規則的意識。在多次游戲之后,我將活動的自主權交還給了幼兒,請幾個表現比較突出的幼兒來組織游戲活動,幼兒玩得都很開心。
在最后放松環節,我在地面上放置一些自制的泡泡糖,這時,我又以“撿泡泡糖”來作為游戲的關鍵詞,以“撿泡泡糖比賽”來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教師和幼兒一起來扮演“環保人員”,將散落在地上的自制泡泡糖撿拾到籃框里,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最終,整個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游戲活動中,我并沒有詳盡地強調幼兒該怎樣做,只是以幾個關鍵詞作為連接,給予幼兒不斷的新鮮感刺激,使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充分地開動腦筋進行游戲。幼兒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努力地表現著,認真地完成著手中的任務,整個律動活動秩序井然,不僅輕松地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音樂活動的快樂。
二、 將游戲活動融入幼兒的常規管理中
入園、盥洗、午餐、課堂秩序、入睡、離園是幼兒常規管理的一部分,里面的程序細致、復雜,雖然幼兒在小班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可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拖拉、吵鬧”等現象。而且,隨著天氣的轉暖,幼兒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吵鬧。一般在區角游戲、盥洗等環節,剛開始幼兒還能基本保持安靜,可是之后沒過多久,就有部分幼兒出現東張西望或者同邊上的幼兒竊竊私語的現象;進餐、排隊的時候,幼兒相比以往,似乎也變得更吵鬧。雖然,針對這些問題,我也曾提醒過幾名比較“鬧騰”的幼兒,可是好像作用不是很顯著,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著如何才能夠既不批評幼兒、又能夠快速管理好幼兒常規的方法,可是一直苦于無果。
為了試驗游戲致力于常規管理的有效性,我又變換了游戲的主題以及方式,轉向班級里面的挑食、偏食的幼兒。明明是我們班級里面挑食比較嚴重的幼兒,每次吃飯,他總是會以各種理由進行推脫,這次我將班級里面吃飯比較棒的航航安排在明明的身邊,以游戲的口吻向明明說道:“明明,你敢不敢和航航來進行一次吃飯比賽啊?看一看,到底是你吃得快還是航航吃得快?明明一聽是比賽,立即來了精神,大聲地說了一聲“想”。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平時總是要人喂的明明居然自己拿起筷子,大口地吃了起來,快要吃完的時候,我又以“挑釁”的口氣說道:“明明,航航在吃飯的游戲中比你厲害哦,你看他大口地吃了不少青菜啊,你快要輸掉了。”明明一聽,可不服氣了,大聲地回答道:“老師,我不會輸的,我也可以大口地吃青菜的。”只見從來都不吃青菜的明明,居然往嘴巴里面塞了一大口青菜,而且一邊吃一邊對著我微笑,又一次試驗成功。在以后洗手、排隊、入睡等多個常規活動中,我分別以“比一比,看誰棒;看一看,誰最快……”等口吻引導幼兒在比賽的游戲氛圍中,逐步地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效果都比較好。
游戲的實質是同化超過了順應,同化和順應是皮亞杰從生物學中借用的兩個概念,是機體適應外界的兩種基本機能。同化意味著接納和整合,即主體用自己原有的動作圖式去整合外部事物,從而加強和豐富自己的動作。順應就是主體改變自己原有的動作圖式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協調就是適應智力活動的特征。
作者簡介:
王婕,江蘇省昆山市,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聚福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