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就人類的朋友—動物而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它們的態度和聯想也不盡相同。有些聯想頗為相似,有些卻大相徑庭。本文就從這一角度出發,以常見英美習語、俚語為例,從各個層面對比分析了中西文化之差異,指出文化差異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動物習語;文化差異;外語教學
一、 引言
2018年是中國農歷“狗年”。狗是人類忠實的伙伴,是全世界人們喜愛的最常見的動物。在不同語言中,都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俚語,其中很多比喻大相徑庭。由于中西文化有很多差異,關于動物的聯想也就不盡相同。以下就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對比、分析。
二、 關于常見寵物
小貓、小狗是人類的朋友,東西方都將其視為寵物。中文里關于“狗”的詞匯似乎都是貶義的,諸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走狗”等。英語中也有一些與“狗”相關的貶義詞,如:lead a dogs life(過著悲慘的生活);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別指望教老狗學新把戲。);但與中文有所不同的是,在西方人眼中,實際上狗的地位很高,英語里更多的是與“狗”相關的褒義詞,如:1.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出頭之日。);2.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3.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字面意思為:幫助瘸腿小狗跨過門檻,實際意為:助人于危難之中;雪中送炭);4. a lucky dog(幸運兒);5. let sleeping dogs lie(字面意思為:莫打擾熟睡的小狗,實際意為:莫惹是非);6. like a dogs dinner(字面意思為:像小狗的晚餐一般,實際意為:漂亮地,招搖地);7.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字面意思為:像長了兩個尾巴的小狗,實際意為:高興得什么似的,對應中文成語“搖頭擺尾”,中英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8. put on the dog(擺架子,裝腔作勢);9. work like a dog(字面意思為:像狗一樣工作,實際意為:拼命工作,中文沒有這一聯想),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英語中許多關于狗的褒義詞在中文里是沒有同樣表達的,這就是文化不同所產生的差異。貓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寵物,西方伊索寓言里就有《給貓系鈴》的故事,西方諺語里也有與貓相關的諺語,如:
1. Care killed a cat.(憂慮傷身。),中文沒有這種說法;
2. 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中文里也有相同說法;
3.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小貓也有權看國王,指小人物也該有些權利。),中文沒有這種說法。
4.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好奇害死貓。),中文也有相同說法;
5.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貓兒不在,鼠大鬧。)
對應中文里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同一意思,不同文化卻有不同聯想。
6.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熱磚上的貓),對應中文里的“熱鍋上的螞蟻”,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聯想。
三、 關于大型動物:“獅”,“虎”
東方文化中認為“虎”是百獸之王,中文里有關“虎”的詞語也多為褒義,如:勇猛如虎、虎膽英雄等。但有所不同的是,在西方,被視為獸中之王的不是“虎”,而是“獅”,它被視為是英勇的象征,這一點從美國著名動畫片《獅子王》中便可見一斑。因而西方有習語:as brave as a lion(像獅一般勇猛),而老虎在西方只是被視為兇殘的動物。
四、 關于其他動物
1. 老鼠(mouse, rat),老鼠在西方人眼中有“活潑、調皮”之意,從著名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中即可看出。在中國的屬相中,老鼠位于第一,也有這一象征意義,有趣的《老鼠娶親》《小老鼠上燈臺》等民間故事廣為流傳。這一點東西方相同。同時,另一方面,老鼠也有厭人之處,中文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賊眉鼠眼”“膽小如鼠”等貶義詞,西方也有諺語: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對應中文的“樹倒猴猻散”;習語: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像教堂的老鼠一樣窮),對應中文的“窮得叮當響”。看來,對老鼠的愛憎,東西文化頗為相似。
2. 大象(elephant),大象在東方人眼中憨態可掬,是人們喜愛的動物。常出現在動畫片、小孩文具、童裝、床單、桌布等日常用品中。然而在西方,大象是“笨拙、愚蠢”的象征,屬于不受歡迎的動物,是禁忌的圖案。英語中:white elephant的詞義為“無用的東西,多余的東西”。
3. 孔雀(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吉祥美麗的象征。五彩斑斕的“孔雀開屏”也被視為美好和吉祥。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出于對孔雀的喜愛,有模仿其優雅動作的“孔雀舞”。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卻并不強調其美麗,關于它的詞語也是貶義的。如:as proud as a peacock的詞義為:像孔雀一樣驕傲。
4. 龍(dragon),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代表著神圣、吉祥,正所謂“龍鳳呈祥”,許多商鋪、商品都以“龍、鳳”命名。但在西方文化中,源于圣經中的故事,龍是罪惡的象征,被視為是兇殘的怪物。同樣,“仙鶴”在東方象征著“延年益壽”,在西方卻沒有此聯想。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五、 結束語
從以上關于動物的習語、俚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便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聯想。的確,文化差異無處不在,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對中西文化差異了解甚少,就會產生很多誤解。因此,這就提出了語言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教學,有學者就曾指出:“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個層面去感受文化,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讓學習者對原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產生興趣,進而理解文化背后所產生的語言效應。
參考文獻:
[1]董亞芬.大學英語精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吳瑩.新英漢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陳華,甘肅省蘭州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