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
基金公司成長到三五歲后,恰如一個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中班或大班,有的能寫會算,已經有模有樣;有的卻啥都不會,走路還磕磕絆絆。從2013年至2015年,共有31家新基金公司成立發行新產品,截至目前規模呈現天壤之別。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
規模過千億的3家公司,勤奮發行新產品、專攻固定收益、主做機構生意,各家公司都有獨門絕技
而5歲的國開泰富基金公司產品僅3只,江信基金白白錯過A股難得的牛市,北信瑞豐旗下基金則是無論業績好壞規模都長不大
我們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在積弱的A股市場中,各機構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否則便會處于墊底的尷尬境地。
誕生時點接近,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同年誕生的基金公司規模卻相差巨大,一在天,一在地,是什么原因產生這么大的差距?
2013年至2015年間新成立發行公募產品基金公司共有31家。從那時到現在(規模統計截至今年中期,業績統計截至10月10日),論成長時間,后誕生的公司經過了三年成長,先成立的已歷經五年,市場和時間給了這些基金公司足夠的成長時間。論市場環境,這個期間證券市場經歷了牛市、熊市、平衡市,各種市場形態兼備。成長型價值型股票各有登臺風光的周期,無論是進攻型或防守型投資策略,都有著階段的獲利機會。
各同齡基金公司規模則有天壤之別。
以規模對比,2013年成立的19家公司中,規模最大三家都超過千億元,分別是1827億元、1445億元和1013億元, 最小三家規模則只有8.43億元、6.38億元和5.73億元,這三家公司規模加總,不足大公司規模零頭。2014年、2015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首尾差距明顯(見表1至表6)。

大公司多數能夠抓住市場機會,發行了自己擅長管理的產品,在市場中 “殺”出一片自己的領地,逐漸步入良性循環。
墊底公司則是歷經數年,規模卻原地踏步,產品排名墊底,持有其基金產品的投資人只好陸續贖回。
2013年成立了15家公司,當年1月、2月成立的3家基金公司——東海、江信和華潤元大,三家規模合計只有74億元。同年成立的興業、國壽安保和永贏,合計4285億元。首尾相差58倍。
無論規模還是基金公司利潤,與同齡基金公司對比,興業、國壽安保和永贏三家公司都是業內佼佼者,成立5年,規模都過千億,興業更是距2000億元僅一步之遙。興業基金公司旗下大規?;鹪萍瑖鴫郯脖;鸸緦9ス潭ㄊ找?,永贏基金公司專做機構生意,三家都有自己獨門利器。
2013年4月成立的興業基金公司有兩家股東,興業銀行持股90%,中海集團持股10%,注冊地雖在福建福州,辦工地卻在最有金融活力的上海浦東。
現在,公司旗下規模超過百億基金的有5只,其中興業安邦B、興業穩天盈貨幣B規模都超過400億元。
今年以來,興業裕豐、興業天禧兩只債基盈利都超過6%,同類排名前1/10。最早成立的興業定期開放A到今年10月10日(以下統稱現在)累計收益33.91%,超越業績基準27.27個百分點。
興業基金公司4月17日成立,擇良辰選吉日的浙商資管4月18日成立。興業基金第一只產品是2014年3月13日成立,首募資金32.37億元,從公司成立到第一只產品成立,用了11個月的時間。浙商資管發行第一只產品用了20個月,首募資金僅15.68億元,辦事效率明顯落后于興業基金。5年后,興業基金共48只產品,規模1827.38億元,浙商資管旗下6只產品,總規模6.38億元,何止天壤之別。
從興業銀行(601166.SH)的定期報告中能夠知曉興業基金公司利潤情況。2013年成立當年,公司盈利1281萬元。2014年有公募產品收入,利潤升至1.2億元,同比增幅近10倍。從成立到今年中期,累計為股東貢獻利潤16.83億元,成為股東的現金奶牛。
國壽安?;鸸緞t在布局產品線、專攻固定收益產品上大做文章。
國壽安保2013年10月底成立,是第一家保險系公募基金,中國人壽資產持股85%,安保資本持股近15%。
國壽安保成立后,新產品發行立刻成為開局重點。僅3個月后的2014年1月6日,就開始發行第一只基金,到1月20日成立時首募達119億元,是收益穩定的貨幣型基金。公司緊跟著馬不停蹄,到6月5日又成立一只指數型基金。7月下旬成立第三只,是債券型基金,10月、11月再成立兩只債券基金,到2014年底時,已經擁有5只基金,總規模達188億元。
國壽安保第一年5只基金總規模188億元的成績,超過許多公司多年的成果,為后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論產品數量,國開泰富基金公司和東?;鸸境闪?年后,旗下產品分別是3只和4只。華泰資管和紅土創新基金公司成立4年,旗下產品只有5只。中科沃土基金公司成立3年,旗下產品也是5只。5年之中產品規模,尚不及國壽安保1年之內發行所獲規模。
談到規模,國壽安?,F在比其前后成立的8家公司規模還大,這8家公司是國開泰富、浙商資管、東海、江信、華潤元大、華泰資管、中科沃土、金信。
國壽安保并未停下成立之初發展壯大的步伐。2015年再成立13只、2016年7只、2017年15只。到現在,已經擁有43只產品,產品線覆蓋低風險的貨基和固定收益債基,中等風險的偏債混合基金,高風險的普通股基、偏股基金,以及風險級別最高的被動指數型基金。
國壽安保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產品今年涌現龍頭品種,2017年11月成立的國壽安保安裕純債半年封閉,今年以來累計收益7.16%。位列同類前1/10。公司最早成立的純債基金國壽安保尊享A,到現在成立4.2年,年化收益率7.64%,在同類216只產品中排名第16。
與以上兩家公司不同,永贏基金公司旗下僅有區區16只產品,總規模也沖破了1000億元,靠債券基金專做機構生意打天下。永贏的總規模中,有540億元(占比過半)的規模都是由債基貢獻。
永贏旗下兩只規模超百億債基都是成立于3月份,去年永贏瑞益,今年是永贏增益A。兩只基金的份額幾乎100%被機構持有。
從2015年12月開始,公司發行第一只純債基金永贏穩益,機構持有一直超過99.9%。2017年2月16日發行的第二只永贏豐益,基金成立時只有兩億份,一季度末份額就躍升至近百億份,機構持有100%。2月17日成立的永贏添益也是如此,以2億份成立,季度末時躍升至40億份,機構持有100%。現在旗下有7只產品機構基本是100%持有。
這些純債基金規模穩定,收益也居于市場領先位置,永贏瑞益年化收益率8.48%,在全部791只純債基金中排名第15,永贏豐益和永贏添益年化收益率也居同類前1/4。
相比大公司的快速成長,小規?;鸸緞t有些落魄。
國開泰富基金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股權由國開證券占2/3、國泰證券占1/3組建設立,現在已經過完5周歲的生日。旗下僅3只基金(已經清算的基金不再納入),由4名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合計5.73億元(見表7:國開泰富基金公司產品線)。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稱得上是業界擔子最輕的從業人員,4人管理基金規模加起來,尚不及1個經理管理中型基金(10億元以上)規模大。
國開泰富首只產品觸發清算已經退出市場。2013年12月,公司首只產品-國開泰富歲月鎏金定期開放基金首募規模5.16億元,基金成立后一直小心翼翼,雖然是一級債基,但始終未持有股票,專心致志做債券。
2016年三季度時,國開泰富歲月鎏金定期開放規模也曾經到達過近14億元,到年底時累計收益已經達到29.83%。但是,其早年購入的債券危機隨后爆發,2015年四季度購入“14丹東港MTN001”債券,持有50萬張,占當時基金資產凈值的5.82%。2017年10月30日,丹東港集團突然發布《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未按期足額兌付本金的公告》,表明該公司此債券已構成實質性違約。此時,該債券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已躍升至9.73%,市值達到5022萬元。因此,四季度內凈值回撤8%,基金開始遭遇大規模贖回,2018年一季度內凈贖回近90%,使得基金觸發清算條件,今年6月12日基金清算,A/C兩類份額規模合計只有4978萬元。
此外,公司持續營銷力量較弱。另一只產品國開泰富開航發起式基金于2017年7月發行,有的公司1000萬元參與,募集25天,總規模0.7948億元便宣告成立,從成立到今年10月10日,基金單位凈值下跌15.97%,規模卻只剩下0.2798億元,扣除公司參與的1000萬元,其他投資人所持基本已經贖回。
江信基金公司由國盛證券及另外四家股東發起設立,國盛持股30%,另外四家每家均是17.5%共70%,在北京辦公。江信基金公司成立較早,截至現在9只產品合計22.25億元的規模,源于錯過的機會難以再來。
江信基金公司錯失成長壯大好機會。公司2013年1月28日成立,牛市尚未啟動,如果發行效率高,第一只股基恰好能趕上牛市好機會。以興業基金公司成立到其首只基金發行的11個月準備周期算,江信應該在2014年2月成立新基金,2014年8月建倉期完畢,2014年至2015年的大牛市剛剛開始,如以國壽安保發行效率計算會更早,是股基規模壯大的絕好機會。
實際上,公司發行第一只產品卻是純債基金,與股市無關。
截至牛市謝幕市場狂跌的2015年8月28日,公司才成立股基江信同福,完整錯過了牛市周期。
雖然誕生于牛市前,并未享受到牛市紅利,在牛市頂點的2015年二季度末,公司規模僅12.18億元。2017年三季度末時曾經達到40.57億元,但今年上半年江信聚福、江信一年定開等基金被凈贖回,使得原本規模迷你的境況雪上加霜,規模僅剩下22.25億元。
江信基金公司2015年至2017年給股東賺得利潤2796萬元,但今年上半年虧損1688萬元,將前三年所賺利潤的六成賠掉。
北信瑞豐基金規模牛熊市均萎縮
北信瑞豐基金公司于2014年3月成立,大股東包括北京國際信托(占51%),萊州瑞海投資(占34%),在北京辦公。到現在成立4年有余,旗下迷你基金云集,無論單只基金收益領先落后,都難逃規??s小厄運。
北信瑞豐旗下雖有16只產品,但規模合計僅為56.31億元,小規?;鹁奂?。16只產品中,今年中期規模低于1億元的有9只,占到了半數以上。北信瑞豐外延增長、北信瑞豐鼎利A等6只產品規模均低于5000萬元,即業內所稱的迷你基金。除了北信瑞豐外延增長發起式基金,其他8只基金首募規模都超過了兩億元的成立紅線,北信瑞豐新成長首募還達到了4.5億元,現在規模也只有0.8664億元,業績太差是規模縮水的重要原因。
北信瑞豐新成長于2015年11月成立,是一只靈活配置基金。其成立時已經過了2015年6月的股災時間,正處于市場恢復階段,2016年初即迎來了開年熔斷造成的市場下跌,在其建倉期的6個月內,恰逢數個低點的建倉期。但這只基金前兩年業績不溫不火,今年以來凈值回撤嚴重,基金份額逐季縮水。同樣的市場環境,同年同月成立的32只靈活配置基金中,有23只同期盈利,此基金卻不幸虧損。按照累計收益率排名,處于倒數第8,落在后1/4隊列。同時期業績最好的品種,年化收益為19.82%,此基金卻累計虧損4.03%。如此糟糕的業績,難怪投資人快速贖回。
業績不好規模小好理解,北信瑞豐基金公司管理純債基金業績雖好,規模卻一般。
公司首只基金北信瑞豐穩定收益A是純債基金。到現在,此基金已歷經三任基金經理,前兩任經理管理期間,2015年業績強勢,同類排名前1/10,兩任經理分別跳槽至泰達宏利和大成?,F任經理2016年10月接手后,基金業績強勢依舊,2017年在全部720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5,到現在,年化收益7.87%,在同類產品中處于前1/17。
但是,基金規模變化卻與基金業績強勢不匹配。
2015年三季度,北信瑞豐穩定收益A規模達到40億元后便一路萎縮,現任經理接手時只剩下23億元,接手后第一季度被凈贖回了近3/4。即使2017年全年沖進前10,但仍沒能使基金規模再回到從前,反倒是各個季度均有萎縮。2017年每個季度的基金份額分別是2.66億份、2.43億份、2.29億份和2.09億份。業績優秀基金尚且如此,業績落后的北信瑞豐平安中國、北信瑞豐中國智造主題和北信瑞豐健康生活主題,在上半年更是被凈贖回。
公募之間的競爭,實質是公司整體實力間的比拼,光靠一兩位基金經理、一兩只黑馬基金,則難以扭轉整個公司規模。即使有黑馬短暫出現,疲弱公司不能給黑馬加速,反倒讓其變成駑馬。
基金公司成長后的三五年,恰如一個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中班或者大班,有的能寫會算,已經有模有樣;有的卻啥都不會,走路還磕磕絆絆。怪誰呢?家長和老師難辭其咎!落實到基金公司身上,就是其管理者,比如看上去光鮮亮麗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抑或投研總監等等,該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