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勁靜
近日,南通海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星股份”)發布了最新版的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5200萬股新股,募集約4.7億元用于“高性能低壓化成箔擴產技改項目”等四個建設項目。
海星股份是怎樣的一家公司?對投資者是否有吸引力?從業績層面來看,海星股份近年來的業績保持著較高增長。不過,其控股股東高達89人引起了市場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并且還存在刻意隱瞞披露對賭協議的嫌疑。就此類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并采訪海星股份,其董秘葛艷鋒對記者表示:“由于公司忙于上市事項的溝通,無法接受采訪。”
起家于江蘇南通的海星股份成立已有20年,專注于從事鋁電解電容器用電極箔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是國內最早從事電極箔生產的企業之一。
根據海星股份招股說明書所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7.56億元、9.6億元和5億元,同比增長2.4%、27%及9.5%;凈利潤分別為7853萬元、9083萬元及706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7%、16%及61%。
這一業績情況,遠高于國內低壓化成箔龍頭上市公司華鋒股份。
除此之外,海星股份的現金流也較為充裕,2016~2018年上半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8730萬元、1.38億元、1.07億元。
同期,海星股份的流動資產分別占總資產的66%、68.8%、68.7%,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這說明公司的盈利質量及回款情況良好。
最重要的是,海星股份今年上半年的貨幣資金就有3.02億元,其中97%以上是銀行存款。大部分都可以“錢生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星股份光利息收入就達722萬元。
據了解,在海星股份擬通過IPO募資4.7億元之前,還實施了十分慷慨的分紅。2016年和2017年,海星股份先后實施分紅的金額為0.5億元和0.65億元,分紅的金額占當年凈利潤的67.57%、83.33%。
就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海星股份將大部分利潤分給了股東,然后再借助IPO募資,這種做法也為海星股份引來了“圈錢”的質疑。
針對這樣的說法,海星股份并未向《投資者報》記者給出任何回應。
近些年,風投機構參與企業IPO的現象已很常見。風投機構為保障自身利益,會與IPO企業或其實際控制人、股東簽訂對賭協議。倘若上市成功,企業和機構雙贏,機構后期從二級市場售股退出;倘若失敗,如果機構繼續看好企業,則繼續持股,反之則退出,但往往需要企業付出相應的回購條件。
海星股份就屬于風投機構不看好,最終選擇退出的公司。
具體來看,在海星股份計劃上市之初,公司在2013年3月22日做出《股東決定》,同意蘇州松禾成長二號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和深圳市瑞盈精選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分別以7000萬元、2500萬元增加公司注冊資本154.7萬元和55.24萬元,分別持有公司7%、2.5%的股份。增資完成后不到兩個月,公司就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
根據這兩家創投公司與海星股份實際控制人嚴季新、施克儉及發行人簽訂了《關于南通海星電子有限公司之投資框架協議書》(以下簡稱“《投資框架協議》”)約定,如果在2014年12月31日前未能完成上市工作,投資方有權要求嚴季新、施克儉回購其持有的南通海星電子有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回購價格以本次投資總額為基礎,并按照10%的年投資收益(按單利計算)支付給投資方。
最終,海星股份并未在約定時間完成首發上市的工作,于是兩家創投公司便選擇退出。此后,海星股份的股權架構重回原點。
但值得一提的是,對賭失敗這屬于正常現象,可海星股份卻未在上一版的招股說明書當中進行披露,公司為何要選擇隱瞞呢?《投資者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海星股份董秘,但對方并未給出相關回復。
IPO常態化背景下,新股發行一度提速,但在發行提速的背景下,過會率卻日益走低。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市場人士分析,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業績下降、持續盈利能力存疑和運作不規范,其中,因規范運作問題被否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一都與股權問題有關。
海星股份也與這“三分之一”的被否企業有相似的問題,那就是股權過度分散。
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中,股權一般有三種分布結構:分散、集中和制衡。股權分散是指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單個股東持股比例在10%以下。比如,第一大股東持股5%,第二大股東持股2%,第三大股東持股1%。
分散式股權結構的缺點是,因為有監督成本,很多股東“搭便車”,缺少對經營者的監督,導致經營者利用自身優勢做出不利決策。
而海星股份的控股股東更高達89人,除了兩個股東擁有5%以上的股份,其他股東的股份都在5%以下。雖然海星股份兩位實際控制人嚴季新、施克儉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并通過77.13%的表決委托權對海星股份控制管理,但其經營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還是受到了證監會的質疑。
證監會在其反饋意見中提出:“結合發行人《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公司權力機構的決策機制、管理人員的遴選、戰略決策、商業決定、日常經營管理等方面,就嚴季新、施克儉是否能夠實際支配發行人的行為,發行人實際控制權是否穩定,并就報告期內發行人實際控制人是否發生變更,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認定是否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12條的規定發表明確意見。”
就上述問題,《投資者報》記者也聯系海星股份董秘葛艷鋒,但并未得到回復。
此前有不少企業因為股權過度分散而被攔在了IPO的門前。如今海星股份的上市之路,是否也會因股權分散這一“攔路虎”終止?目前還只能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