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潔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發展有助于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而實現高層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因此,對商貿流通業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基于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本文通過構建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與我國三次產業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商貿流通業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且其對經濟的影響程度隨著區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對商貿流通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完善,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效應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產業結構 狀態空間模型 優化效應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國經濟發展逐漸開始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的經濟體制下,一個國家的綜合流通能力是體現該國經濟實力以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商貿流通業作為國家經濟、市場、企業以及消費者共同依賴的基礎性服務業,其與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市場的變化形式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商貿流通業產業結構對我國三產業發展的影響十分顯著。因此,在當今國際經濟競爭形勢十分激烈的背景下,通過優化商貿流通業產業結構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提高社會就業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幾年,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仍然相對落后,且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矛盾較多,不同區域的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向也存在較大差異。
商貿流通業產業結構優化效應指的是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逐漸趨于規模化和制度化。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活動和企業運營中不可替代的組成元素,與三次產業間存在密切關系,對三次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商貿流通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的關鍵構成模塊,其發展速度對第三產業產出有直接影響,大幅提高了第三產業所占國民GDP的百分比,為建立新的高層次產業奠定了基礎,與產業結構趨于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一致。在商貿流通業不斷發展過程中,會為周邊與其相關的第三產業提供隱性推動力,主要包括餐飲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通訊業等,進而促使我國第三產業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國民產業結構的規模化。同時,商貿流通業是我國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的重要橋梁,其發展對產業結構改革具有顯著影響,尤其對與商貿流通業有直接關聯的上下游企業的運行產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之間的協作與競爭,最終達到對產業結構的全面完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降低我國三次產業之間的物流成本和服務成本具有正向作用,通過提高企業生產速度來實現第三產業的利益最大化,優化三次產業傳統結構,進而實現我國整體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對于企業而言,生產產品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商品的交易,所以商貿流通業是實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重要環節,而我國需要依靠商貿流通產業來實現交易的商品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以及對外貿易產品,這些產品是我國三次產業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
商貿流通業與三次產業的灰色關聯分析
本文以2010-2017年我國商貿流通產業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參照灰色關聯度擬合方法對商貿流通業與三次產業之間的灰色關聯度進行研究,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以看出,我國商貿流通業與三次產業之間有較高關聯度,關聯值均高于60%,說明我國商貿流通業對三次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二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同時,也可以說明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三次產業結構改革具有積極影響。然而,商貿流通業與我國三次產業中不同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存在差異,商貿流通業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為緊密,其次為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低,這也進一步說明我國商貿流通業逐漸趨于向服務業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工業的發展逐漸從中期階段向后期轉型,其中制造業在我國工業發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商貿流通業在我國制造業興起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商貿流通業是企業生產與社會消費的重要紐帶,其與制造業之間呈現輸入與產出的關系,即企業產品的生產與產品的銷售關系,相對而言,制造業經濟鏈輸出端的商貿流通業主要功能是對制造業輸入端制造出來的產品進行交易和反饋,商貿流通業運行狀況取決于其上游制造業的經濟形勢,這也是我國商貿流通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關聯性較其余兩種產業更加緊密的主要原因。
商貿流通業在我國第三產業中起到了很好的服務作用,商貿流通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會促進我國交通運輸業、餐飲業、通訊業等有關第三產業運營水平的提升,在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隱性推動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第三產業的作用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同時,商貿流通業不僅是企業生產與居民消費的核心,也是農產品銷售所必須依靠的對象,其在第一產業的運營過程中也發揮著輔助性作用。在工農業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在第一產業上所給予的扶持程度較第二、三產業的扶持程度相比具有較大差距,我國第一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不明顯,農業發展主要以我國農村為主,但是商貿流通業作為主要運輸渠道,其主要分布在各個城鎮,其對農村地區的服務項目較少,進而限制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計量模型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
就我國現階段三次產業發展狀況而言,第二、三產業產值在整體產業中已經超過第一產業而占據主要位置,同時產業結構完善也開始以第三產業為主要優化對象。鑒于此,本文通過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進行比較來對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進行實證分析,記為TS。隨著TS的增大,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也逐漸增大,表現為正向標準。通過指標體系度量后得出的商貿流通業流通系數來選取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指標,記為LT。同時,為了縮小數據處理過程中所出現的誤差,本文對所選取變量進行優化,優化后的變量為別表示為lnTS、lnLT。
(二)模型檢驗
模型結構穩定性檢驗。在構建模型之前,本文利用Chow檢驗方法對狀態空間模型是否符合檢驗標準進行驗證,確定商貿流通業改革與產業結構優化二者之間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同時,隨著二者關聯性的改變,Chow所檢驗的原假設模型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模型參數保持一定。本文建立參數保持一定的回歸模型,并通過Eviews軟件進行構建,運行結果如下:
lnTS=1.3895+0.5007lnLT+μt
t=(0.0000) (0.0000)
R2=0.7295 D.W.=0.6405 F=53.9025
通過運行結果可以看出,狀態空間模型具有良好的擬合效果,具備對變量的闡述能力;狀態空間模型中所有系數均表現出1%的顯著性水平,并符合T檢驗標準,可以認為狀態空間的模型參數顯著。同時,兩狀態模型的F檢驗結果所得出P值在0.01以下,其顯著水平低于1%,說明狀態模型整體顯著。
本文以2010年和2015年為時間斷點,采用Chow檢驗法對模型進行檢驗,具體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表2可知,當模型顯著水平低于1%時,原假設不成立,即當變量發生變化時,所構建的狀態空間模型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改變,所以利用狀態空間模型研究商貿流通業產出效應結果會更加理想。
平穩性檢驗。為了排除“虛擬回歸”狀況,在構建模型之前還需對各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通過相對較成熟的ADF單位根檢驗法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具體檢驗結果見表3。通過表3可以看出,在原序列模型下,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均不成立,進而顯示出所有序列都是平穩序列,符合具有協整關系的基礎標準。
協整分析。為了使得擬合結果更加準確,本文通過Engle-Granger檢驗法分別對模型的兩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并通過Eviews 6.0軟件運行,具體運行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得,當殘差序列的顯著水平低于1%時,具有單位根的原假設失敗,此時模型各個變量間具有顯著的均衡關系。
(三)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
本文構建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對我國流通產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完善的作用進行研究,所構建的模型內容如下:
計量方程2:lnTSt=c(l)+svtlnLTt+[var=exp(c(2))]
狀態方程2:svt=svt-1
本文通過卡爾曼濾波分析法對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進行系統測量,通過Eviews軟件的測量結果為:
lnTSt=1.435+svtlnLTt+[var=exp(-5.6783)]
P值 (0.0000) (0.0000) (0.0000)
svt=svt-1
可知,當模型的顯著性水平低于5%時,模型參數均符合T檢驗標準,不同模型變量對就業具有顯著作用,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通過表5可以看出,各個模型統計量均符合T檢驗,說明時變模型的構建符合檢驗需要。
(四)時變參數協整檢驗
為了確保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對變量估計的準確性,排除“虛擬回歸”狀況,本文通過E-G檢驗法,對構建模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當顯著性水平處于1%以下時,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失敗,說明分析模型符合“虛擬回歸”條件,變量計量結果可用。
隨著我國商貿流通業的逐漸發展,其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效果也越來越大。在2010-2017年間,我國商貿流通業對產出結構優化的動態系數始終處于0.53-0.59之間,當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上升1%時,則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部分所占百分比將升高0.53%-0.59%,即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起到正面影響。通過結果的波動趨勢對其進行區間劃分,可劃分成三個區間段:
第一階段:2010-2012年,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動態系數表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明顯的影響效果。在此期間內,商貿流通業處在萌芽發展階段,流通產業改革頻繁,造成我國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其對上下游企業的持續供給,導致與之相關聯的企業運營能力提高,進而從多重層次對三次產業結構進行完善。
第二階段:2013-2015年,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動態系數開始下滑,且動態的波動范圍較廣。在此期間內,商貿流通業發展呈現動態變化趨勢,在產業進行系統產業結構演變和更新過程中,商貿流通業發展沒有對產業結構的完善起到積極影響。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大量國外企業將注意力投向我國的產品零售市場中,導致我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產品的連鎖經營、互聯網商店等信息化流通產業的興起日新月異,但由于我國整體的商貿流通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接踵而至,僅憑單純的傳統商貿流通業顯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最終造成大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企業標準的新興商貿企業逐漸倒閉,進而使得留存下來的少數企業得到人們和社會的認可而高速發展。
第三階段:2016-2017年,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動態指數開始出現緩慢升高的態勢,但其升高速度較慢,趨勢也較平緩。在此期間,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已進入高速時代,但商貿流通業發展在產業結構優化中的影響效果始終呈現穩態。
綜上所述,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企業與市場所共同依賴的服務業,其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表現出良好的作用效果,且表現出明顯的時變特征。在2013年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處于整個發展過程的萌芽期和動態期,商貿流通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效果不顯著,而在2013年之后,商貿流通業發展步入高速時期,且其發展水平也逐漸趨于成熟,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效果保持恒定。所以,根據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狀況,我國應繼續對商貿流通業的產業結構進行完善和優化,增強運營能力,通過此種方法才可以使得我國商貿流通業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進一步得到提升。
結論與建議
商貿流通業在我國三次產業中起到良好的服務效果,商貿流通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商貿流通業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環境資源以及市場消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現階段,我國商貿流通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發展空間巨大,其對我國三次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維持穩定;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是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隨著區域的不同,其對經濟的推動效果存在顯著差異。我國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商貿流通業的經濟影響評價體系,根據經濟發展形勢,隨時對影響效果進行分析;針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需要加大力度完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采用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方法來促進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凌.商貿流通業對我國空間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7(7)
2.陳莉.商貿流通業對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集中化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7(4)
3.彭紅麗,張無畏.論商貿流通業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J].商業經濟研究,2017(2)
4.胡軍偉.產業結構視閾下我國現代商貿流通產業優化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
5.周婷,許堅.新常態下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價格月刊,2017(10)
6.王敬齋.供應鏈視角下商貿流通業集聚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