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磊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國內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發展,部分深層次矛盾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城鄉購買力差異越來越明顯,從而制約國民經濟總量增長,掣肘國內需求擴大,誤導產業結構調整,阻礙共同富裕進程,且對社會穩定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針對目前日益嚴峻的收入不平衡相關問題,本文綜合應用購買力動態平衡理論進行分析,然后建立相應的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配置模型。根據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可以通過相關政策來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可以為調節這種差距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關鍵詞:消費需求 城鄉差異 動態平衡
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凸顯,這和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被打破有著密切聯系,此種平衡指在一定的城鄉分治情況下社會購買力的動態分配變化關系,其會對城鄉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具體表現為如果城鄉購買力平衡度傾向于城市,則農村市場發展速度就會變緩,且出現消費低迷、物價走低、投資下降等現象,即目前正面臨的情況;而相反情況下,如果城鄉購買力平衡度傾向于農村,則容易導致產品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工業生產進程受到影響。而我國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從1998年開始,增長速度明顯變緩,且出現了日益嚴峻的需求約束問題,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為城鄉購買力差距過大,這對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并且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本文依據相關消費需求的擴張知識,對最優城鄉收入差距進行測算,對實現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的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可以為減少這種差距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相關文獻綜述
近幾年來,我國消費需求何以不足?國內學者對此認識不一:劉世錦對此進行了理論研究,且建立一個結構性矛盾模型進行解釋(劉世錦,1995);周天勇提出了制度變遷說(周天勇,1999);茅于軾(2011)等則認為其和信用梗阻有一定相關性;范劍平等在全面總結他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收入差距說(朱國林等,2002;周學,1998等);萬廣華等學者對目前我國消費不足問題進行具體研究,認為流動性約束型消費者的比重增加是導致此種問題的主要原因;葉海云關于該問題進行了理論研究,且建立相應的“短視消費模型”,隨后其通過相關邊際消費理論對目前我國消費疲軟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主要原因是流動性約束超過一定限度;齊天翔對我國居民儲蓄進行全面研究,且提出一個倒“U”曲線模型,其所得研究結果表明經濟轉型過程中,居民消費不足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有著密切關系(李仲民,2000等)。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學者關于消費不足問題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不過得出的結論存在較大差異。有很多學者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大部分學者在分析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成因時,主要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且認為此差距會對消費擴張產生明顯制約,因而很有必要通過減少這一差距來擴張消費需求。但是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居民收入差距在多大范圍內才可以有效刺激消費需求,有關此方面的研究很少,且很少有學者從定量分析角度對此進行研究,因而這些結論無法對宏觀經濟實踐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且相應政策操作指導性也不明確。范劍平在進行此方面研究時,通過數學模型對此做了定量分析,其對此種收入差距中的自然差距和非自然差距進行討論時,使用對應的回歸模型。前一種差距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然發生的,后一種則認為與偶然因素有關,因而被看作為不合理差距。其將計算出來的自然和非自然差距相關數據代入對應的收入差異模型中,得到了這種差距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思路是正確的,所得結果具有一定應用價值,但存在模型是否適用等相關問題,通過多個模型對此種收入差距進行解釋可能并不是很適用,對此他沒有進行分析。
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的提出
在此情況下,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合理控制,使其可以更好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張。根據相關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基礎上,為論述方便就將此比例稱作為城鄉購買力平衡比例。在一般情況下,此比例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變化存在一定正相關關系,且表現出一定的動態平衡變化關系,可以通過理論分析得到相應的動態平衡所對應的最優路徑,具體見圖1相關的CD曲線。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接著通過數學語言可以將此路徑看作在不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上,所有滿足此相關匹配比例點的集合,為了方便分析,對此路徑和實際收入分配比例路徑進行對比,此外考慮到和經濟發展有關的因素較多,且相互間存在復雜變化,導致控制此比例和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的最優路徑保持重合的難度很大,因而此種最優路徑理論存在一定的應用局限性,主要用于對相關的理論進行分析,但對實際應用也表現出較高指導價值。因為在實際經濟環境下,無法做到二者完全一致,但是可以將這種絕對平衡路徑作為相應的模型參考,然后依據其和所對應的城鄉購買力比例進行調節,從而合理對調控比例進行控制,避免盲目調節。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現實和理論上的平衡路徑存在很大差異,很少出現重合,現實中主要表現為相對平衡,可以據此控制相應的城鄉購買力比例不會出現明顯偏差,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控制在此區域內可以為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起到一定保障作用;反之,如果偏離了合理區域,則很容易出現購買者和購買愿望相互偏離的現象,不利于刺激消費,且導致出現一定的消費鴻溝現象,進一步降低對應的需求總量。據此可以看出,實踐中此種變化曲線和相應的理想平衡路徑的差異越小,穩定性越高,則刺激消費增加的目標越容易實現。因而在實際控制過程中,應該確保二者基本保持一致,使其波動幅度盡量小,這樣可以為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張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消費需求視角下城鄉購買力最優配置模型構建
根據相關經濟學理論可知,在一定的經濟增長約束情況下,城鄉購買力主要表現為影響消費需求總量進而對經濟發展起到影響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此種消費需求總量和其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城鄉購買力配置比例控制在何種水平才可以滿足相應的消費需求擴張要求,本文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有兩點要首先說明:以下研究沒有應用到原來的消費理論模型;邊際消費傾向和收入存在一定影響關系,是變動的。
假設農村居民相關的消費特性是保持一致的,其總人數為M1,人均收入為x1,邊際消費傾向為g1,Q1為對應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函數,則存在如下關系:g1=g1(x1),Q1=∫x10g1(x1)qx1。
假設城鎮居民消費特性也是保持一致的,為M2,人均收入為x2,邊際消費傾向為總人數g2,Q2為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函數,則:
g2=g2(x2)Q2=∫x20g2(x2)qx2 (1)
假設x為國民收入,Q為城鄉居民消費總需求,則:
x=M1x1+M2x2,Q=M1Q1+M2Q2 (2)
根據如上假設進一步分析,城鄉購買力配置比例和此種消費需求總量的關系問題,可以通過如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也就是在一定約束條件x=M1x1+M2x2的基礎上,Q=M1Q1+M2Q2才可以達到最大值,運用數學知識求得的最終結果為:
(3)
消費需求視角下城鄉購買力最優配置模型應用與研究結論
(一)模型應用
式(3)就是相應的最優城鄉購買力配置模型,需要通過此模型確定邊際消費傾向和收入之間的對應關系。為了方便分析求解,先依據表1數據在一定的回歸基礎上確定此種消費傾向,相關步驟如下:回歸處理2008-2016年間我國農村人口平均支出和收入相關數據,確定此區間內相關的邊際消費傾向MPC,所得結果具體如表2所示。
在以上結果基礎上選擇2008-2016年間農村居民平均收入當作自變量,而相應消費傾向當作因變量,在回歸分析基礎上確定相應消費傾向和收入關系函數,具體表達式如下:
g1=-1.196×10-9x41+1.984×10-6x31-0.001203x21+0.3134x1-28.7
然后選擇2008-2016年間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當作自變量,而相應消費傾向當作因變量,在曲線回歸基礎上確定出二者對應的函數:
g2=1.346×10-11x42-5.272×10-8x32+7593×10-5x22-0.04755x2+11.6
將g1和g2的表達式代入式(3),從而確定出相應配置模型,其對應表達式如下:
該方程屬于二元四次類型,在確定x1值的情況下,可以得到對應的數值x2,從而得到一定經濟條件下的最優城鄉購買力配置比例,也就是二者對應的比值。如當x1=500時,x2=943,則二者比值為1.887;接著將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下二者的最佳配置比例都確定出來,可以得到相應的動態平衡曲線。然后根據此比例相關數值可以進一步確定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曲線,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二)研究結論
根據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結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表現出一定的負相關關系。研究結果發現,可以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對此方面收入差距進行調整,擴大消費需求。而根據曲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此種動態平衡曲線表現出一定波動性,最高波峰達到2.5,而最低波谷為1.5,據此說明城鄉購買力最優比例存在一定波動變化特征,對應的變化區間為[1.5,2.5]。
推進城鄉購買力動態平衡的建議及對策
城鄉購買力表現出一定的動態平衡特性,其和國民收入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變化關系,則各階段對這種平衡的調節要求不同。在當前形勢下主要通過調節來提高農村有效需求,且使城鄉購買力處于一定的動態均衡狀況下,從而為縮小城鄉差距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且使得農村消費真正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第一,努力創造條件,使小城鎮在城鄉購買力平衡中的調節作用盡可能發揮出來,且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起到一定保障作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依靠農業自身發展,而通過產業轉移無法有效解決此方面的發展問題,因而很有必要走小城鎮為軸心的現代化道路來解決此方面問題。與此同時還應該綜合利用多種手段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且推動這些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以此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進而降低經營成本,這樣可以為小城鎮的長遠發展起到一定的產業支撐作用,有效解決農村生產力過剩問題,為實現城鄉購買力的動態平衡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加強服務和創造機會,努力促進農村低收入勞動者就業,這些勞動者容易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缺少增加收入的機會,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貧窮。對這部分人,其經濟收入有限,只能靠簡單勞動獲取微薄收入,且勞動能力也因為收入而無法提高,這樣單純依靠其自身無法跳出此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盡可能通過現有教育資源來對其進行相應的文化、科技、教育培訓,使其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與此同時還應該對其進行資金、技術方面的幫助和支持,為其提高收入創造條件。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發展城市第三產業,努力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和崗位,使這些剩余勞動力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來獲得對應的收益,這樣可以在不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基礎上,提高其收入,為提高其生活水平打下良好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增長。
第三,合理劃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市場和政府的職能范圍,通過相關收入再分配工具對城鄉收入差距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有效拉開合理的收入差距,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樣也可以激勵勞動者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工作,對提高勞動效率有一定幫助作用。在再分配過程中,則應該通過政府進行宏觀政策調控,使城鄉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樣可以避免出現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起到更好的幫助和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文舉,孫菲.我國城鄉消費價格指數的關聯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2.張瑜,王曉蘭.商貿流通發展影響城鄉二元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4)
3.霍遠,朱四偉.金融發展、城鄉消費差距與城鎮化關系研究—基于VECM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4)
4.鄭四華,陳運財.金融非均衡性發展與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關系研究[J].商業時代,2014(8)
5.尹保輝.中國城鄉金融非均衡性發展與居民消費差距研究[J].財會研究,2013(10)
6.孔祥利,王張明.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及對策分析[J].經濟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