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龍
摘要:通過與職教集團中的相關企業的深度校企合作,充分發揮職教育集團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優勢,探索在職業集團中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成員合作關系不緊密的解決辦法,針對企業的生產技術攻關的合作模式進行探索研究,進而將職業院校和企業深度融合,以達到學校、企業、社會多贏的良性循環。為職教集團內校企聯合的生產技術攻關模式提供可行性的借鑒。
Abstract: Through the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relevant enterprise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i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coopera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explores the solution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s not high, and th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ers is not close,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hen integrate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a virtuous circle of win-win for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It provides a feasible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mode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alition education with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關鍵詞: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alition;production technology;research mode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2-0286-03
0 引言
隨著職業教育集團中校企間聯系的日益緊密,以生產技術攻關為目的的校企聯合模式逐步凸顯,其將解決企業在生產及產品售后方面所面臨的諸多技術難題。但由于職業教育集團是社會力量組成的聯合體,各個成員單位的自身發展和資源的分配等問題,尤其是生產技術攻關模式,有待探索和創新。為了能夠加深企業與院校之間的合作,整合社會各界豐富資源的共享,進而在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模式上有所突破,了解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模式的現狀,研究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方向,為尋求該模式的突破奠定基礎。
1 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目前存在的問題
職教集團組建之初的目的在于成員單位之間資源的共享,但經過實地走訪,各個成員之間大多數是以合同契約的形式規定對資源進行劃分。其結構松散,形同虛設,對于生產技術攻關的作用和價值很小。
1.1 職教集團成員單位之間缺少共識
由于各個成員單位之間存在著利益認知問題,導致企業不愿意將自己所持有的資源和設備提供給學校,這就造成資源不能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雖然可以提供給企業人才和場地,但其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正是因為缺少共識,使得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對于可以利用的資源的利用率都不高,這是困擾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的難題之一。
1.2 校企之間資源共享的難題
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企所提供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程度。但在校企資源共享上卻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校企雙方的利益紛爭。
高校的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是培養人才,所以其特別期待企業能夠提供實訓教學所需要的設備以及實踐教學中涉及到的相關崗位,這樣就會使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到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而與之相對應的企業,其創建和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企業給高校提供了設備和相關技術人員,勢必會帶來設備耗損和人力資源的浪費,這是與企業所追求的利益相悖的。校企之間的這個資源共享的矛盾將阻礙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的順利開展。
1.3 校企聯合技術攻關的協調管理機制不健全
截至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校企合作單位之間的關系是靠情感或者簡單的合約來維系的,在諸多合作細節上基本屬于空白,沒有達到實質性的合作。雖然在政府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但由于種種緣故這些政策很難落實到位。
這就導致無論是從企業到學校兼職的員工和企業的實訓設備,還是高校教師下到企業實踐和技術攻關,都得不到相應的保障或者是保障措施難以達成一致。這將造成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難于高效利用,妨礙技術攻關的順利開展。
2 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現狀
以科研項目為媒介,搭建企業和高校聯合技術攻關的平臺,充分發揮各個合作單位的優勢實現互惠互利,以尋求關鍵技術的突破,那么校企之間如何聯合或者說目前較為成形的合作模式都有哪些呢?
2.1 行政推進型聯合
行政推進型聯合是指相關行政部門根據所處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推出一些列的科技合作項目,以此為媒介實現校企聯合技術攻關的突破。
該模式的優勢很多,一個是可以發揮相關行政部門的引導作用,促使高校借助其多學科的優勢從事跨學科的研究,為高新技術產業甚至傳統裝備制造業開辟出一條便捷的技術攻關之路。再一個優勢就是由于共同攻關新技術新工藝,能夠給企業帶來切身的利益,所以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進而產生雙贏的局面,即高??梢詫⒆陨淼难芯砍晒D化成生產力,同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將得到加強。
2.2 合同約定型聯合
合同約定型聯合是以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相關技術合作為紐帶,通過合同形式建立的一種合作方式。
在該種模式下無論哪種合作形式,在合同中都將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利和所應盡的義務,此約定有別于普通的情感意義上的合作,而是將雙方的利益和所要達成的目標事先約定好,避免后續的扯皮現象。在合同約定的前提下,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能夠放心的投入相關人員和設備,確保聯合技術攻關的順利進行。
2.3 自愿合作型聯合
自愿合作型聯合是以科技成果轉讓或研制為基礎,以經濟合同為紐帶,自愿合作技術攻關為基礎的合作方式。
該種模式的實現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雙方要有一個合作的交點,即校企雙方對相關科技成果都有自己的需求。在此種模式下,雙發的目標很明確,高校方有技術但缺少資金支持,企業方擁有經濟基礎但缺乏技術成果。這樣校企雙方一拍即合,很容易實現聯合技術攻關,甚至很容易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2.4 共建實體型聯合
共建實體型聯合是以企業和高校圍繞雙方共同的目標,并以合同形式,將雙方在人力、設備、財力等方面進行集中統籌、規劃、管理和使用,所創造的利潤共同分享,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合作方式。
此種在投入上有別于以上幾種形式,即雙方都要實質性的投入一定的財力和物力,這樣所形成的聯合模式就類似于一個實際的經濟實體,即獨立于各自雙方的利益共同體,這樣在進行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時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更容易實現關鍵性技術的突破。
3 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研究方向及策略
通過職教集團校企合作,增強了企業與學校的聯系,調動了它們之間的積極性,能夠從資金、技術、設備、場地、人才等方面全面支持高職院校,收到了良好效果,促進了高職院校整體辦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針對以上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現狀,在總結以上四種方式的基礎上確定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研究方向及策略:
3.1 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專業調研情況分析,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院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共同研究構建與工作過程相適應的專業課體系以及共同進行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聘請職教集團的相關企業中的高技能人才與我校的專業教師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按照行業的標準和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并時刻關注企業需求變化,優化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實際、貼近生產,適時調整專業方向,不斷優化完善專業,根據企業需要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機制。
3.2 生產技術項目攻關模式
由于一些中小型企業內部受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制約,無法解決生產及產品售后遇到的問題。而學校專業實驗室不但具有齊備的實驗設備,同時,專業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科研技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把研發部門設到學校專業教研室(亦可教師走進企業),二者聯合開發新產品及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學院職教集團優勢,可以減少資金的投入,同時可以促進學校的專業建設。同時,在這個范疇內教師利用自身優勢在為企業培訓人才方面服務。專業教師可與企業技術人員公同承擔與企業生產有關的研究課題,調研現場生產實際,發現問題,解決與改進生產工藝,提供科技咨詢服務。
針對大型企業,在現有教師中選拔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有創新精神、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支持其開展科研項目、技術攻關工程項目和參加學術活動,更新專業建設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帶領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保證每年2個月以上時間進行現場實踐。
3.3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服務企業模式
在職教集團范圍內,嘗試現代學徒制試點。針對企業的特殊需求,進行冠名制設班,或者訂單式培養。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課堂設在企業,邊理論邊實踐,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專業課的講授上,嘗試企業與學校共同作為教室與實訓基地,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授課。定期到企業內部頂崗。在試點班,學生做到入學即上崗,上崗即學習的狀態。
3.4 校企間相互兼職模式
專業教學團隊主要由學校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組成,專任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形成公共基礎課程及教學設計主要由專任教師完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指導的機制。專任教師做助教,全程為企業專家服務。
通過讓青年教師與企業專家“結對子”、“拜師傅”等方式,請企業專家指導青年教師的實踐和技能訓練等,降低了青年教師的培養成本,促進專兼職教師融合,優勢互補,提升專業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
3.5 資源優化配置
作為新型的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集團主要以校企聯合與校校聯合的方式出現,校校聯合又分為同層次間院校的聯合與中高職院校聯合。[5]校企聯合可以利用企業中實訓設備實習崗位開展實踐教學,并在其崗位中配備專業技師進行指導,最終實現對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提升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校校聯合主要在于實訓資源、就業指導消息等的相互開放共享,使得職業院校能夠獲得更多有實際價值的信息與資源。職業教育集團中的資源共享不僅使得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發揮更大的價值,也使得院校教師與企業技師等人員加強聯系、相互溝通解決更大難題。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和學院的技術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
3.6 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培養
在職教集團范圍內,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共同搭建一個“聯合基地”。該基地可以承接一些產品的生產設計,“基地”員工既有教師又有企業人員。將基地作為專業教育的教室,把產品的設計加入教學實訓中。以院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為生產教學的教師團隊建立實訓教學與生產教學結合的體系。學校專業教師以工程師的身份指導學生的產品設計與生產,而學生則以企業員工的身份親身參與到產品的設計與生產當中,實現學生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觸。
為了能夠加深企業與院校之間的合作,整合社會各界豐富資源的共享,進而在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模式上有所突破,在了解職教集團校企聯合生產技術攻關模式的現狀基礎上研究探索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的方向,為尋求該模式的突破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席寧.職業教育集團內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的模式研究[J].職教培訓,2017(22).
[2]胡昌送,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7,08.
[3]劉梅.校企共建“廠中?!苯虒W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紡織服裝教育,2015,06.
[4]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4(28).
[5]李高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CHENG REN JIAO YU,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