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張雯靜
基金項目:2015年四川省政府物流辦四川省重點物流研究課題“綿廣物流增長極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嘗試通過物流增長極這一新視角對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進行觀察與思考。首先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與特征進行了概括與梳理,通過文獻梳理創新概括凝練了物流增長極理論,并對物流增長極“極化效應”現象進行了分析,歸納了通過物流增長極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四個發展階段,提出了當前區域一體化的典型模式——“漩渦式星系”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物流產業布局與定位、物流要素整合與協同、產業集聚與聯動等方面探討了基于物流增長極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方式與途徑。最后剖析了區域一體化的典型案例,對強化物流增長極實現區域經濟協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物流增長極 區域一體化 漩渦式星系
近年來,區域一體化逐漸成為國內發展的典型特征,通過區域內各城市或地區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合理的分工與日益加深的協作促進區域整體快速、持續的發展,進而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區域一體化的目標之一是要實現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而物流是要素流動的重要載體,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的關鍵內核。如何基于物流增長極實現區域一體化快速發展,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與特征
(一)發展概況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目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路徑是打造多級城市群和建立超級經濟區,通過經濟區內城市之間的戰略協作,形成優勢互補,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共同發展。隨著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提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愈發受到重視。《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6)》顯示,各大城市群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綜合發展水平依然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代表了中國城市群發展的最高形態和前進方向。總體來看,以城市群為形態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逐步優化,以科技創新驅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成為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但是,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難以突破行政壁壘,造成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市場分割、地方保護和政府競爭等問題,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合作,呈現“行政區經濟”和“一城獨大”現象,使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新特征與新趨勢
為破除“行政區經濟”壁壘,國家陸續通過了各大城市群的發展規劃,采取了多點多極、協同創新以及強化區域內合作等許多新舉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呈現出以下新特征與趨勢:
多點多極支撐的空間增長格局。在區域內部打造多層次的增長極,促進區域內的均衡發展與協同發展。
以協同創新推動區域經濟創新,培育新型經濟形態。通過完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積極促進跨區域產業鏈、產業群的形成。
區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更趨多樣化。跨區域協調合作平臺促進了區域在等多個產業領域方面開展合作,并從國內各城市群、重點經濟區延伸到一帶一路更寬闊的區域。
物流增長極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最為活躍的力量。隨著不同地區間的物流設施互聯互通以及電商與物流快遞的融合,帶動了經濟的轉型升級。物流增長極協調區域布局已逐漸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典型模式。
目前,已經有學者從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命運共同體”、經濟地理、空間溢出以及科學發展觀等視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了研究,本文擬從構建物流增長極這一新視角對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開展研究。
物流增長極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物流增長極理論研究概述
增長極的概念出自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1950年他在《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發展極”的概念,1955年在《略論增長極概念》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增長極”的思想。后來,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對“區域增長極”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經濟落后欠發達的地區要通過培育新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區域加速發展。后來經過其他經濟學家的修訂和補充,認為增長極是具有空間集聚特點的增長中的推動性工業的集合體。
目前,關于“物流增長極”這一概念尚且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也有少數學者在進行區域物流研究運用了增長極的理念:李旭宏等人(2005)提出通過選擇區域內具有較強物流輻射能力和較大物流發展潛力的城市作為區域物流的增長極和示范基地來規劃區域物流樞紐城市。舒輝等人(2010)提出了區域物流產業的增長極發展模式,并且認為物流系統能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上高度集聚,是經濟增長極形成的前提。李欣彗(2011)提出應大力發展制約區域物流產業整體水平的瓶頸部門和關鍵要素,使其成為推動整個區域物流發展的“增長極”,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區域物流的持續發展。王娟等人(2011)基于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的理論提出了“增長極物流”和物流極點城市的概念。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對“物流增長極”的概念進一步概括梳理,即在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各地區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物流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網絡、產業布局定位、資源稟賦能力等情況,通過優先選取某個物流較發達的城市作為區域物流發展的極點城市,圍繞這個極點城市形成的物流節點、網絡、基礎設施與產業聯盟集合體就成為帶動輻射周邊區域物流發展的增長極。區域各城市與極點城市之間通過如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渠道相聯,形成富有效率的物流網絡。通過資源的高度集聚產生極化效應,促進該區域物流發展,極化效應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再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物流發展,從而實現整個區域以及周邊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二)對物流增長極“極化效應”的分析
關于“極化效應”最早源自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1958年在《經濟發展戰略》中首次提出“極化效應”——增長極的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周圍地區的要素和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加快增長極自身的成長。要素流動、運輸成本和規模經濟是經濟集聚的內因。通過構建物流增長極能夠促進各個行業的物流要素、物質資源、方針政策以及人才向極點集聚,會促進物流的專業化、規模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產生集聚效應,有利于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優化,吸引大型物流資源要素集聚形成產業集聚區,產生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降低物流建設與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物流產業的集聚還會進一步帶動商貿流通業以及生產制造業等其他產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建立產業聯盟、構建跨地區產業鏈和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戰略資源的跨區域、跨行業整合重組與協同運作,在區域內形成合理的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內產業的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通過物流增長極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探討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的衍變
通過物流增長極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增長極發展初期階段。20世紀90年代,市場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加速成形,開啟了以構建增長極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之路。
第二階段:超級增長極發展階段。21世紀初期,區域經濟要素突破行政區壁壘,形成了以京津為中心的環渤海、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和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由此,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形成的超級增長極初具雛形。
第三階段:多點多極發展階段。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的成功開啟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熱潮,山東半島、中原地區、長株潭、成渝、武漢和環潘陽湖等新的增長極不斷涌現,形成了多極化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第四階段:超級增長極+多點多極發展階段。當單一增長極不能協調整個區域的協同發展,就產生了超級增長極+多點多極。這種模式體系結構與作用機理類似于宇宙太空的“漩渦式星系”,在區域內以超級增長極(類似于星系球核)為核心,周圍城市抱團形成多個新的次級增長極,以點帶面促進區域的整體發展。
(二)“漩渦式星系”發展模式的內涵
所謂超級增長極+多點多極相結合的“漩渦式星系”,即以兩個特大城市或一二線城市為核心打造超級增長極,通過極化效應使所在區域不斷發展壯大,當極化效應足夠大時逐漸轉化為擴散效應,通過擴散效應使自身變得體量更大、層次更高、縱深更廣,在超級增長極周圍形成以三四線城市組成的新的次級增長極和增長點,以點帶面、由點到極、多極共興,進而在原有基礎上形成一個以超級增長極為核心、多點多極支撐的區域空間發展格局。這種模式最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現實以及未來發展的特征,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貧富差異較有效的區域一體化模式。如圖1所示,以成渝城市群為例。
“漩渦式星系”的整體構架一般包括一個核心物流增長極和許多次級物流增長極,形成核心增長極輻射帶動、多點多極支撐的區域一體化體系。“漩渦式星系”發展模式的特點包括:
有一至兩個核心物流增長極以及若干個次級增長極;物流與一二三產業協同與聯動,形成跨區域產業聯盟;有大型物流園區并實現區域間物流園區的互聯互通;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且增長極之間有大流量物資商品流動。
(三)“漩渦式星系”一體化的路徑
“漩渦式星系”發展模式一般是通過整合區域內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物流要素與資源構成核心物流增長極與次級物流增長極,形成類似宇宙“漩渦式星系”的運行體系。該發展模式一般情況下是依托三大主體,打造三個平臺,并通過四個重點領域和五個關鍵路徑推動物流增長極形成,促進區域物流的一體化發展。
三個主體包括:政府、行業協會以及企業主體。三個平臺包括:物流政策平臺、硬件平臺和信息平臺。四個重點領域包括:物流通道網絡建設、物流產業集聚、行業物流融合與聯動、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等。
五個實現路徑包括:建立區域物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及區域協作管理機制,合理規劃各地區物流業功能定位及空間布局;建立區域內物流同業及跨界產業聯盟,與一二三產業跨界經營、聯動發展,均衡物流園區布局;完善物流集聚區與物流通道網絡建設,促進物流園區互聯互通,開展共同配送,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提高區域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水平,發展智慧物流。完善物流標準化、多式聯運設施以及物流信息平臺等基礎建設,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助推物流業轉型升級;推動重點工程與關鍵項目建設,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
通過物流增長極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案例
中國指數研究院對國內城市群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目前僅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對成熟,形成了城市群應有的層次與結構;京津冀地區開始進入外一階段,而成渝等城市群仍處于強核發展階段。由此看來,京津冀地區正處于“漩渦式星系”發展階段,而成渝城市群也正加快進入“漩渦式星系”發展階段。
(一)京津冀區域物流發展
京津冀地區包含北京與天津2個直轄市,形成了以北京和天津兩個特大城市為核心的超級增長極。但是由于尚未形成多點多極支撐的空間格局,擴散效應較弱,于是就產生了“環京津貧困帶”。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總GDP 68857.15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額的9.25%,而京津冀城市群內排行第3的唐山GDP也僅為北京的25%、天津的35%(見表1)。
國家為了全面推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增強京津冀這一超級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和輻射能力,2017年4月,國家開始實施雄安新區戰略布局,將京津冀超級增長極能量超負荷釋放出來一個新的增長極,以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京津冀整體的物流布局是以京津冀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利用樞紐站場、信息平臺有效銜接區域內的城際干線運輸和末端城市共同配送,形成高效的城市配送網絡。目前,京津冀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五個物流產業帶、以天津為中心的沿海物流發展帶和京津物流發展帶以及以河北為中心的環京津物流產業帶等多個次級物流增長極和增長點。并且,天津形成了與生態農業、現代商貿業、制造業以及高端電子信息等產業協同與聯動發展的北部、南部以及西部三個物流聚集區;河北形成了以發展物流龍頭以及內陸港為重點的冀東物流通道和以發展交通樞紐物流和商貿物流為重點的冀中南物流通道。“四縱四橫一環” 物流網絡的形成極大促進了區域間的互聯互通,加快了京津冀軌道“一小時交通圈”和鮮活農產品“1小時物流圈”的成形。
(二)成渝城市群區域物流發展
成渝城市群也是超級增長極+多點多極相結合的“漩渦式星系”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典型。成都和重慶是新一線城市,形成的超級增長極具有強大的實力。從2016年的數據顯示(見表2),成都和重慶GDP分別是12170和17558億元,而成渝城市群內部其他城市GDP與其差距甚大,以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為例,GDP總數為1830億元,大約只相當于成都GDP總數的15%,面臨“中部塌陷”的困境。2013年,四川省提出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利用成渝超級增長極發揮的輻射作用和整合的資源帶動周邊次級增長極以及增長點的發展,做強市州經濟梯隊、做大區域經濟板塊,促進省內的協調發展。
成渝城市群物流一體化圍繞國家和省市發展規劃,打造多個物流增長極和增長點。以成都為中心,在成渝發展主軸上打造“川東北物流增長極”和“川中物流增長極”,在“沿江城市帶”上打造“沿江物流增長極”,在“成德綿樂城市帶”及其延伸帶上打造“川北物流增長極”和“攀西物流增長極”;以重慶為中心,向“川南城鎮密集區 ”方向向外延伸打造“渝西北物流發展帶”,在“沿江城市帶”及其西南方向延長帶上打造“渝西南物流發展帶”,在“成渝發展主軸”上打造“渝西物流發展帶”,在“成渝發展主軸”及其東北方向延長帶上打造“渝東北和長江沿線物流發展帶”,在“成渝發展主軸”及其東南方向延長帶上打造“渝東南物流發展帶”。
政策建議
基于物流增長極對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貢獻,提出以下建議:
合理運用物流增長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過程中,要合理規劃、合理布局物流超級增長極、次級增長極,形成以超級增長極為核心、次級增長極為基石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廣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和雄安新區模式,實現各個“漩渦星系”的互聯互通,構建全國物流一盤棋、經濟均衡發展的良好格局。
深化產業聯動融合,提升物流增長極極化效應。物流極化效應是以物流產業集聚為前提,相應會帶動商貿流通業以及生產制造業等其他產業與物流業聯動融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加以政策性引導,靈活選擇跨界融合與聯動的層次結構與先后順序。
打通物流增長極信息互聯渠道,實現區域信息共享。要打破物流增長極之間的“孤島”現象,必須打通信息互聯渠道,建立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政府與行業等領域相關物流數據開放共享,依托部門、行業大數據應用平臺,推動跨地區、跨行業物流信息互聯共享。
區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與成果,但是通過物流增長極這一視角對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進行較為深入系統地研究在學術界尚為不多。期望本文的探討,對強化物流增長極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做出有益的理論探索。
參考文獻:
1.張韜.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物流發展研究:基于長三角地區的經驗[J].物流技術,2013(10)
2.王瑜.增長極理論與實踐評析[J].商業研究,2011(4)
3.王娟,劉勤蘭,李鈞.淺談區域物流增長極模型的構建[J].物流科技,2011(11)
4.莫天全. 2017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研究[R].中國指數研究院,2017
5.陳宏,楊柳.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