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青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農產品物流與生產和消費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不僅能夠有效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而且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我國農業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但是,我國現代生鮮農產品在質量安全和成本方面都存在問題,因此中央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如果創建及設計出具有較高效率的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模式,將能夠避免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成本浪費,還能夠使農產品的安全性進一步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根據現階段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通過現代較為先進的冷鮮物流技術,實現農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并且從創建完善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出發,設計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模式,研究冷鏈流通標準化的建設。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 物流模式 冷鏈流通 標準化
引言
農業發展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在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已經從溫飽發展為營養保健,人們對于蛋類、肉類、水產、奶類、水果及綠色蔬菜等農產品新鮮程度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如何降低鮮活農產品流通的時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實現產銷聯合,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部分。2010年7月,我國發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將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重要性詳細展現了出來。雖然我國正在不斷創建現代化生鮮農產品市場,并且建設了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提高了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及規模,但是中間的物流環節并沒有提高,致使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及銷售方面的效益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對生鮮農產品物流的創建及結構的完善形成了阻礙。因此今后要將研究重點放在完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各方各面,比如開始環節的生產方面,要及時且精準地對市場傳遞信息,以此實現針對性的生產;中間的物流環節,重點提高生鮮農產品的價值,以此創建一條高效、標準且完全的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體系。
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
物流的發展環境及背景。我國農產品物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僅順應了我國農產品流通機制的宏觀改革目標,還能夠有效滿足我國企業的發展需求。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農業市場體制的創新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并且區分了商流及物流。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終端等微觀企業不斷發展,促進了農產品的物流需求。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得到不斷的發展,并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創新了傳統的計劃體制,使傳統的農貿市場提高到批發市場層次,而且流通形式也越來越現代化。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企業和人們消費觀念的發展和進步有效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流通企業有效促進了流通產業結構的變化。農產品流通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農產品物流需求和供給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的加工、批發和零售方面。表1為2014-2016年我國上億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量,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綜合性批發市場在逐漸減少,但是專業市場在不斷提高。在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斷發展過程中,對農產品的運輸、加工、存儲、包裝等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
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交通也在不斷完善,目前大部分地區都創建了多種運輸方式,公路、航空、水運、鐵路等越來越普及,通過這些運輸方式的優勢互補,創建了綜合性的運輸體系和交通網絡,基礎設備的不斷完善促進了我國各地區生鮮農產品物流的不斷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城市人口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額在今后也會不斷提高。我國農村人口在1996年開始不斷降低,在同時期的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城鎮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比農村要高,并且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對于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逐漸發生改變,今后的消費主打品質改善,對于營養、有機、保健等農產品的需求將不斷提高。
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模式普遍為小生產及小流通,并且大部分還處于現金交易階段,農產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仍然是集貿市場,商品的質量不能夠得到保證,成交價格根據供需具有較高的成本。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產品物流已經將集貿市場及批發市場作為載體,將農民、加工企業、運銷企業等作為主體,將產品的原始及初加工作為客體。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分別為傳統模式及現代模式。傳統模式主要以農貿市場為中心,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主要經歷了批發及零售兩個市場,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農戶在農產品收獲之后運輸到集貿市場出售;大部分較大規模的商販都是通過在集貿市場對產品進行收購,然后運輸到批發市場;跨省商販在當地的批發市場購買農產品,之后到消費區域進行運輸;在農產品到達消費地區之后,農產品分銷到個體商戶及農貿市場中,傳統農產品物流模式如圖1所示。
現代模式主要以超市為中心,其比傳統模式的農產品更加安全,但是價格較高,其主要分為生產、加工、流通及銷售階段,一般參與人員包括超市供應商農場及農戶。在加工流通過程中配備物流中心,以農戶為基礎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主要包括農戶-經紀人-批發商、農戶-合作企業、農戶-企業、農戶-商販四種。
(二)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物流成本高。我國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成本較高主要因為生鮮農產品的自然屬性,其季節性、地域性及易腐蝕性的特點對農產品運輸、加工及存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特定的保鮮及運輸設備,并且由于農產品物流活動缺少規模性及專業性,導致物流鏈較長。
質量問題。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人們健康消費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質量、環境友好及消費可信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要環節的現代物流機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經營、檔次、產品及服務等方面,其無法滿足人們對于農產品綠色化、有機化、高標準的需求。
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體系不完善。冷鏈物流指的是容易腐爛變質的物品在生產地經過加工、運輸、存儲及配送,最后到消費者手中的環節都需要在低溫狀態下保存的供應鏈系統。生鮮農產品、藥品及加工食品都需要通過冷鏈系統運輸,來有效保證食品的安全及品質。部分發達國家的生鮮農產品大部分都通過冷鏈物流運輸,我國冷鏈物流能力與社會需求量比值在25%左右。我國部分生鮮農產品物流還是使用自然及常溫形式,冷鏈物流并不完善,包裝、存儲及運輸不合理使農產品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出現嚴重損失。
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設計
(一)以超市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超市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商品包裝標準化等方面,現代生鮮農產品越來越重視與超市合作。發達國家中生鮮農產品的銷售大部分都是在超市和商店中,其物流模式也是冷鏈物流,且都將超市作為銷售場所。我國超市現代化也逐漸成為農民開創產業一體化的重要內容,超市一體化管理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建立超市生鮮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一體化的配送中心,能夠在較短時間對農產品進行配送,從而避免物流過程的多余環節,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和質量安全,縮短了物流過程中的成本。超市上下游連接的主要部分就是生鮮農產品的加工及配送中心,圖2為以超市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以超市為基礎的物流模式主要以零售商為主,圖2是系統模式,能夠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標準化,通過對超市存貨量進行控制,有利于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低溫保存,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質量。這種模式連接供應鏈的上游和下游,超市配送中心朝著上游發展,創建農產品加工和配送中心,從而能夠通過最快的時間對農產品進行調配,以此滿足眾多消費者的需求。
(二)以加工企業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相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果蔬產品加工占據農產品總量的75%左右,但是我國只占據4%左右,和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發達國家農產品在處理之后的總產值是初級產品的2-3倍,但是我國的只有38%。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來,發達國家對于農產品在采摘之后的處理是尤為重視的。圖3為以加工企業為基礎的物流模式,此模式將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內容,農戶對加工企業銷售農產品,之后加工企業銷售給零售企業。通過加工企業連接零售企業和農戶,消費者能夠通過零售企業購買產品,此種模式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銷售的穩定性具有良好的保證。加工企業的市場力量較為強大,不僅為農戶提供了全面的服務,并且保證了原材料的供應,還能夠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
(三)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第三方企業專門負責物流活動的形式,此種物流模式的供應鏈商戶主要包括農產品培育地、農民和供銷社,其中的配送服務主要通過專業物流公司實現,能夠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圖4為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基礎的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業是一個整體,主要通過先進的物流網絡來提供生鮮農產品信息,提高農產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正規化,并且通過現代化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第三方物流企業不能夠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而是通過代理委托及成熟的物流管理技術及經驗,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使農產品生產及銷售能夠走向正規,并且通過使用現代化農業技術,有效管理了農產品的質量及數量,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量。
(四)以物流配送中心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因為農戶組織化的程度較低,導致生鮮農產品合作社及相關協會的發展較慢,使農戶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價格一直處于被動狀態,這方面主要是由于農戶和公司之間的利益沖突導致的。物流配送中心連接了農戶和企業,全面發展物流配送中心,能夠約束農戶行為,通過和公司進行合作,使其參與到農產品流通及經營過程中,那么其組織模式就會不斷增強,
在整個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物流配送中心就能夠實現自身主導作用。圖5為以物流配送中心為基礎的物流模式。物流配送中心為農戶提供農產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使農產品能夠朝著市場方向發展。農戶通過物流配送中心和批發市場、加工企業及物流中心相互聯合,創建穩定關系,企業以農產品銷售情況作為基礎,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制定需求計劃。物流配送中心為農戶安排生產任務,企業為農戶提供相應技術,進行農產品的驗收,物流配送中心根據農產品的銷售情況進行分配,企業通過購買款項對配送中心付款,通過物流配送中心將農戶的力量進行集中,與企業展開合作,這樣不僅能夠保護農戶利益,也能避免出現違約情況,還能夠提高農戶在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利潤,同時能夠實現不同地區農產品的信息分析,對農業市場的動態進行全面的掌握,指導農戶的農產品種植過程,在收獲階段組織農產品實現產地銷售及批發。總而言之,此種模式能夠結合分散農戶及農產品市場,重視農民利益,使農業銷售和生產能夠相互連接,有效提高了農業相關產業鏈中的利潤,深受廣大農戶的喜愛。
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創建
(一)運輸標準
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過程中的運輸標準就是冷藏運輸,在運輸過程中要通過冷藏或者冷凍專用車來實現,并且還要根據不同的農產品及運輸距離制定科學合理的運輸方式,比如使用鐵路、公路或者水路運輸,使用冷凍集裝箱或者使用冷藏箱,在運輸過程中要盡量提高運輸的速度,在中途不能將冷藏箱打開,從而保持其冷藏溫度。其中畜禽肉及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能夠緊密的堆積,但是因為蔬菜和水果在堆積過程中會產生呼吸熱,并且還會由于擠壓導致變壞,所以不能夠堆積的太密,要求留有一定的空間。冷藏運輸的重要特點就是冷,所以其中要配置溫度記錄儀,貨箱中的溫度要根據相關標準,不能夠隨便調整溫度。部分運輸戶為了能夠降低成本,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會將制冷設備關閉,在臨近目的地的時候再對溫度進行調整,此種現象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必須禁止。因為農產品的運輸關系到人們的食品安全,所以要對食品衛生高度重視,在運輸結束之后一定要清潔車輛,并定期進行消毒。
(二)存儲標準
冷庫的主要作用就是實現生鮮農產品的恒溫存儲,冷庫的設計主要滿足工藝需求,并且要配置溫度計,以下為農產品出入庫及管理需求。首先,原料和成品在放入冷庫進行存儲之前要經過質量檢驗,只有檢驗合格才能夠存儲,農產品冷藏溫度為-10℃至-20℃,速凍庫溫度為-30℃以下,冷庫要求配置溫度記錄儀,并且要求相應的人員對冷庫進行管理;其次,為了能夠使冷庫中成品及原料的質量得到保證,就要對其適當的包裝,并且定期對冷庫消毒,保證冷庫的衛生,在堆放原料及成品的過程中,不宜與墻壁緊貼,要為農產品留有適當的通風空間;最后,冷庫需要進行定期消毒及掃霜,要求專人對冷庫的衛生進行檢查,在沒有出庫作業的時候將門和燈關閉,保證冷庫干凈整潔。
(三)流通加工標準
冷鏈流通過程中的加工是為了促進銷售及保護產品而進行的,在產品包裝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產品、食品及藥品設計滿足需求的綠色環保包裝,要具備能夠實現產品及商品包裝的機械,其中的機器都要滿足相關安全、衛生及技術標準,比如清洗機、封口機、填充機及殺菌劑等。對于不同的產品要使用不同的材料,并且要以安全為基礎,在保證果蔬為冷藏溫度下操作,水產品和肉類要在冷庫中儲存。
(四)配送環節標準
在農產品配送過程中,要使農產品在沒有任何損害的背景下配送到消費者手中,避免產品在運輸、搬運過程中受到損傷,從而給消費者及廠家造成損失;在農產品物流過程中對成本進行分析,使用合理的成本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包括通過冷鏈物流配送,來實現物流的集中采購、存儲及統一配送,從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消費者對于生鮮農產品具有較高的需求,那么在配送過程中就要通過客戶的需求及時安排售后服務,制定高速且精準的運輸線路,使用科學合理的運輸工具及方式進行運輸,將產品準確及時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五)物流信息系統標準
在現代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信息技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信息如果出現失誤或者泄露,對于生鮮農產品的安全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就要實現物流信息系統的標準化,從而實現數據及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冷鏈物流的全過程要進行溫度控制管理,這需要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比如在冷藏車輛中安裝溫度跟蹤儀,通過數據的實時反饋來控制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溫度,通過車輛定位系統、物流SRP系統實現冷鏈物流的科學管理,實現冷藏車輛的實時控制,實現冷庫溫度及濕度實時監控,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及安全。
結論
本文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的基本情況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現代農產品的物流模式進行了研究,最后對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的創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通過本文分析可以知道目前我國的冷鏈技術才剛剛起步,滿足農業發展的冷鏈物流模式主要是以批發市場為主。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及實踐,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抽離農產品物流職能,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配送專業化、標準化,將能促進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清.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和冷鏈流通標準化建設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3(23)
2.馬小雅.“互聯網+”背景下廣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6)
3.韓星.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及電商銷售成本構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
4.范厚明,田也.談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配送模式的改進[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5.許道云.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10)
6.張坤.電子商務環境下河南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21)
7.張麗鳳,呂志遠,勵建榮.遼寧省生鮮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優化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1)
8.劉濤.電子商務環境下茂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7(4)
9.王曉寧.農超對接模式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車輛配送路徑研究—基于碳減排視角[D].華東交通大學,2014
10.李京京,康星宇,楊碩.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發展模式選擇[J].商業經濟研究,2015(13)
11.王紅梅.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6(2)
12.鄧瀧.基于直銷模式的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2015
13.喻慶芳.生鮮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網絡節點選址優化與風險評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
14.李國平.佳沛(ZESPRI)公司生鮮農產品冷鏈供應鏈物流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