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消費規模逐步擴大,消費結構不斷調整,消費市場不斷完善,但是在發展中依然存在城鄉消費不均衡、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擴大農村消費的有效途徑,應從科學規劃的角度因地制宜地選擇小城鎮建設模式、調整小城鎮產業結構等,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以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與完善。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小城鎮建設 農村消費
自2012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為促進經濟的發展,亟需刺激我國消費的增長,釋放居民的消費需求,以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我國的消費市場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市場和農村居民消費市場,二者在消費人數上相差不大,但是消費水平卻差異明顯。
我國農村消費的發展
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可以有效拉動內需,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促進經濟的提質增效,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釋放農民購買力的政策,農民實現了增收,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的消費市場不斷完善,農民消費規模逐漸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主要表現為農村消費品零售額逐年增加,占社會消費品總額百分比不斷提高,其百分比主要在13%-14%之間,而這其中,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隨之不斷增加,實現了翻倍增長,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知,我國農村消費不斷擴大,2011-2016年期間,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從24367億元增長至46503億元,擴大近2倍之多,占社會消費品總額百分比從13.2%擴大至14.0%,提升了0.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5221元增長至10130元,實現了翻倍增長,2011年、2012年的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率較高,分別為16.7%、14.5%, 2012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3526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百分比提高了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比2011年增長了13.2%;2013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突破30000億元,達到31952億元,增長了14.6%,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百分比為13.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大幅度增長,為7485元,比2012年增長了1577元,增長率實現了歷年最高,為26.7%;2014年,農村消費市場繼續擴大,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為36027億元,增長率有所收窄,較2013年同期下降了1.7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百分比繼續穩步增長,提高了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長了897元,增長率為11.9%;2015年,2015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突破40000億元,增長率繼續回落,同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百分比為13.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繼續增加,達到9223元,增長率收窄,比2014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2016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6503億元,同比增長了10.9%,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百分比達到了14.0%,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繼續提高,突破萬元,達到10130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了907億元。
農村消費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消費市場的飛速發展,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一方面改善了農村的消費市場,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在有的地區,農村消費市場仍然存在著城鄉消費不均衡、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市場不完善等問題,阻礙農村消費市場潛力的開發和完善。
(一)城鄉消費不均衡
由于我國城鄉經濟、文化、居民收入、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的不平衡,農村消費市場雖然不斷的擴大,但是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消費結構依然與城鎮居民有著明顯的差異,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階段,在居民消費水平、消費內容、消費結構、消費增長率等方面都遠落后于城鎮居民(見圖1)。
通過圖1可以看出二者的消費差異。2011-2016年,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從19912元增長至2016年的27210元,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從6187元增長至9679元,遠落后于城鎮居民消費水平,這種差距較大,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只接近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的1/3。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差13725元,相差了2.9倍,2012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加大,擴大至14825元,2013年,這種差距進一步擴大,增長了1011元,2014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差16713元,2015年,這種差距達到歷年最高,接近于20000萬元,2016年,這種差距變小,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差12949元,比2015年減少了4582元,造成這種差距的因素有很多,阻礙了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消費結構不合理
消費結構是否合理的主要衡量指標是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居民恩格爾系數在20%-30%為富足的標準,如果恩格爾系數較大,說明食品等生活基本必需品支出占消費比重較大,則說明消費水平較低,消費結構不合理,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一直在30%-40%以內,比例較大,消費層次不高,消費結構不合理。
如圖2所示,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占比例較大。2011-2016年,雖然恩格爾系數逐漸降低,但是與城鎮相比,仍占較大比例,2012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4%,而同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3%,2013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 %,比城鎮高出3.1個百分點,2014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相差3.6個百分點,2015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1%,比城鎮高出2.3個百分點,2016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農村居民恩格爾高出2.9個百分點,達到32.2%,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不合理。
(三)消費市場落后
近年來,農村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農村市場也在不斷的完善,農村消費市場不斷擴大,但是,有的地區由于交通、經濟等發展水平的限制,市場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市場的活躍性較低,消費市場體系不健全,多是分散性的集市形式,以私營個體小店為主,規模小而分散,服務功能不足,制約著農村居民的消費。
在農村消費市場上提供的商品多是農資、農業生產資料、衣服、食品等基礎生活必需品,只能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消費,而家電產品、服務產品、耐用消費品等高檔消費品在農村的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品類、質量等與城鎮消費市場差距較大,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小城鎮建設的發展策略
小城鎮是農村與城市的綜合體,主要包括縣級市(縣城)、建制鎮和集鎮,相比于城市和農村,小城鎮比城市低一級,比農村高一級,小城鎮是農村的城市化過程,但沒有完成城市化的過程,從地域上看,小城鎮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處在城鄉交匯點;從人口上看,其主體是由一批逐步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走向非農產業的人口組成的;從經濟上看,是一個經濟區域,既是城市梯次結構的基點,也是農村向城鎮延伸的一個緩沖。
小城鎮的發展主要是由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概況決定的,目前,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在城市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城鄉之間的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協調,無法一蹴而就實現城市化發展,小城鎮建設作為過渡性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可以在較短時期內以較低的成本推動農村消費、城鄉鏈接,為未來城市化發展起到良好過渡作用,以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成為平衡城鄉差異的有力舉措。
2016年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之年,國家啟動了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試點范圍至2個省246個城市(鎮),約1600萬人進城落戶,帶動了約1500多億元消費需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35%,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1.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城鎮化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城鄉融合與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根據增長極理論,小城鎮作為增長極具有集聚效應、擴散效應,可以有效帶動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以小城鎮接收到的城市化發展向農村輻射比城市直接影響農村更加方便、快捷,在其引導、帶動作用下,可以通過小城鎮向農村地區引入資金、技術、人才、物資、信息等,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農村的全面協調發展,從而擴大農村消費。
經濟新常態下小城鎮建設對農村消費的作用
小城鎮建設對農村消費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農民收入、市場內需、消費市場、消費觀念、消費結構等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據統計,城市化對居民消費會產生“累積效應”,城鎮化率每提高1%,就會吸納100萬-120萬農村人口涌入城鎮,拉動消費增長1.6%左右。2016年,我國的農村常住人口為58973萬人,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以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擴大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一)小城鎮建設可以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以擴大內需
發展小城鎮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刺激消費擴大的一個有效途徑,小城鎮在建設中會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發展二、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轉移更多的勞動力,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有效轉移,直接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和報酬性收入,同時,也將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這一部分收入的增長。據統計,小城鎮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為44%,城鎮化導致關鍵性生產要素的價格可以有效提升,如土地價格、建筑相關行業的產業價格、房地產價格、相關商品的價格等,這些都進一步擴大了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消費市場得到進一步擴大。
發展小城鎮能有效改變農民的消費方式,刺激消費需求不斷擴張,從而不斷擴大內需,農村居民流轉到小城鎮后,生活必需品的自給率不斷降低,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對農產品、工業制品、服務等的消費需求不斷上漲。據測算,年度內城市化人口增量達到農業人口的1%,在當年將增加居民消費需求351億元,從而緩解目前國內需求不足和農產品階段性過剩問題,不斷擴大內需,促使農村消費的擴大和提升。
(二)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消費市場完善
小城鎮建設可以構建起各具特色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開拓農村市場、發展農村消費市場、推動農村消費擴大的有效途徑,建立小城鎮作為農村的區域中心,可以發揮其紐帶作用,有效將城市與農村連接起來,因其具有一定的聚合輻射功能,在區域內可以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將各種生產、經營要素聚集起來,發展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流通、經營、銷售等,將農村地區的生產與消費結合起來,完善地區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環境,把封閉和分散的農村市場納入到以城市為中心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中,為擴大消費提供基礎條件。
小城鎮的建設還拉動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餐飲、服務業、流通業市場等,通過小城鎮建設,農民進城落戶對住房的需求增大,加上小城鎮衣食住行的發展,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費進一步擴大,同時,小城鎮作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中間過渡帶,進入門檻較低、進城成本小,可以有效刺激市場消費和投資,帶動小城鎮人才、物質和資金流的聚集,產生集聚效應,推動消費市場的進一步完善。
(三)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村居民消費觀念
小城鎮發展可以提高農村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人口和產業聚集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發展,在小城鎮中的居民,會逐漸脫離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逐步向城鎮化的方向靠近,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會不斷發生轉變,從而促使消費內容、消費結構都隨之變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小城鎮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從不同層面改變著社會消費心理,農業人口進城后,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隨之發生變化,居民自身的消費心理開始不斷向城市靠攏或趨同,需求質量和需求內容也會不斷調整,消費結構開始調整,從而拉動市場需求不斷擴張,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
經濟新常態下促進小城鎮建設以擴大農村消費的策略
從2012年開始,我國經濟結束了近20年10%左右的增長速度,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速逐步小幅度回落,經濟增長率從2012年的7.9%下降至2016年的6.7%,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為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擴大內需是有效手段和途徑,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促進消費,我國的消費市場分城鎮消費市場和農村消費市場,農村的消費市場潛力較大,拉動農村市場的消費,可以有效刺激我國內需的擴大與增長,因此,應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內需增長,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擴大農村消費的途徑和措施中,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消費市場的轉變和完善,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應充分利用小城鎮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拉動內需。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做好科學規劃,各地區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從當地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小城鎮建設的需要,結合城市規劃、鄉村建設、區域經濟開發等,進行合理布局,適當調整區域內的行政區劃,撤鄉并鎮,打通城鄉,提高小城鎮在空間和數量上的增加、覆蓋范圍的增加,發揮城市輻射帶動優勢和城鄉之間關聯優勢,加強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開發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更好的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在規劃中,要提高設鎮標準,不能一味追求規模大、數量多等“大而全”的發展方式,要注重規模適度,注重實效,提高小城鎮建設質量和水平,要集中各地區的優勢產業,通過規劃,發展相應的小城鎮建設模式,健全城鎮居住、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對于發展相對落后的村鎮,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完備,發揮當地優勢,引導發展優勢產業,逐步形成新的區域聚集中心,為進一步推進小城鎮建設創造條件。
(二)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小城鎮建設模式
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與周圍地區是經濟互動關系,在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各地區的實際,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我國的各地區鄉鎮發展差距較大,不是所有地區都適用“撤并村組、鄉鎮居住”的政策措施,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把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工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創新理念、思路、路徑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尋求發展途徑。
小城鎮的發展沒有一個統一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各地區的小城鎮建設,模式發展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區充分發揮農業的優勢,發展農業產業化城鎮,有的地區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促進小城鎮建設,有的地區依托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有的地區利用工業資源發展工業,催生小城鎮的建設,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產業優勢和經濟發展重點,在小城鎮模式的選擇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防止重復建設,不固守一種模式,選擇適合本地區的小城鎮發展模式,要突出特色性,因地制宜地構建小城鎮體系。
(三)調整小城鎮產業結構,促進農村消費市場完善
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小城鎮建設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在發展小城鎮建設中,要依托小城鎮帶動企業和人口的聚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在發展中,主要是連接城鄉的一個樞紐,農村由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消費市場活躍性較低,部分產品不需要在市場流通、交換,對生活和生產服務的需求量較小,阻礙市場消費的進一步擴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消費的需求增長,因此,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要注重調整小城鎮產業結構,促進小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活躍,對于消費市場來說,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其密切相關。據統計,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為0.8,說明第三產業越發達,城鎮化水平越高,消費市場越完善,從而有效帶動農村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改變,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完善。
而針對第一、第二產業的調整,要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在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調整種植業結構、養殖業品種等,加強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第二產業調整中,要依據市場規律,注重發展農產品的加工業、制造業,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帶動房地產相關的建材等行業的發展,通過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提高小城鎮的產業經濟均衡發展,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參考文獻:
1.張喜才.新常態下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7)
2.吳麗麗.我國城市化對農村消費結構變遷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3. 姚星,杜艷,周茂.中國城鎮化、配套產業發展與農村居民消費拉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4)
4.鄧穎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消費及其促進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5(25)
5.袁清.我國農村消費升級趨勢與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