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凌,駱盧佳,曹巧巧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農業與環境分院,浙江嘉興 314036)
“食品生物化學”是高職食品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交叉學科,受其交叉學科知識點繁多、邏輯聯系差、理論和實踐操作脫節等學科特點所影響,學生普遍感到“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諸多課程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想要把“食品生物化學”知識傳遞給學生絕非易事。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微課作為一種新式的教育方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食品生物化學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微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提煉某個知識點和主要概念,運用在線學習或移動平臺學習,為學生隨時隨地提供簡短課程[1-2]。微課時間短、內容少,可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問題,掌握一項技能等[3];微課的視頻化,能抓住學生的眼球,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高效地進行知識建構;微課的主題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學的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突破難點;微課的碎片化、移動化的特性,打破了時空限制,有利于開放性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可查漏補缺強化鞏固知識,有利于因材施教[4]。

“食品生物化學”研究的內容包括:生物體的基本組成成分、結構、性質與功能;與食品成分相關的物質在其加工、貯存等狀態下的變化;食品的化學組成及其結構;加工過程對食品的影響等[5]。“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學生僅學習了一個學期的化學課程,對物質的分子式、反應式等基本內容僅有初步的了解。由于生物體內的所有反應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單憑課堂上教師的講授、PPT的講解,學生仍然難懂,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通過微課動畫模擬這些復雜反應過程,直觀清晰地呈現,促進學生對晦澀難懂的知識的理解。而受課程學時數和學習進度的限制,高職學生僅在課堂學習時觀看一次視頻,學習效果類似于走馬觀花,容易過目即忘。在課堂上多次播放以加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做法也不現實。

實驗教學是食品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傳統的“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由于受課時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學生對儀器設備操作的關鍵點沒有引起重視,實驗數據的處理、圖譜分析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對實驗結果也缺乏主動思考。因此,課堂上教師的親身示范和演示就十分重要,即使特別強調各個步驟的注意事項,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操作進行特別提醒。但由于1名教師示范,30多名學生在旁觀摩,受視線和視野遮擋的影響,學生容易遺漏或忽視一些操作細節。實驗教學首先要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實驗結果準確和可信的重要保證。儀器操作不當不但有可能損壞儀器,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如果教師將這些儀器操作制作成微課,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遇到問題,可以再次觀看,及時糾錯,實現“一對一”的教學。

微課程的每個知識點是通過一個一個微課連接起來,每個微課的設計至關重要,因此選擇的知識點要相對獨立、典型。微課程設計要遵循首要教學原理,即“一中心四階段”:以“問題”為中心設計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融會貫通4個教學階段[6]。微課設計的核心內容還是教學設計,微課程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應包含教學導入、問題提出、重難點講解、練習鞏固、教學評價幾個部分。高職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部分學生缺乏中學階段化學相關基礎知識的奠定,需要探索以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的方式為主的微課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出系列微課、微測試、微素材、微拓展等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食品生物化學”微課程開發設計流程見圖1。

圖1 “食品生物化學”微課程開發設計流程
目前,很多微課也和傳統課堂一樣采用PPT 形式授課,但要與傳統課堂上以教師教學的角度設計PPT 不同,微課所用PPT 應以學生的角度出發,不僅關注教學過程,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每個微課要有測試題目,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符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心理發展的要求。

微課程的碎片化知識有消解知識的體系化和結構化,微視頻在較短時間內所提煉出的核心知識點要求學習者打破框架性學習思維定勢,要求對知識進行重新拼裝、對接和創新。微課程資源既分散又具有內在的關聯性,這有利于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可穿插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如課前嵌入,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了解此次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而且還可以帶著疑問進入課內學習。高職學生化學基礎差,課前學習可彌補相應知識的短缺;課內嵌入,有助于學生攻克難點、達到傳統教學很難達到的教學效果,如水分活度教學中插入“水分活度的測定”實驗微課,完美地展示了“康威氏擴散皿中試樣填裝的操作”和實驗數據圖解處理的方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一對多”的教學弊端;課后嵌入,讓學生及時交流,分享信息,真正將個性化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有問題時可能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鑒于此,微課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可消弭缺陷,相映增輝。
教學方式方法對應見圖2。

圖2 教學方式方法對應

高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對于內容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微課的引入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將知識點變成可視化的視頻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以帶著疑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微課的動靜結合、圖文并茂、情景化的特點,大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這種情景化學習環境中更易于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遷移和提升。微課容量較小,可流暢地在線觀摩,適合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滿足不同進度學生的需求,充分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食品生物化學”知識抽象不易理解,再加上高職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差,經常出現講解比較費力、教學效果一般的情況。例如,酶動力學中的米氏方程,溫度、pH值對酶動力學的影響,抑制劑對酶動力學影響。酶的誘導契合理論、酶的活性中心理論、酶促褐變、非酶褐變、DNA堿基配對、核酸的變性、復性和分子雜交等生化課程的重點理論知識采用動畫和視頻的模式進行展現,內容清晰簡明,將抽象問題簡單化。將微課上傳至移動終端后,學生可根據自身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反復觀看、揣摩,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

實驗教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的效果主要取決于預習、操作和實驗報告。預習的效果決定著整個實驗的成敗。微課輔助“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能引導學生在預習上下功夫,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將一些操作環節按嚴格的操作規范用微課示范給學生,避免學生在實驗中手忙腳亂,而使學生在實驗中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和思考實驗現象,教師也要較多的時間進行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操作,減少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失誤,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淀粉的提取和性質實驗、酶促褐變、VC的性質實驗、核酸的分離和鑒定等。在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教師扮演了“解惑”的角色,教師從知識的講授中解放出來,為師生交互留出時間與空間,有利于同學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良好教學效果的保障,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推進微課教學,貫徹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從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入手,優化教學的實施方案。微課作為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在“食品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良好的輔助教學手段,將積極探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