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兒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小兒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由于小兒特殊的生理特點,再加上免疫系統低下,導致該疾病發生率較高。有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多發生在小兒胃和十二指腸,發病后臨床表現為周期性上腹痛、節律性疼痛等,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1]。目前,臨床上對于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知曉,多數患者由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引起,并且與胃黏膜、胃癌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有關。目前,臨床上對于小兒消化性潰瘍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三聯常規治療為主,該方法能快速改善患者癥狀,避免患者病情反復發展,有助于促進患者恢復[2]。但是,臨床上患者單一采用常規三聯療法治療Hp根除率并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枸櫞酸鉍鉀膠屬于常用的鉍劑,藥物能與絡合蛋白質結合形成一種膜覆蓋潰瘍表面,有助于降低胃酸、胃蛋白酶等對潰瘍面的刺激,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提高Hp根除率,但是該結論有待驗證。為了探討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在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Hp根除率的影響,本文采用不同的用藥方法對70例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了治療,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湖州市中醫院兒科收治的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70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為3~12歲,平均(7.35±1.04)歲;病程1~10年,平均(6.36±1.25)年;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20例,胃潰瘍15例。觀察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為3~11歲,平均(7.39±1.09)歲,病程1~11年,平均(6.41±1.29)年;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9例,胃潰瘍1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臨床兒科學》[3]中關于小兒消化性潰瘍臨床診斷標準;②均經過生化指標、影像學檢查最終得到確診;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小兒消化性潰瘍診斷及納入標準者;②資料不全或難以配合臨床治療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
本課題經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監督下進行,患兒及家屬對診斷方法等知情同意且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療。每次口服30~50mg·kg-1·d-1阿莫西林克拉維素(國藥準字H44021006);每次口服0.8~1.0mg·kg-1·d-1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74104);每次口服15~20mg·kg-1·d-1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40311),均分2次口服,連續服用14天(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枸櫞酸鉍鉀膠顆粒(國藥準字H10920076)治療,每次用30~50mL溫水沖服,每次1包,每天4次,連續服用14天(1個療程)。
①癥狀改善時間。觀察兩組癥狀緩解、潰瘍消失及幽門螺桿菌轉陰時間。②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抗Hp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4天次日早晨空腹抽取5mL靜脈血,6min離心,速度為5 000rpm,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投射比濁法測定來那個組血清PG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抗Hp IgG抗體水平[4]。③Hp根除率。觀察兩組治療后5、10及14天Hp根除率情況。④安全性。觀察2組治療后14天惡心嘔吐、腹瀉、皮疹及藥物過敏等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14天癥狀緩解、潰瘍消失及Hp轉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兩組治療前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PGR)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14天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14天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觀察組治療后5、10及14天的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組別例數(n)PGⅠ(ng/mL)PGⅡ(ng/mL)PGR觀察組35 治療前178.47±24.2124.36±2.517.36±2.00 治療后14天54.61±12.5712.41±1.213.87±0.93t12.19414.09215.771P0.0000.0000.000對照組35 治療前176.21±23.1124.09±2.507.29±1.92 治療后14天75.78±13.5616.39±1.434.51±1.24t16.89311.21514.092P0.0000.0000.000t*1.3321.0091.093P*0.0670.1930.093t**14.39513.20911.291P**0.0000.0000.000
注:*兩組治療前的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比較。
表3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點Hp根除率比較結果[n(%)]
Table 3 Comparison of Hp eradication rate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n(%)]

組別例數(n)5天10天14天觀察組3528(80.00)32(91.43)35(100.00)對照組3522(62.86)27(77.14)31(88.57) χ25.9354.7176.338P<0.05<0.05<0.05
觀察組治療后14天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與對照組的11.4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26,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14天安全性比較結果[n(%)]
小兒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多發生在兒科門診,是消化系統中的難治疾病。由于患兒年齡相對較小,再加上機體免疫尚不完全,進一步加劇了疾病的發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有研究表明:Hp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臨床發病后表現為腹痛、食欲不振等,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5]。
近年來,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在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得到了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14天后,其癥狀緩解、潰瘍消失及Hp轉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藥物的聯合使用有助于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促進患者早期恢復。阿莫西林是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常用的治療藥物,屬于半合成青霉素廣譜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具有良好的抗致病微生物效果。但是,消化性潰瘍Hp多處于胃黏膜表層,并且體內環境為強酸性,該環境下容易對阿莫西林的作用效果產生明顯的影響。有數據報道顯示:將阿莫西林用于小兒消化性潰瘍中,Hp根除率超過60.0%,并且藥物能促進潰瘍面愈合,并對其出血進行有效的控制[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5、10及14天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奧美拉唑能抑制胃壁細胞內的H+-K+-ATP水平,從而能降低胃酸的合成,其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藥物維持時間較長,能實現胃腸道內的腸激素的反饋、調節,有助于促進胃泌素水平,提高胃體、胃竇等器官的血流量,從而加快胃黏膜的生長,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克拉霉素屬于新一代大環內酯類藥物,耐酸性較強,能在胃液酸性條件下持續作用,有助于提高Hp清除率[7]。枸櫞酸鉍鉀膠是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常用的治療藥物,該藥物屬于鉍劑的一種,藥物能在酸性環境下與絡合蛋白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一層致密的保護膜,有助于避免胃酸、胃蛋白或食物等對潰瘍面產生持續性刺激。枸櫞酸鉍鉀膠還能降低胃蛋白水平,藥物不僅能對潰瘍面發揮持續性作用,還能保護機體前列腺素水平,提高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此外,枸櫞酸鉍鉀膠還能有效地抑制Hp產生的尿激酶、蛋白酶活性,避免黏液層降解,有助于提高Hp根除率,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癥狀,提高臨床效果[8]。臨床上,對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治療效果理想,能發揮不同藥物治療優勢,達到優勢互補,提高了臨床效果,促進患者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將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用于小兒消化性潰瘍中有助于降低PGⅠ、PGⅡ及PGR水平,從根本上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利于患兒早期恢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14天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治療效果理想,能發揮不同藥物的優勢,并且不同藥物治療時安全性較高,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小兒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枸櫞酸鉍鉀膠治療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臨床Hp根除率,改善抗體水平,縮短癥狀改善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