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裕春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的臨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肛裂患者,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為40例,研究組采取中醫掛線療法,對照組采取肛裂切除術,比較兩組出血量、疼痛程度、復發率等。結果:研究組術中出血量(204±97)mL、術后24 h內出血量(32±03)mL,疼痛評分(285±43)分,愈合時間(143±32)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肛門功能控制不理想率25%與對照組1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療效肯定,出血量少,操作簡單,值得應用。
【關鍵詞】中醫掛線療法;肛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71+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128-01
肛裂是臨床上常見疾病,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全層裂開形成的小潰瘍,主要臨床癥狀是便后肛門疼痛劇烈、出血、便秘等[1-2]。而肛管淺表裂傷不能視為肛裂,因其能很快自愈,且常無癥狀。肛裂好發于肛管后中處。臨床治療主要是擴肛術、肛裂切除術等,雖然治療方法很多,不過各有利弊,對經久不愈,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可采取手術治療,而中醫掛線療法是中醫特色傳統的治療方式[3],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探析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的臨床效果,該研究將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肛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肛裂患者,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為40例,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18~68歲,平均(363±67)歲,病程1個月~26年,平均(124±32)年;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8~67歲,平均(365±65)歲,病程1個月~25年,平均(123±31)年;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研究組采取中醫掛線療法。囑患者臥位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局麻應用1%利多卡因30 mL,成功麻醉后,對患者肛管進行消毒,擴肛,再給予患者肛門指診和肛門鏡檢查,在患者肛裂后位距肛門外緣做切口,約10 cm,操作者左手食指插入患者肛內進行引導,再將球頭式探針自切口處穿過底部,其深度至外括約肌皮下部位與內括約肌處,探尋后位肛竇位置,應用左手食指將球頭式探針抵住在6點位肛竇處穿出。之后將探針折彎,切開患者肛緣組織,并將肛裂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在探針上掛上帶橡皮筋的線圈,再進行退針,將引線至肛門外,此時拉緊橡皮筋內外的兩端,應用絲線進行結扎,再將其多余的線剪去。觀察患者無活動性出血后,應用凡士林紗條進行上敷,對創面進行加壓固定。
122對照組采取肛裂切除術。術前準確及麻醉方式同上,操作者左手食指插入患者肛內進行引導,應用手術刀將肛裂病變的組織進行完全切除,同時將外括約肌皮下部和一部分內括約肌進行切斷,注意將皮緣進行修剪,呈現V形,保證患者引流通暢,同樣使用凡士林紗條進行上敷,對創面進行加壓固定。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4 h內的出血量情況,并進行記錄,采取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統計愈合時間,記錄復發情況。肛門功能控制采取模擬糞便控制試驗。
14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對涉及的數據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x2檢驗,以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研究組術中出血量(204±97)mL、術后24 h內出血量(32±03)mL,疼痛評分(285±43)分,愈合時間(143±32)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術后肛門功能控制情況及復發率比較研究組肛門功能控制不理想率(1/40)25%與對照組(4/40)1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復發率0%,與對照組(1/40)2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上,應用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腸疾病非常常見,是中醫治療的特色方法,主要應用于治療肛裂及肛瘺。簡單講就是應用絲線、藥線或者橡皮筋在瘺管內扎緊,利用其張力將組織以進行性方式壞死斷裂,進而達到切開引流的效果。其機制是:①異物刺激作用;②慢性勒割作用;③引流及標志作用。該方法分為松弛掛線和切割掛線兩種方式,松弛掛線方式主要是應用于治療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切割掛線療法是指應用掛線張力作用對括約肌進行切割,在形成纖維化后可以保證括約肌斷端不會分離[5]。
臨床上對于肛裂的治療方法很多,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是肛裂切除術和肛裂側切術,該研究中,研究組采取中醫掛線療法,對照組采取肛裂切除術,中醫掛線療法操作簡單,術后及術中出血量均少,療效確切,這與黎耀成研究研究中采取中醫掛線治療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4 h出血量分別為(223±45)mL、(31±01)mL。研究組肛門功能控制不理想率25%與對照組1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通過查閱文獻,伍登科研究中,中醫掛線治療組肛門功能控制不理想率29%,顯著優于對照組12%,且兩組復發率也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療效肯定,出血量少,操作簡單,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劉仍海.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12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0,51(5):416
[2]胡智.掛線術治療肛裂90例的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3,8(4):196
[3]廖銀峰.中醫掛線療法治療120例肛裂患者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7):124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