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進行博物館觀眾的研究,但是國內的研究一直處于借鑒學習西方的狀態,對于近年來中國學者的研究做一個簡單的梳理,以此來發現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博物館;觀眾;20世紀80年代
博物館作為非盈利性的、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一個機構,它面對的主體就是社會公眾。觀眾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博物館觀眾的研究也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博物館的發展,同時博物館觀眾的研究也是針對目前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提出來的。博物館觀眾研究指的是對觀眾構成、心理、行為、需求、影響方式等的研究。觀眾研究的理念在于獲取觀眾的相關信息,以便對展示設計與館務規劃等方面有所幫助,并且與觀眾做更有效的溝通,更好的為觀眾服務,發揮博物館的職能。①從目前國內的博物館觀眾研究來看,博物館觀眾的研究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沒有把它所有的內容糅合到一起進行系統的研究,但是對于博物館觀眾的研究還是有一定的集中性,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博物館觀眾的定義二、觀眾的分類 三、觀眾的行為 四、觀眾的活動滿足與需求。
1 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起源
中國博物館在80年代以前,研究者重視的是以藏品和博物館機構本身為對象的研究,觀眾研究基本沒有納入其研究范圍,直到8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博物館學界的有關觀眾調查的方法和成果被介紹到國內,促使國內一些研究者開始對博物館觀眾進行調查②,我國的博物館觀眾研究才逐漸發展起來。
2 博物館觀眾定義的研究
中國博物館觀眾研究已經經過了30余年的發展,但中國的博物館觀眾研究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盡管近年來博物館學界在大力呼喚研究從重“物”到重“人”的轉變,但是對觀眾的調查研究重視程度依然欠缺。首先,就博物館觀眾的定義問題,學界爭論頗多,有幾種流行的觀點:
(一)王宏鈞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的:社會公眾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是一個十分龐大駁雜的人群,那些來到博物館或曾經來館參觀的公眾,是博物館觀眾。那些至今還沒有來過博物館的公眾,應該看作是博物館“潛在的”觀眾。潛在的觀眾是需要努力爭取的觀眾,是明天的觀眾③。在這里王宏鈞把到過博物館的人稱為博物館觀眾,但是也沒有放棄除此之外的社會公眾,他提出的潛在的、明天的觀眾,從欲望和動機未發生的角度來定義博物館觀眾是有失偏駁的。
(二)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系陳宏京先生撰寫的“博物館觀眾的定義是這樣的“博物館萌芽時期,宮廷皇室、教會或宗廟以及私人收藏,僅限于少數人觀賞。近代以來的博物館已經成為向全社會開放的文化教育機構,不分年齡、文化、信仰、種族和階層,只要有人身自由,并購買參觀券,均可成為博物館觀眾”在這種定義下,陳宏京先生排除了那些被剝奪人身自由的人參觀博物館的權利,另外,隨著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有很多沒有多余時間走進博物館的人會選擇通過網絡、多媒體來參觀博物館,這些人沒有走進博物館,也沒有買票,但是他們也是博物館觀眾。這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觀眾已經有了更廣闊的范圍,之前對于博物館觀眾的定義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了。
(三)史吉祥教授用一句話來概括博物館觀眾就是“觀眾是博物館環境的直接體驗行為人的集合”④史吉祥教授在下定義的時候更加寬泛,指出觀眾不只是看,還有其他的行為活動在博物館的環境中。在眾多的觀點中,史吉祥教授的觀點就目前來說很具有說服力。
3 觀眾的分類研究
觀眾的分類在我國區別不大,我國博物館觀眾劃分的標準 一般都是按照觀眾的年齡、參觀目的、地域、活動狀況、身體狀況、身份以及按時態分為心事觀眾、潛在觀眾等等,沒有很大爭議。王宏鈞在指出在所有分類中按年齡和參觀目的分類在博物館工作中比較重要。因此按年齡,他將觀眾分為:少年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按參觀目的將其分為三類:學習型、科研型、觀光休閑型。相對而言,宋向光先生對博物館觀眾的分類就顯得有點凌亂,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依據。
4 博物館觀眾的行為研究
博物館觀眾行為,主要是指觀眾在博物館環境中帶有目的性的行動的連續集合⑤。觀眾行為的跟蹤調查和定點觀察,是博物館觀眾研究的重要手段。
我國博物館觀眾調查是從8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進行的。進行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先行者——張松齡率首先發表了上海自然博物館《海洋與它的居民》觀眾調查研究報告.。隨后一大批博物館觀眾的調查研究論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引用率較高,有代表性的學術文章有陸建松的《博物館觀眾:調查與分析》,農茜與秦仙梅的《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分析與思考》,何宏的《博物館服務與觀眾調查》⑥從開始到現在,其基本方法沒有很大改變,一般都有跟蹤調查、觀察法、數據統計法、問卷調查法等,大多數學者在對觀眾進行調查時都會借助某次展覽或者某個博物館來進行調查,雖然其數據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通過這種調查分析出來的數據不一定適應于大多數博物館。但是,在我們進行觀眾調查時所采用的手段和技術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例如在進行數據統計時所采用的熱成像技術和RFID技術。
5 觀眾的活動滿足與需求。
觀眾的滿足于需求是就行博物館觀眾研究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最終目的,實現博物館服務于人民的目標衡量。有了觀眾研究以后,大部分的學者在進行觀眾調查時就已經對觀眾的活動需求與滿足做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來自己的建議。在這一方面,李軍提出了借鑒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來進行博物館觀眾研究。他的提出的這一理論對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他運用這種理論研究探討各階段中影響觀眾滿足類型和滿足程度的各種因素,以及觀眾從博物館所獲得的滿足類型,。這樣的研究對于推動博物館進行改革和調整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從上世紀80年代,在博物館觀眾研究逐漸成為世界博物館學界熱點的背景下,國外相關理論被引入到國內。國內的博物館觀眾研究到目前已有三十多年了,在這期間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在理論及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了解國內的博物館觀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相較于國內數量眾多的博物館,由博物館進行的觀眾研究的比例偏低,觀眾研究并沒有被大多數博物館納入到工作重點中。其次,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調查方法缺乏多樣性,這種單一性并不能夠為更深層次的觀眾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了國內的觀眾研究停滯不前,依然處于借鑒西方博物館學界觀眾研究理論的階段。最后,在概念層面上,很多人將“觀眾調查”等同于“觀眾研究”這樣就將觀眾研究的范圍縮小了,對今后博物館的發展有所限制。我們要知其然,就必須先知其所以然,要想對博物館觀眾進行全面的研究,在觀眾研究中有突破性的進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構建一套完整的博物館觀眾理論體系。因此,博物館觀眾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王娟:《我國博物館觀眾初步研究——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吉林大學中國優 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年。
②史吉祥:《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幾個問題》,《中國博物館》2000年第一期,第54頁。
③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4、306頁。
④史吉祥:《博物館觀眾研究室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基本點—對博物館觀眾新定義的探討》,《東南文化》2009年第六期,第95頁。
⑤史吉祥:《博物館教育學》,吉林大學本科生教學講義打印本2007年,第49、62頁。
⑥尹凱:《博物館觀眾研究議題:概念、理論與實踐》,《東南文化》2015年第6期,第115頁
作者簡介
黃圓圓(1993-),女,漢族,河南省濟源市人,考古學碩士在讀,河南大學考古學專業,研究方向: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