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目的:探討對骨創傷難愈創面行負壓封閉引流的臨床護理措施。方法:在2016年5月到2017年1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骨科創傷患者中選取50例,依照奇偶分組法將其均分2組,各25例。對參照組予以基礎護理,對實驗組予以綜合護理。分析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傷口愈合時間以及感染發生率等。結果:與實驗組相比較,參照組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較高,傷口愈合時間較長,感染發生率較高,組間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結論:對行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的骨科創傷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有助于傷口愈合。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骨創傷難愈創面;護理
【中圖分類號】R322.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157-02
我國工業和運輸業發展迅速,進而導致骨創傷人員逐漸增加,現將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治療效果作為臨床關注重點[1]。現對行負壓封閉引流治療骨科創傷患者的護理對策作研究。
1基本數據與方法
11基本數據在2016年5月到2017年1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骨科創傷患者中選取50例,依照奇偶分組法將其均分2組,各25例。實驗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6:9,年齡取值范圍為18~68歲,中位值為(4321±231)歲;參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4:11,年齡取值范圍為19~69歲,中位值為(4351±247)歲;分析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基本數據,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對所有患者均行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對患者進行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之后將創面進行清理,將壞死組織予以清除,對于骨折患者均行使用鋼板螺釘對其進行內固定,對缺損的軟組織進行修復。將準備好的引流管置入創面,引流管從切口處引出,使用生物透性薄膜將引流管和周圍皮膚進行密封固定,使其處于負壓封閉狀態[2]。
參照組行基礎護理,實驗組行綜合護理,主要護理措施包含:(1)保證引流通暢:引流管在創面引出后需將其進行充分固定,將引流管和患肢的位置予以合理安排,將引流瓶放置在創面下方20~30cm處,防止引流管出現扭曲、彎折等。如引流液停止流淌或者逐漸減少時,需查看創面組織是否出現壞死、凝塊等情況,使用20mL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沖洗,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負壓。如行以上處理方法無明顯改善,需更換封閉材料和引流管[3]。(2)無菌操作:所有護理服務均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保證創面周圍皮膚處于清潔狀態,需有效的避免傷口感染發生,予以定期清潔。如需更換引流瓶,需使用血管鉗將引流管管壁,將負壓源關閉,并進行連接,重新連接后需使管道處于密封和暢通狀態。如引流物呈膿狀,需觀察傷口是否感染,并進行相應的細菌培養實驗,嚴重需重新實施負壓封閉手術。如引流物呈血性,需觀察傷口是否裂開,進行重新包扎。(3)維持穩定負壓:在護理中需重視負壓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負壓不可過大,避免管道出現癟陷情況,對管道流通情況造成影響。負壓也不可過小,避免出現引流液不滴出的情況。負壓需在40~60kPa之間即可。(4)觀察指標變化: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病情、臨床指標等進行觀察,如出現異常需及時解決,進而控制炎癥發生。
13判定指標判定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傷口愈合時間以及感染發生率等。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學分析軟件對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所有資料進行檢驗,行t檢驗方法對其計量資料(疼痛評分、傷口愈合時間)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形式表示;行x2檢驗方法對其計數資料(感染發生率)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形式表示。如組間以p<005的形式來表現差異性,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21分析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和傷口愈合時間實驗組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相比于參照組較低,傷口愈合時間相比于參照組較短,組間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見表1。
表1分析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和傷口愈合時間
組別疼痛評分(分)傷口愈合時間(d)
實驗組(n=25)47±11182±53
參照組(n=25)78±19268±65
t值7060051270
p值<005<005
22分析50例骨科創傷患者的感染發生率實驗組骨科創傷患者中,出現傷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其感染發生率為400%(1/25);參照組骨科創傷患者中,出現傷口感染的患者有8例,其感染發生率為3200%(8/25);組間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x2值=66396。
3討論
骨創傷在骨科中較為常見,其主要進行創面治療和引流治療。負壓封閉引流可將創面的滲液和壞死組織予以清除,使創面處于干燥狀態,有助于創面消腫,將創面與外界隔離可控制感染發生[4]。負壓封閉引流將以往的換藥、清創步驟予以代替,將換藥導致的疼痛感予以降低,進而緩解患者的疼痛感。由于恢復時間較長,患者極易出現焦慮情緒,因此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控制病情發展,降低感染情況發生,有助于創傷盡快恢復。綜合護理服務中的每項護理措施均需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進行,對患者的引流量和引流液性狀、顏色等進行密切觀察,如出現異常需及時處理,進而保證治療的有效性[5]。
本組數據對比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較,實驗組骨科創傷患者的疼痛評分較低,傷口愈合時間較短,感染發生率較低,組間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
綜上所述,對骨科創傷患者行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措施,明顯緩解了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傷口愈合,感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在臨床上護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田昕.負壓封閉引流用于骨創傷難愈創面的臨床護理對策[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1):5034-5035
[2]趙艷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在創傷骨科治療中的臨床護理[J].心理醫生,2017,23(32):293
[3]沈美華,艾合買提江·玉樹甫,任鵬等.外固定架與負壓封閉引流及帶蒂背闊肌皮瓣移植修復肱骨遠端創傷性骨髓炎[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8):7797-7803
[4]楊勇,程星,張惠等.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四肢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護理[J].上海護理,2014,14(3):42-44
[5]彭有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外科復雜創面中的應用[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