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要】目的:探討并分析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中聯合應用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的價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200例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血常規組,各100例。血常規組進行血常規檢查,觀察組進行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檢驗,同時將觀察組患兒根據白細胞計數從低到高分為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診斷結果的準確率以及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的相關性。結果:觀察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810%)明顯高于血常規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進行統計學處理,發現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呈正相關(P<005)。結論: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中,聯合應用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能夠有效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全血C反應蛋白;診斷價值;血常規;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19-01
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兒科的常見病, 這與患兒的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抗生素濫用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1]。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 當細菌侵襲患兒機體時, 其血液中C反應蛋白濃度、白細胞計數均會有所升高, 因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中,聯合應用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的價值,特在本院兒科選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200例,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本院兒科治療的200例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血常規組, 每組100例。觀察組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5個月~13歲,平均年齡(596±340)歲;血常規組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5個月~12歲,平均年齡(581±310)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血常規檢查:患兒住院后第1天進行空腹靜脈采血,抽取血液2 ml,將其注入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合均勻,應用法國ABX血細胞分析儀(型號:Pentra-MS-CRP)進入血常規模式進行血常規檢測。血常規和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抽血要求和血常規檢查一樣,此外應用法國ABX血細胞分析儀(型號:Pentra-MS-CRP)進入血常規加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模式,對患兒的血常規和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同時檢查[2, 3]。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診斷結果的準確率。最后,將觀察組患兒根據白細胞計數從低到高分為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觀察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的相關性。
13判定標準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的正常參考值范圍為0~10 mg/L;白細胞計數的正常參考值范圍為(35~95)×109/L, 白細胞計數輕度升高的參考值范圍為(95~150)×109/L,白細胞計數中度升高的參考值范圍為(150~200)×109/L,白細胞計數重度升高的參考值范圍為>200×109/L。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結果的準確率比較觀察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810%)明顯高于血常規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進行統計學處理, 發現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呈正相關(P<005)。
3討論
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小兒的常見疾病,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及其生活質量。臨床上,主要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而在藥物治療方案的選擇中,及早準確的診斷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4]。臨床上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規、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等,兩者各有優勢,只做血常規檢查時,對判斷細菌感染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診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810%)明顯高于血常規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550%);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的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 發現全血C反應蛋白濃度與白細胞計數呈正相關(P<005)。說明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中,聯合應用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的準確率得到了顯著性升高,有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單獨應用血常規檢測白細胞計數時, 若患兒存在體溫升高、進食、服用相關藥物等情況, 可能會導致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因此,單純使用血常規檢測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 患兒的C反應蛋白濃度、白細胞計數都會有所升高,因此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檢驗可以互補, 進而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進行更加準確的診斷。
綜上所述, 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檢驗對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能夠做出更加準確的診斷, 為臨床醫生下一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焦瑞寶,唐吉斌,陳然,等.全血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清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4):528
[2]馬堅,王興生,駱麗蓉,等.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測在門診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臨床醫學,2014,34(1):38-39
[3]張發彥.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的價值探討.心理醫生,2015,21(22):139-140
[4]王曉瑞,李彥娜. 全程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世界臨床醫學,2015,9(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