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鳳 余弦
摘 要:我國公司法律制度在日漸完善的同時,亦存在立法界限模糊、范圍不明確等問題。就此,本文提出在調動監事行使職權的有效性和積極性方面,應賦予監事行使職權的獨立地位、明確要求監事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并及時進行培訓、建立相應的懲罰和激勵機制等;就獨立董事制度,應對獨立董事的職權范圍進行明晰、保障獨立董事知情權等;就兩者的職能重疊問題,在立法上作出界定的同時,也需承認公司之間的差異性,給予公司自由選擇內部監督機制的權利。
關鍵詞:內部監督機制;監事會;獨立董事;獨立性
1 我國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現狀分析
監事會制度自1992年國家體改委發布《股份也有限公司規范意見》首次引入,經1993年《公司法》正式確立,后1997年《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5年《公司法》、2013年12月28日修改并于2014年3月1日施行的現行《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不斷加深和完善。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作為公司內部進行監督的機構之一,在實踐操作中仍存在立法過于模糊、概括化,操作規則和責任機制缺乏等問題,這使得監事會預期的目標不能完全實現。
同時,監事會制度和獨立董事制度的設計目的均是對公司管理層實施監督,我國公司法在監事會制度和獨立董事制度本身均存在許多方面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將兩者同時納入我國公司內部監督機制下,勢必會出現兩者在職能上的重疊和沖突。在法律欠缺明文規定的情形下,兩者在履職時相互推諉、公司機關構造關系紊亂、監督成本增加、公司經營效率提升受阻、甚至本身的監督績效被拉低等問題也隨之產生。如何尋求兩者的平衡,合理的劃分兩者的職能范圍和作用,實現“雙保險”監督,就需要我們在借鑒引進國外經驗的同時注重創新的應用,對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兩種制度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以真正實現對中國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完善。
2 我國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完善
2.1 監事會制度的完善建議
1)對監事行使職權的獨立性進行法律保障。在國外的實踐中,德國采用的監事會制度將監事會置于董事會之上,該模式獲得了其他國家很大程度的認可。我國監事會制度的發展實際雖然不能直接套用該模式,但我們可以通過制度安排達到與其相一致的目標,如通過立法規定發起人股東或者公司控股股東對公司的監事會成員無任免權,由外部股東、獨立董事和職工監事擔任監事會成員,由現任監事會中的提名委員會負責外部股東和獨立董事人選的提名事宜,最終任免決定權由外部股東單獨表決,在制度上徹底分離上市公司的經營權與監督權,將內部股東、董事會以及高級管理人員真正置于外部股東的監督之下等。
2)在監事任職條件中明確要求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是監事獨立行使職權的必要條件之一。要求相關人員在具備基本知識要求的情況下,享有擔任監事的資格,這樣能保證監事在行使職權時能發揮實質上功能和作用。此外,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中國證監會、證券業協會或者其他機構可以提供相關的培訓服務,以實現對監事會成員進行及時、有效的專業知識培訓。
3)規定合適的激勵和懲罰機制。完善的激勵和懲罰機制將監事的權利義務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對監事更好履職有極大的督促作用,如公司可通過公司與監事之間的勞動合同或者股東大會決議規定監事的報酬,將工資薪金及福利待遇與監事的工作業績掛鉤,工作績效越高,所獲報酬越多;同時對于業績達到相當程度的監事,規定經由股東推薦,可以優先獲得下屆監事或董事的提名,甚至是可以優先享有公司購買權等,以此激發監事的履職動力。
2.2 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建議
1)在法律層面具體地劃定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筆者認為,應該把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限定在對公司董事會決策行為及公司經理某些重大決策行為的范圍內,這樣的好處在于:更具針對性和明確性,監督行為與其參與決策行為離得更近;在參與決策的同時實施決策監督,對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職能交叉與沖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與中國證監會的現行規定相吻合,有利于在不改變現行具體規定的同時,實現成本最低,降低改革風險。
2)保障獨立董事的知情權。作為對決策質量起決定作用的信息,應對其獲取的完整性、及時性、準確性予以保障。一方面管理層等應多提供信息與解釋;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中小股東、公司職工及普通管理者與獨立董事之間的溝通機制,有利于獨立董事在充分了解企業信息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監督。
3)保障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地位。同監事行使職權相同,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若的不到相應的保障,獨立董事制度就從根本上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可要求將獨立董事的利益相關事項的決定權歸入股東手中,并通過股東大會行使。同時,可以考慮建立獨立董事專門人才資料數據庫,并設立專門的機構對獨立董事進行規范和有效的管理和培訓。
2.3 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制度的定位與協調
作為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兩種有效手段,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在相應的職權范圍內存在界限模糊或出現一定程度重合的問題,但是通過進一步的比較可以看到兩者的監督各有側重,在產生的最初背景、監督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二者的矛盾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合理協調和完善。
1)貫徹私法自治,賦予公司自由選擇內部監督機制的權利。每個公司內部的具體構成、秉持的公司宗旨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公司的具體情況有異,法律應授權公司依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監督模式。
2)立法可對兩種制度的職權范圍做出明確界定。對選擇同時適用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制度的公司而言,兩種監督機制的并存并不必然導致沖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獨立董事則身處經營決策的過程,以決策參與者的身份對公司的經營決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在對二者的職能進行劃分時,應通過法律的形式將監事會的監督職權界定在對公司財務的監督范圍內,而獨立董事的職權則界定在對公司業務執行監督的范圍內。
3 結語
我國現行公司法對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制度的規定在實際運行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制度設計本身所期待實現的目標沒得到貫徹,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如前所述:既包括法律規定模糊、不到位,相關法律法規之間沒得到很好的協調和銜接,也包括已有制度欠缺執行力,相應懲罰機制缺乏,配套法律法規得不到貫徹等一系列原因。本文通過比較分析我國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制度的現狀,深入剖析其產生的原因,旨在提出與我國實踐相配套的完善策略。兩種監督機制并存的模式選擇作為我國公司法實踐的產物,盡管在實務中存在部分職能重合、監督成本相對較高等問題,但不可否認,通過制度設計對兩者進行合理的職能配置,同時在法律授權的自治范圍內,給予公司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兩種監督機制實現協調一致就具有現實的可能,其監督成本也能在公司的經營效益顯著提高、公司內部治理愈加完善的過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內部監督機制—不同模式在變革與交融中演進[M].法律出版社,2007.4.
[2]李雨龍、朱曉磊.公司治理法律實務[M].法律出版社,2006.8.
[3]陶云燕,趙萬一.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J].載于《現代法學》2003.
[4]姚德年.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6 .
[5]趙萬一.公司治理法治化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M].法律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程玉鳳(1994—),女,漢,渝,碩士生,西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
余弦(1993—),男,漢,渝,碩士生,西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