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北大校長的人文素養自不是尋常人可比。正因如此,北大校長念錯字,在固有印象中便是不可理解、難以原諒的低級錯誤,讓人跌破眼鏡。
理性地看,一個人的文字水平乃至人文修養的高下,并不必然決定著當校長是否稱職,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校長能治校,為學生學習和教授學術研究創造條件,文字水平乃至講話水平差一點,也不失一個好校長的標準,況且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不足,我們應予理解與包容。
然而,作為北大校長不擅文字、短于人文,又不免令人遺憾。某種程度來說,名校校長其素養代表的不只是個人,還有高校及內在的教育導向。一段時期以來,高校不重視人文教育,教育知識化、學術功利化等問題很難讓人不與校長念錯字聯系起來。此番校長致歉,其直面錯誤的勇氣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不過簡單把念錯字歸咎于接受的基礎教育不完整、不系統,未必合理。知名科學家中有良好人文素養和擅長文字的不勝枚舉,他們這方面的修養并非都來自基礎教育,而是重視自身人文修養的積累和養成,其功夫都在教育之外。
“北大校長念錯字”要的不只是致歉。知其不足與短板,努力加強這方面的修養,避免類似的尷尬事件再發生。作為校長或許還應有注重大學人文教育的責任擔當,推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促進育才與育人的全面發展,無論誰任校長恐怕都需要身體力行,帶頭示范,營造大學重人文教育的氛圍。
(選自《西安晚報》,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