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長征精神與川陜革命老區
1.1 長征精神對川陜革命老區發展的啟示
長征的勝利不僅為共產黨和紅軍歷練了一批骨干力量,其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更是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川陜革命老區如何將長征精神運用于農業經濟網絡化發展的實踐中就成為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首先,認清自身利弊,靈活應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共產黨領導人認清了自身的形式,沒有盲目地一味固守原來的斗爭方式,而是靈活應變,才得以保住了部隊。在川陜革命老區建設的今天,同樣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取長補短,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計劃。其次,把握方向,不退怯。紅軍長征并不是一開始就明確了各項具體方案,而是在行軍途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摸索,不管遇到何種阻攔都不退怯,才最終實現了目標。川陜革命老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應當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勇往直前。最后,堅定信念。紅軍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下,以過人的作風和頑強的意志取得長征的勝利。同樣,川陜革命老區要堅定信念,以這種精神去做好我們的事業,從而取得各項工作,各個領域“長征”的勝利。
1.2 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區域的持續發展除了依靠外部力量,更重要的是發掘川陜革命老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優勢,來實現社會經濟質的發展。因此,制定老區農業經濟網絡化發展的計劃就需要明晰區域的優勢和不足。
首先,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優勢,川陜革命老區氣候多樣,雨水充足,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生物資源和中藥材資源也豐富多樣,非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同時,水系發達,天然林和濕地資源分布廣泛,森林覆蓋率高。在社會環境方面,老區是溝通中西部地區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化工業基地,擁有綿陽科技城和6個國家級開發區。
其次,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劣勢,川陜革命老區大多是山地地形,自然災害多發,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治壓力大,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尖銳。在社會環境方面的不足,經濟發展水平低,交通線路未形成網絡覆蓋,鄉村公路深入度不夠。水利設施薄弱,產業規模小,結構不完善,創新能力弱,對外開放水平低。因此川陜革命老區要充分發揮區域農業經濟的優勢,補足發展短板,才能實現老區農業經濟發展質的飛躍。
2 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的意義及戰略定位
2.1 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的意義
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經濟網絡化意義在于,首先,農業經濟網絡化能夠促進老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類型的轉變。農產品產成周期長,因此市場的多變和農民信息的滯后,就會使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不一致。所以,實現川陜革命老區的農業經濟網絡化能夠有效溝通生產和市場需求,從而做出準確實效的市場定位和正確的決策,優化農業產業的結構。同時,農業經濟的網絡化還能夠加快老區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其次,農業經濟網絡化能夠減少農業經濟交易的中間環節,以使農民利用最新最重要的信息,提高經濟效益,拓寬農業經濟市場。最后,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指導和決策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走向。而農業經濟網絡化能夠實現政府對老區農業的高效決策和適時指導。
2.2 展望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發展未來
近年來,許多商業巨鱷紛紛投資農業經濟,旨在打造一個“互聯網+農業”模式,即一端是批發商和采購商,一端是農民和產地,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線上線下的服務,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的產銷對接,解決農產品滯銷和賤賣等問題。同樣,對于川陜革命老區來說,農業的現代化也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由于川陜革命老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較我國東部地區落后,短期內在發展老區農業經濟網絡化過程中肯定是有困難的,但長期來看是樂觀的。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經濟網絡化是實現老區脫貧致富和農業經濟發展不忽視的重要方式。
3 川陜革命老區的農業網絡化發展的實施
3.1 政府與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
政府為促進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首先,要加強老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建設。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快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實施寬帶網絡升級改造,力爭使偏遠地區的農村實現寬帶的基本覆蓋,從而推進川陜革命老區“互聯網+”行動。
其次,要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并加大對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的投入,以及完善對村官薪酬機制。通過支持公益性設施建設改善革命老區的生產條件,并加強改善貧困老區的生活條件,實現老區貧困人口的安居樂業。同時,政府部門應通過教育提升老區貧困居民的認知能力和對網絡科技等關于農業網絡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并通過村官來引導鄉村農業經濟的網絡化發展。
最后,要解決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最關鍵要解決資金和技術問題。就農民個人來說,根本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網絡化。所以政府部門可以頒布各項有利政策,使農民弄夠從銀行籌集到資金或者直接給農民提供資金,進行項目扶持;或者通過在老區建立國有企業來帶動這一區域的農業經濟網絡化。而關于技術問題的解決肯定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但是許多高素質人才都不愿意主動參與到偏遠山區的技術短缺問題,這就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了。
3.2 企業與川陜革命老區農業網絡化發展
企業在投資川陜革命老區的農業經濟網絡化建設時,應當眼光長遠,積極承擔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當認識到在短期內川陜革命老區的農業經網絡化確實存在困難,但長期看是樂觀的。企業應當在考慮自身投資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利益,不因短期的壓力而減少或者拒絕對川陜革命老區的投資。因為,任何對短期有巨大期望的投資,都偏向于投機,而真正的投資是看好未來,為了未來改變今天,而非為了明天、為了短期利益改變今天。并且,企業應當加強東西部地區企業間的交流合作,根據川陜革命老區的實際情況,將東部地區的經驗和技術加以借鑒吸收和創新,促進老區的農業經濟網絡化發展。
3.3 川陜革命老區自身與農業網絡化發展
川陜革命老區在發展農業經濟網絡化建設除了依靠政府、企業等外部力量外,其自身也應當努力。
首先,川陜革命老區應當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產品生產區域的布局,推進富硒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積極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延長產業鏈,形成農產品交易、集散、冷鏈物流及加工配送中心。
其次,要健全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推廣基層農技服務,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最后,關于建立農產品的互聯網銷售渠道,實現老區農業網絡化的具體方法:(1)建立網絡平臺,直接對接客戶和消費者。川陜革命老區資金薄弱,起步晚,在電子商務中競爭力不足,所以老區農業的網絡化就不適宜再走綜合性道路,而應該充分利用老區特色農林產業,走專業化道路。(2)選擇移動互聯網終端。智能手機的運用和普及能夠幫助老區農業網絡化的發展,相較于建立網絡平臺來說,更是有成本投入、技術要求低等優點。(3)借助第三方平臺。老區在互聯網上銷售農產品可以借助一些成熟的網絡平臺進行銷售,這樣可以省去建立互聯網平臺或者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資金投入,但這種方法只適合散戶,不容易形成產業化。
不管從國家的政策指向,還是農業發展的現實趨勢來看,川陜革命老區需要在這次農業改革中抓住機遇,實現農業網絡化發展。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礙,這就需要川陜革命老區依然要發揚當年的長征精神,在實現老區農業網絡化的征途中迎難而上,突破各個阻礙。
作者簡介
吳周鏇(1994-),女,漢族,陜西省安康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