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烽上王是高句麗第十四任君王,名相夫,生年不詳,卒于300年,于292-300年在位,是第十三任君王西川王的太子。烽上王時期是高句麗政治中重要的分水嶺之一,這一時期的高句麗君王多以所葬之地為號,因其死后葬于烽山之原,故號為烽上王。
關鍵詞:烽上王;高句麗;《三國史記》
烽上王是繼第七任王次大王之后又一位死于宮廷政變的君王,《三國史記》中對烽上王的評價很低,稱其自幼驕逸多疑對其執政的記錄也基本圍繞這兩點性格展開。
《三國史記》關于烽上王執政的記載可分為四個方面,分別是殺王族功臣,擊退慕容廆入侵,選用官員,大興土木和罔顧民生,根據相關記載進行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個方面是殺功臣和王族。烽上王即位初就處死了西川王的弟弟安國君達買。達買在高句麗享有很高威望,神雀十一年(280年)受群臣推薦,西川王用其抗擊肅慎入侵,因戰功顯赫,被封為安國君,手握重權。烽上王殺達買的原因正是其“有大功業,為百姓所瞻望”,達買是高句麗壓制梁貊、肅慎的關鍵人物,高句麗國人對其被殺的反應是“無不揮涕相吊”。二年秋九月,烽上王以有異心為名處死了自己的弟弟咄固,將咄固的兒子乙弗放逐,高句麗國人“以咄固無罪哀慟之”。根據所載,這兩件殺戮之事都是不得人心的,顯然會在一開始就對烽上王在國內樹立威信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君王在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清除對自己王位有威脅的王室成員,在歷史中并不鮮見,因此,這類事件基本可以視作鞏固王位的措施,是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所謂的“國人”很可能就是對安國君和咄固等人抱有較多同情心,或是他們的支持者,并不能說明當時的人心向背問題。《三國史記》中對國人反應的記載,應該是包含了金富軾本人對烽上王的評判態度,或是因烽上王最終在宮廷政變中下臺,且繼任國王是咄固之子乙弗,所以后世對其執政貶低的記錄較多,《三國史記》采用這類記錄,沒有做到去偽存真,才會出現上述國人反應的記錄。
第二個方面是擊退慕容廆入侵。慕容廆分別于二年秋八月(293年)和五年秋八月(296年)兩次入侵高句麗,第一次在追擊離開首都逃往新城的烽上王途中,被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率五百騎兵擊敗,隨后從高句麗退兵。第二次入侵的記載,其中的演繹成分十分明顯。據記載,慕容廆此次侵入了故國原發掘西川王的墓,但掘墓時“役者有暴死者,亦聞壙內有樂聲,恐有神,乃隱退”。慕容廆此次入侵僅因懼怕西川王墓壙中有神而退兵,明顯不符合常理,若這一次侵略事件是真實的,慕容廆退兵應另有其因,《三國史記》的記載顯然是隱瞞了真相或采信了虛構的傳言。有學者認為《三國史記》對這兩次入侵的記載明顯是后人的曲筆,根本目的是為了抹殺烽上王的功績和成就。也有學者認為慕容廆這兩次入侵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慕容廆沒有占領遼東之前,其政權轄域和高句麗之間隔有西晉遼東、玄菟二郡,互不接壤的兩者間沒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慕容廆擔任平州刺史時尚且沒有能力制約高句麗侵犯遼東,在烽上王時期,恐怕沒有能力兩次率軍侵入高句麗。但古代東北各政權的疆域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且面積都不是很大,彼時遼東、玄菟又在晉朝控制下,慕容廆于289年已經向晉朝投降,受封鮮卑都督,因此其率領部分軍隊越過晉朝控制的地區侵入高句麗也是有一定可能的,同時,雖然高句麗在美川王時期進攻過遼東、玄菟二郡,攻打過慕容廆所部,但如同中國的戰國時期,彼時地區內各政權相互攻伐頻繁,力量對比轉換較快,所以不能簡單的因后一時期的軍事力量去判定前一時期是否有能力發動戰爭。就烽上王因小兄高奴子帶兵擊敗慕容廆而對其加以重用的事實來看,小兄高奴子的戰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可以推斷《三國史記》對戰爭發生的事實記載是準確的,但對戰爭的評價明顯有失偏頗,烽上王作為君王在戰爭中必然發揮重要作用,但至于其如何獲勝,如何發揮了自身作用,卻只字未提,這也是《三國史記》諸多記載存在可疑性的具體表現,烽上王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后世所描述暴君,其執政期間,特別在戰爭中的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個方面是選用官員。烽上王即位時,國相為尚婁,為西川王二年所立,是前任國相陰友的兒子。烽上王三年“國相尚婁卒,以南部大使者倉助利為國相,進爵為大主簿”。由其后的史料記載看,倉助利在烽上王時期對高句麗的政治影響很大,在內政、軍事、外交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慕容廆第二次入侵后,烽上王向群臣征求抵抗之策,倉助利建議“非高奴子無可用者”。高奴子在慕容廆第一次入侵時救助有功,烽上王將其爵位由小兄晉為大兄,倉助利此時建議任用高奴子,對烽上王而言,應該是貼合其心意的。烽上王意圖任用高奴子,一則是對其欣賞,二則是有意對各部勢力進行平衡。前任國相尚婁為陰友之子,陰友任國相前為沸流沛者,屬沸流部,烽上王在尚婁去世后,以南部大使者倉助利為相,是有意在國相的任用上做出平衡。高奴子本是北部小兄,南部出身的倉助利此時推薦北部的高奴子,也是有意順應烽上王平衡各部勢力的主張。高奴子任新城太守后,“善政有威聲,慕容廆不復來寇”。由上可見,烽上王在位期間,在對外積極御敵、內部權力分配和選拔任用官員上,都是有一定建樹的,史料中雖多有對其貶低的成分,但依然能夠從側面看到執政中有建樹之處。
第四個方面是大興土木、罔顧民生。烽上王九年高句麗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年饑民相食”。但此時烽上王卻不顧人民困苦,當年八月,“王發國內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宮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三國志·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人“其俗節食,好治宮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靈星、社稷”。高句麗人重視建筑,烽上王也不例外,但在國內困難的時候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極大地降低了其威望。
對烽上王的評述,應該將史料中所記載的其生平事跡與前后的歷史背景結合全面看待,依據少量的史料從表面上將其定性為暴君是不客觀的,對《三國史記》中具有明顯傾向性的內容,應加以批判地分析、看待,體現其應有的價值,既不盲從、夸大,也不過分否認、貶低。從對烽上王執政的記載,可以看到彼時高句麗王權、軍事、社會等多方面的情況。
綜上所述,盡管烽上王是一位在宮廷政變中被趕下臺的君主,其統治期間也有部分否認的失當之處,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在位時的功績。后繼君王美川王通過政變上臺,且烽上王是其殺父仇人,對烽上王進行貶低是一種必然。烽上王在加強王權、任用賢臣、軍事措施等方面有一定眼光和建樹的,對此應全面看待,作出客觀評價。烽上王時期也是高句麗政治中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其被廢位使高句麗歷代國王更加認識到部族勢力對王權的威脅,更加重視中央集權,加強自身力量和對國家權力的控制,為日后高句麗發展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句麗烽上王之死考辨[J].孫煒冉.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2]三國志·高句麗傳研究[J].樸燦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高句麗地方統治結構研究[J].楊軍.史學集刊.2012(01)
[4]高句麗早期五部考[J].楊軍.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
作者簡介
尚冬雪(1985-)女,吉林松原人,延邊大學世界史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朝鮮古代史。2012年-至今在延邊大學附屬醫院組織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