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溪
摘 要:謝赫“六法”,是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普遍藝術規律的理論體系,堪稱是完整而嚴密的具有獨特民族精神的藝術綱領。水彩畫起源于歐洲,雖然是舶來品,但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六法”同樣對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我國當下的水彩畫創作要注重融入這一重要的審美理念,使中國水彩畫的民族性得到進一步彰顯,讓她以獨特的風貌展示于世界繪畫藝術之林。
關鍵詞:謝赫“六法;水彩的民族性;水彩畫的發展。
謝赫是南齊宮廷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他在《古畫品錄》中總結和發展前代繪畫理論中的法則,提出了藝術創作之“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謝赫“六法”, 它作為中國繪畫史上一個完整而嚴密的藝術綱領,千百年來,承前啟后,“六法”不僅給中國繪畫史的發展以巨大影響,也給我國的造型藝術領域創作和評論,開創了一個精密而又具有普遍藝術規律的理論體系。此后的各個朝代,無論是畫家還是美術評論家們都以此“六法”作為藝術創作和衡量藝術作品的最高標準,已成為從事創作和批評的必修課,影響之大直至今天。中國畫講究水墨交融,如何控制水分,發揮水的靈動性,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同樣,水彩畫講究“水”和“色”,雖然其真正傳入我國只有百余年的歷史,但由于同以水為媒介,其在視覺審美和表現語言方面有著天然的親情性、相似性,尤其是畫面中含蓄、瀟灑、靈動等視覺效果與民族的文化、心理相暗合,因而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在中華民族審美背景的浸染下,國人對于水彩畫的認知和期待便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因而,水彩畫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六法”同樣對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它將使水彩畫的審美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大,為水彩畫的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
1 “氣韻生動”令“水彩”寫意更靈動
“氣韻”居謝赫“六法”之首,可見其重要性。 所謂氣韻也可以理解為“神氣”和“神韻”,是一種寫意精神,是中華民族審美文化的核心內容,“生動”二字顧名思義即意態靈活能感動人。所以“氣韻生動”最主要是指藝術形象能以形寫神,能夠描繪出所要表現對象內在的精神氣質,達到“天人合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是文人為了言志、抒情、達意而具有的一種文化特質。“韻”既含有“音韻”的基本意義,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風度等超凡脫俗的風雅之美。在中國畫繪畫中,講究氣韻生動,以筆墨韻味為最高標準,它突出體現在寫意畫的創作上。就水彩畫而言,氣韻生動,來自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別于其他畫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貌的水韻、色韻、紙韻以及趣味之韻等韻味。因其美感傳達的主要途徑是視覺造型帶給審美主體的直觀感受,這里的“氣韻”就突出表現為對于具體刻畫對象的主觀情感化的再創作,也就是通過對“意象”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包含作者主觀情感的“意境”, “韻”不能離“氣”,“氣”只有與“韻”結合才具有審美的品質。水彩畫作品只有氣韻并舉,才能產生氣韻生動之美。因而,水彩畫“氣韻”追求的目標是寫意,是畫家主觀之情感或意趣,即以“意象”為媒介、以“寫”為手段,表現事物之神韻。水彩畫 “氣韻”是以“意象”去追求水彩的筆與水彩的語言形式趣味。“氣韻”是民族水彩畫觀念的理念顯現,基于這種美學傳統,中國水彩畫的美學價值超越水彩畫本身獨特的藝術表現特征之外,應該也必須具有一種以“氣韻”為其內核的美學原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民族文化土壤的客觀要求;二是水彩畫在藝術創造形式上所具有的天然條件:三是全球視野下的民族性審美需求。作為中國水彩畫不論在創作上,還是在審美評價上,都必然地會被以寫意精神代表的民族審美標準所深刻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水彩畫創作中,必將產生出充滿中國文化之氣韻的水彩畫作品。
2 “骨法用筆”令“水彩”筆法更豐富
“骨法用筆”其中“骨”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內在性格的剛直、果斷及所畫人物的骨相所體現出的身份氣質。謝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筆所表現的骨力、力量美,它是傳統繪畫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風格所決定的美學原則。包含有關于繪畫對象的形體結構認識、用筆方法及畫面總體效果三方面的內容。不同的畫家,不同的畫面需要不同的骨法用筆,有的陽剛,有的陰柔,有的壯美,有的秀麗,有的奇險,有的平穩,有的潑辣,有的含蓄。所以用筆是否能體現畫面所隱含的骨氣,成為品評一幅作品好壞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標準。在對水彩畫的表現上,“骨法用筆”,對畫面精神情感的表達起著潛在的作用,只有準確把握用筆的技巧才能使畫面產生鮮明的節奏感,并從中透射出不同的意境。畫面潛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用筆的快慢節奏表現的,筆法酣暢,大塊渲染,大筆揮寫,心情暢快時,胸中逸氣自然流于筆端,顯于紙上,即畫者情感的“意”就會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用筆對畫面肌質紋理效果的體現非常重要,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不同的表現方法。如斑駁的墻壁就應使用皴、擦等用筆,老樹干就需采用較干的筆勾勒,畫水就需用刮、染、浸、接、流、留白等方法,飛白用筆用來畫干燥的東西,撒鹽用來畫雪花,干筆分開后用來畫頭發,能體現頭發的肌理,諸如此類很多。綜合運用不同的筆觸,會使得畫面的豐富性得到充分的表現。
3 “應物象形”令“水彩”造型更鮮活
“應物象形”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是指造型要以客觀物象為依據,正確地、真實地、有感受地表現出其藝術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所講的像具有兩層意思,畫家在準確的,真實的,客觀的表現藝術形象的同時,不僅要追求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能表達對象的特質與內在的精神,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齊白石老先生的這句名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或許能高度的概括謝赫的這一理論思想。在水彩畫的創作過程中,畫家首先具有準確、生動的造型能力,這樣才能使表現對象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最終充分傳達出畫家所抒發出的主題情感。不論怎樣,沒有情感、沒有靈魂、沒有氣韻的造型。即便再“像”,也絕不會具有生命感染力,謝赫將“應物象形”置于氣韻與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時代對描繪對象真實性十分重視的同時又深刻地把握了藝術的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的關系,它的位置是很恰當的,這將對水彩畫創作具有深刻的啟迪,我國著名水彩畫家王肈民先生說,“沒有形就沒有神,形似則神必似,形不似則神必不似,” 王肈民先生水彩畫作品優美俊秀,既“師法自然”,又“高于自然”,他“以形繪色”,“以色繪形”,“形”“色”完美結合,創造了高雅的水彩畫藝術。
4 “隨類賦彩”令“水彩”用色更傳神
“隨類賦彩”可以解釋為色彩與所畫之物象相似。是指繪畫應根據不同的類型、對象,即根據不同的審美對象敷施色彩。謝赫所闡訴的“隨類賦彩”不能理解成看紅即紅,看綠即綠,它當然包含畫家的感情用色,畫家通過繪畫傳達自己的意圖以及視覺和心理感受,通過色彩寄托畫家對自然景物的理解、表達畫家的情感。色彩的表現形式通常分為:寫實性色彩,按照客觀事物的真實現象,再現客觀事物的面貌。裝飾性色彩,一般用純度較高的顏色,對比強烈的色彩,用不同色相排列組合,以較規范的色塊構成一定的秩序感,達到一定的裝飾效果。情緒性色彩,以色彩感受為主,形體結構、明暗層次要服務于色彩感受,側重于情緒的表現。意象性色彩,強調畫家的主觀意象,客觀物體的色彩僅作參照和啟示,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因素,通過色彩的合理應用,使其作品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在水彩畫的創作過程中,不同對象 、不同環境、不同內容在用色上要深思熟慮,巧妙地應用色彩的感情規律。中國畫所追求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韻”,畫家通過夸張、概括的手法用色彩表現物象的精神實質,以主觀、自由、意象的色彩組織畫面,使作品“意境”得以成功的表達。
5 “經營位置”令“水彩”構圖更完美
“經營位置”或“經營,位置是也”。經營原意為營造、建筑,位置是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動作,總之指我們通常所說的“構圖”,古人謂之“章法”,指構圖設計要有選擇、有取舍、有組織地縝密思考,在法則上強調主賓、顧盼、開合、聚散、虛實、藏露、繁簡、疏密、縱橫、參差、動靜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稱此法為“置陳布勢”,唐代張彥遠則稱之為“畫之總要”。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構圖是一幅水彩畫寫意性得以完美呈現的關鍵。認真研究中國畫的構圖理念,把安排構圖看作繪畫的提綱統領。位置須經之營之,或者說構圖須費思安排,實際把構圖和運思、構思看作一體,這是深刻的見解,對此,歷代畫論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畫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倡導人與自然的統一,通過對虛實關系的情感化處理傳達意境。這種構圖理念能夠將畫面具體表現的內容以引向深遠,從而大大地擴展了畫面空間,以此去激發觀眾的想象力,使其景與情的融合得以完美呈現,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6 “傳移模寫”令“水彩”傳承更深遠
“傳移模寫”是謝赫“六法”中的最后一法。“傳移模寫”是指臨摹作品。“傳移”或解釋為傳授、流布、遞送,模為摹仿。繪畫上的傳移流布,靠的是模寫。模寫的功能,一是可學習基本功,二是可作為流傳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創作,故謝赫將其放于六法之末。現代美術理論家董欣賓、鄭奇認為,“傳移模寫”是中國繪畫的“創作論”,是通過傳(傳情、傳形、傳統、傳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畫、變移)、模(模仿、模擬、模式、模范),達到符合寫(繪畫)的創作心理特征、基本法則及具體過程。不能把“傳移模寫”簡單理解為臨摹。這就將“傳移模寫”的內涵提高到一個新的“法”的理論高度。我們應這樣理解“傳移模寫”,一是畫家通過臨摹前人的作品,掌握一定的藝術規律,技巧技法,在此基礎上產生對藝術創作的一些感悟。二是以大自然為師,在對景寫生中發展提煉自身的藝術技巧和素養,并把這些運用到日后的藝術創作中。水彩畫的傳承與發展就是要善于學習、吸收、借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并運用到藝術創作的實踐中,這樣我國的水彩畫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創新。
總之,謝赫的“六法論”提出了一個較為完備的繪畫理論系統,從品評繪畫的審美標準,到具體的創作方法,進行了一次從內而外的梳理,雖然聊聊數語,卻是對藝術的審美和創作規律的高度提煉。包括對于在藝術中情感的表達,藝術的評價,以及用筆,結構,色彩,構圖和摹寫作品等各方面都有所概括。謝赫“六法”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只有從本質上理解了謝赫“六法”的深刻含義,將其有效地利用在水彩畫的創作上,并以此為指導,這是中國水彩畫彰顯其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水彩畫、油畫,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謝赫“六法”的理論原則。我們要遵照藝術規律,充分利用中國畫所固有的獨特精神,使西方的水彩畫藝術語匯融入這一重要的審美理念,使中國水彩畫的民族性得到進一步彰顯,煥發出異樣的光彩。
相關文獻
[1]蔣 躍 :《水彩畫藝術的寫意性》 2000年第五期
[2]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