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彩彩
摘 要: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繪畫、書法、雕塑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而作為科學技術與藝術結晶的宋代錢幣,也呈現出了色彩繽紛爭奇斗艷之勢。兩宋的錢幣制度,是以錢為主,絹帛等實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銀日漸使用,紙幣也已出現和流通,這是兩宋貨幣制度的突出特點。
關鍵詞:銀幣,紙幣,交子,錢引,關子,會子
宋代的銀幣和紙幣在北宋的商品交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宋代經濟發展的一個標志。下面就宋代銀幣與紙幣的作用、種類、流通過程中的變化等問題,談一下粗淺認識。
一、宋代的銀幣
白銀用作交換媒體,在我國始于西漢武帝時期。文獻記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冬,用白金(銀)鑄有重八兩當三千的圓形龍幣與當五百的方形馬幣以及當三百的橢形龜幣。到了宋代,白銀的貨幣性能更加濃厚,官府不僅把白銀用作貯藏、賞賜之用,而且還常用它糴米與支付兵餉,某些地區作為紙幣的會子也常用銀兩收兌。就是民間也用它購物和納稅。這些在《宋史》等文獻中都不乏記載。如,《宋史》卷一九四兵志八中說:“乾道八年(1172年),樞密院言,二月為始,諸軍七人例以上,二分錢、三分銀、五分會子,五人例,三分錢、四分錢、三分會子......”再如《宋史·孝宗紀》記載:“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己酉,盡出內藏及南庫銀以易會子,官司并以錢銀支遣,民之從便。”另外《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卷二十一中記載,紹興七年二月,“丙午川陜宣撫使吳玠初置銀會子與河池,至今不改?!边@些都足以說明,在宋代白銀雖然還不曾用來表示物價,但確已可以用作購物和納稅的手段,已經具備了貨幣的某些基本職能。
宋代的銀幣,最常見的是錠或鋌,野史多稱作笏。錠有大小數種,大者重五十兩,小者種類較多。另外還有專為賞賜饋贈而鑄的方孔圓錢式銀幣,如崇寧元寶、政和元寶、太平通寶等。宋代銀幣的購買力比較穩定,自始至終沒有太大的波動。
二、宋代的紙幣
兌換券和紙幣都是中國最先使用的,西漢時期的白鹿皮與唐代的飛錢,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紙幣性質。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經濟有所發展,商業比較發達,對貨幣的需要量大增,而當時的貨幣情況很不適應形勢的發展,貨幣地域性強,對貨幣的管理各自為政。另外,有些地區使用體大值小的鐵錢,攜帶使用非常不便。為了改變這些阻礙商業交換、貨幣流通的不利因素,紙幣應運而生。北宋初期使用的交子及后來的錢引,已經具備了紙幣的某些職能,但嚴格說來,它仍然屬于兌換性質的領錢憑證,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南宋時印制有關子、川引等,流行最廣的是會子,而會子可以說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紙幣。
三、交子、錢引、關子
交子最早出現于五代或北宋初期,交子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開始時是自由發行的一種豎長的楮券,兩面都有印記,有密碼花押,紅黑兩色間錯,券上還沒有交子字樣,票面金額用時臨時填寫,尚不固定。第二階段的交子開始于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是由十六家富商主持發行的,用統一的紙張印制,圖案是屋木人物,券上仍沒有交子兩字,金額也是臨時填寫,隨時可以兌現,但兌現時每貫收費30文。根據轉運使薛田的提議,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接管了交子的發行事宜,設置了益州交子務。二年二月發行了官辦交子,此為第三階段。這時發行的官辦交子,形制和以前的私交子大致差不多,但是它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和兌錢的數目。
錢引是由交子改制而來的,徽宗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年),實行過一次幣制改革,把交子改為錢引,并于崇寧四年(1105年)印制了錢引。但四川仍用交子,到大觀元年(1107年)才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直到大觀三年(1109年)才把印制了四十三屆的交子廢除,而發行了錢引。錢引為豎長方形,用六塊引與藍紅黑三種顏色印制而成。每塊引均有紋飾。具體說來,從上而下,最上面是界分,接著是年號,其次是貼頭五行料例,主要是一些格言等,再下是勑寶花紋印,青面花紋印,紅團故事印,年限花紋印,另外還有背印,有一貫與五百兩種,最后是出放額數。其中除青面印為藍色、紅團印為紅色外,其余均為黑色。
關子,流行于南宋早期,最初也是匯票性質的兌換券。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交通不便,無法運輸現錢,商人拿到關子后,可以向政府的榷貨務領錢,也可以領茶、鹽、香貨及鈔、引等。目前所知,關子有專兌現錢不兌鹽、茶、鈔、引的所謂現錢關子和只兌銅錢的銅錢關子以及既可兌現錢又可兌茶鹽鈔引的關子等幾種。
四、會子
會子出現于南宋早期。起初也是由民間發行,稱作便錢會子,仍帶有變換的性質,錢處和主持臨安時收為官辦,后來錢處和調到戶部任戶部侍郎后,于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戶部接管。會子開始時只在兩浙通行,后來擴大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地。這時會子幾乎成了一種法幣,納稅交易均可以使用。
會子的形制仍是豎長方形,上半部分為賞格,即“敕偽造犯人處斬”?!百p錢壹仟貫。如不愿支賞與補義校尉,若徒中及窩藏之家,能自告首,特與免罪,亦支上件賞錢,或愿補前項各目者聽?!辟p格的右邊為票面金額“大壹貫文省”,左邊為號碼。賞格下面是“行在會子庫”五個大字。在下面為紅藍黑三色花紋。
會子的面額最初只有一貫文的一種,后來又增加了二百文、三百文及五百文三種,總共是四種面額。另外還有,吳玠曾在河池發行銀會子及金銀會子等。
會子的發行起初可能無一定的限額,從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開始定位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貫滿以新會子收回舊會子。但也常有只發行新會子,不收回舊會子的情況。如第三界、第四界、第七界、第八界等會子均展期三年使用,而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干脆把每界的發行額增加為三千萬貫。這樣到理宗紹定五年(1132年),會子猛增到三億二千九百多萬貫,65年中增加33倍。會子展期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會子的貶值。會子發行的當初,一貫文會子是頂一貫銅錢使用的,到乾道九年(1173年)時,即貶值到只頂六百文銅錢使用,以后的30多年中雖有不同,但大體穩定在六百到七百五十文的水平,但到寧宗嘉定三年時,又貶值到只頂三四百文。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汪圣鐸點校,《宋史全文》,北京,中華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