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網絡支付方式應運而生。隨著消費者網上購物觀念的不斷深入,網絡支付逐漸成為現實生活中常用的支付手段。隨處可見付款碼、二維碼等掃碼支付方式。近年來人們最常使用的網絡支付方式是支付寶,其中涉及到消費者的財產利益,支付寶作為第三方的信用擔保中介,其自身的法律性質、可信用度以及使用過程中的風險問題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進一步明確支付寶的法律性質,以及風險問題的規避和保障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支付寶;法律性質;風險問題
1 支付寶的法律性質
1.1 支付寶余額的性質。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不屬于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一般意義上的存款,是儲存在銀行賬戶,不進行日常交易的限制資金。而支付寶余額則用于日常的支付方式,隨時消費。而且存款是可以通過銀行ATM等方式直接提取現金,支付寶作為電子支付平臺,提現取現需要憑借銀行作為付款的平臺來實現。因此,余額并非存款性質。根據相關電子貨幣的定義可以分析,余額是存儲于一定電子形式的貨幣價值。余額在交易中直接劃扣,不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交易。可以認定為支付寶余額是一種電子貨幣。
1.2 余額寶的性質。余額寶表面上是將一定金錢存儲于電子系統,又區別于余額。因為余額寶的存儲具有利息,而余額沒有利息。實際上,用戶通過支付寶支付將投資資金轉入余額寶后系統會默認用戶認購了等額的基金,用戶轉入的資金直接轉入到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賬戶。但是貨幣型基金又被稱為“準儲蓄產品”,貨幣基金不能隨時支付支取。而余額寶能夠每天隨時支取,盡管貨幣基金類型也有可以隨時贖回的類型,但其基金份額不具有直接用于支付消費功能。因此,將余額寶直接歸于貨幣基金有失偏頗。
1.3 支付寶平臺的法律性質。第三方支付平臺是電子商務運營發展的組成之一。支付寶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中國人民銀行將其界定為“非金融機構”。但是對其中涉及的交易方式、運行機制等具體內涵未有任何描述。簡單的“非金融機構”一詞不能明確的界定其內涵。即使支付寶將自身定位為消費者提供代收代付服務的中介機構,以此排除自己的金融性。但支付寶涉及的部分業務范圍屬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有業務,客觀上與銀行相似。不能一概否認其金融性。對支付寶平臺的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
2 支付寶支付過程中的法律關系
2.1 買方與賣方。買方雙方都是支付寶用戶。買方一般即指付款方,賣方指各種商家即收款方。雙方之間形成的是買賣關系,其付款收款行為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但買賣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不是直接形成。在買賣過程中的支付行為介入了支付寶作為信用擔保的中介機構。買方提交購買的訂單并將貨款支付,這筆貨款會暫時儲存在支付寶平臺,隨后賣家發貨直到買家確認收貨為止。支付寶在收到買方的確認收貨后,將該筆貨款發放至賣方的支付寶。
2.2 用戶與支付寶。買賣雙方與支付寶的法律關系,是整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關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有爭議的探討熱點。從支付寶具有的“代收代付”服務功能來看,支付寶與用戶之間應該構成一種契約關系。對于這一關系,學術界有不同的學說爭論。有擔保說、保管說、委托說、第三人代為履行說、債權轉讓說、服務合同關系說,其中委托說是主流觀點。委托說認為,這一契約關系是委托代理關系。即支付寶作為第三方受用戶委托,代理這筆款項,起到代收代付功能。支付寶服務是基于用戶委托而代為收款和付款服務,可以將其定位為民事委托法律關系。但是這里有些問題值得探討:如果支付寶作為提供收付款項的中介服務,在三方關系中應當處于中立的地位。但是如果雙方之間產生糾紛,作為代理人的支付寶將陷入兩難境地。因此,支付平臺在提供支付服務的整個過程中,它與買方、賣方之間權利與義務不能被上述任一學說所涵蓋,涉及的關系應當時多種的。對于這一契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2.3 用戶與銀行。用戶和銀行的法律關系根據不同的操作會形成不同的法律關系。用戶將錢存置于銀行內,則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用戶的存折是債權債務憑證。用戶將銀行卡綁定至支付寶進行充值扣款等行為,則形成一種代理關系。銀行在收到向第三方扣款的指令即代理完成從銀行扣款的行為。
2.4 支付寶與銀行。支付寶在開啟業務之前,肯定要和多個銀行簽訂服務協議。約定銀行為支付寶開通支付的接口,以便在支付寶平臺進行選擇支付方式時可以選擇該銀行實現交易。從而實現支付寶可以在用戶綁定并選擇由銀行卡向余額或余額寶或支付寶平臺支付充值。因此,可以將支付寶與銀行的法律關系定位為支付服務合同法律關系。
3 風險問題
3.1 賬戶資金安全。支付寶是依托網絡服務和智能手機或者電腦等媒介共同完成的,其賬戶本身資金安全就具有隱患。網絡漏洞或者黑客的入侵都可能造成資金損失。另一方面用戶對于自己的賬戶信息保管不當。外在因素造成的損失相對于支付寶來說都是第三方原因造成的,支付寶都主張不承擔賠償責任。
3.2 交易安全。由于支付寶的操作均在網絡上完成。網絡交易具有隱蔽性,容易造成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大量交易中很難進行審查資金真實來源和去向,使得資金的非法轉移、洗錢、賄賂、詐騙等活動有了可乘之機,利用網絡釣魚欺騙用戶的資金更是層出不窮。同時,利用第三方支付進行信用卡套現,規避相關利息費用等問題也很嚴重。
3.3 用戶個人隱私信息安全。支付寶實行了身份證實名認證,在支付寶上綁定了個人名下的銀行卡或者信用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獲取用戶的相關信息,支付寶用戶的數量是上億的。這一筆大量的用戶信息,可能存在其獲得商業機會和進行推銷的信息來源。隨時有用戶信息泄露風險。
3.4 相關法律規定的缺失。根據前文的敘述,對于支付寶這類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性質界定不明確。對其中涉及的交易方式、運行機制等具體內涵未有任何描述。簡單的“非金融機構”一詞不能明確的界定其內涵。同時,在用戶與支付寶之間的法律關系問題也沒有明確的定位。學術界上不同學說紛爭沒有最終定論。主流觀點的委托說仍然有其不足之處值得探討。同時,對于網絡支付的保護法律欠缺,有關監管機制法律不完善,監管主體混亂,各自的職責不夠明確,出現交叉監管和監管缺位等問題。
4 結語
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和金融創新的產物,契合了用戶便捷高效的支付需求而決定了其存在的市場價值。同時,該支付模式存在著安全漏洞,對于第三方機構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存在上文提及的多重風險,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加強監督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至關重要。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與銀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有關責任承擔問題亟待解決。第三方支付在國外的相關規定也較中國成熟,值得借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網上交易第三方支付能夠實現多方面的保障,保護用戶利益。
參考文獻
[1]楊路.法治化視野下的金融創新與金融審判[J].中國審判,2013.
[2]齊愛民等.網絡金融法原理與國際規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海霞,陳亞麗.我國移動支付商業模式探索[J].山西科技,2014.
[4]郭穎.手機支付業務法律風險及其防控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2.
[5]周曉,第三方支付主體的法律性質思考,商業周刊,2010(08).
[6]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論文類.
[7] 蜀黔.電子支付法律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8]吳曉光.快捷支付業務及防控策略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3(5).作者簡介
李錦華(1993-);女;漢族;福建;西南政法大學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