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血液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進行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風險管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86%,顯著低于對照組為500%(P<005);風險管理組的滿意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6%(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能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貫穿在患者住院期間,能進一步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今后臨床研究工作中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 R781.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87-01
血液科患者病程長,病情反復,治療費用較高,臨床上常以出血、貧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治療方法主要有輸血、化療、激素、抗生素和支持療法等,護理風險指醫院中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所有不安全事例,客觀存在且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人們法制意識的增強,患者對身體狀況與自身權益的關注與日俱增,因此,護理風險可能也隨之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指對各種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評價與采取正確措施的過程。在血液科開展護理風險管理,能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也可能讓護理人員保證護理安全目標。本院血液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使風險事件顯著減少。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血液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0例。風險管理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18~70歲,平均(473±71)歲;疾病類型:白血病1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6例,多發性骨髓瘤4例,淋巴癌3例,其他19例。對照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17~68歲,平均(481±69)歲;疾病類型:白血病13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5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5例,多發性骨髓瘤5例,淋巴癌6例,其他1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包括輸血、化療,化療后口腔護理、輸血后密切觀察患者情況等。風險管理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加強人員培訓科室領導高度重視護理風險管理,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護理意識,在新護理人員的入職培訓中加入患者安全、護理風險管理的內容。通過案例教育,避免同類型錯誤的發生。此外,由于血液科的任務重,護理人員容易出現工作懈怠,因此,科室應該引導護理人員樹立端正的職業價值觀,定期開展講座,眾護士齊聚匯報工作,面對有懈怠情緒的護理人員,不應責備,應該理解、引導,并予以適當的幫助,保證護理隊伍的有序工作。
122完善護理風險監控護士長要監督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比如各種搶救設備與藥物的充足,儀器完好,安全標語的明確。責任護士在執行醫囑的時候要按照“三查七對”制度執行醫囑,保證不出現輸液錯誤等風險事件。
123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在靜脈應用化療藥物時,必須采用深靜脈置管用藥(鎖骨下靜脈穿刺或者經過外周置入中心靜脈穿刺或股靜脈穿刺),以減少靜脈炎和藥物外滲的可能性。若患者不愿插管化療,則要本人或家屬簽字確認。在應用外周靜脈途徑用藥時,盡量選取小號針頭、粗大的上肢靜脈,盡量不要在關節、下肢以及手背輸液。若患者實在無法在上肢輸液,應該讓麻醉師行股靜脈穿刺置管。將化療藥物推注后可囑咐患者進行肢體等長運動。在用藥后針頭當天拔除,第2天再次重新穿刺。
13效果觀察效果評價標準,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風險事件(墜床跌倒,注射用藥錯誤、護理記錄錯誤、護患溝通不良亞游會集團和錯誤執行醫囑等)發生率。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比較風險管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86%,對照組為500%,風險管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護亞游會網站理滿意度的比較風險管理組的滿意率為900%,對照組為586%,風險管理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血液科中患者的病程長,治療周期久,同時治療難度大。長期的治療會令患者精力、財力上有較大的消耗,同時也考驗著患者及其家屬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容易造成患者與家屬心理的復雜與敏感,容易誘發其的不滿,增加了護理的難度。近年來,隨著患者和家屬的法律與維權意識的提高,導致了各種醫患、護患糾紛不斷上升,因此,既往的常規護理干預已逐漸不足以滿足患者對于護理的需求。
護理風險是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種不良的安全事件,這些事件難以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將其發生率盡可能降低。護理風險管理則是這種管理措施,能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和風險事件對患者、護理人員和醫院的危害與損失。本研究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對護理措施進行有效管理。
護理風險管理能提高護士風險意識和護理質量。通過培訓,能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引起其對各種護理風險的重視,自覺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責任心和自律性等,使各種護理錯誤顯著減少,提高了血液科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了護理風險管理后,風險管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下降,提示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控制各種潛在的風險,保障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護理風險管理能提高患者滿意度。如上文所述,血液科患者病程長,患者和家屬在期間容易由于各種原因引發糾紛。究其原因,多數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內容不理解,容易引發誤會和不滿,但是在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從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過程都有護理人員對各種護理措施進行答疑解釋,患者能從中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又能加深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從而改善了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風險管理組患者的滿意度高達900%,高于對照組的586%,證實了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效果。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能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貫穿在患者住院期間,能進一步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今后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