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廈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得名“鷺島”。
這里倚島建市,市島交融,形成了一片舉國罕見的奇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改革開放40年來,這里更從一個海防前哨小鎮,蛻變成了“國際花園城市”“最浪漫休閑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那么廈門市民用自己充滿詩意的生活證明:廈門作為改革開放的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之一,已經按照40年前的藍圖,繪就了屬于鷺島的一片天。
游客凡到廈門,第一要去朝圣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鼓浪嶼”。
2007年5月,鼓浪嶼正式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這座“海上花園”里不僅完好地保留了許多具有中外建筑風格的建筑物,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譽,更因鋼琴之聲悠揚而被稱為“琴島”。
2017年,廈門市“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52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廈門市第一項世界遺產。如今,走在鼓浪嶼的石板路上,迎著陽光下墻邊茂盛的三角梅,作為游客,你會非常羨慕廈門人民,不用去遠方,就能擁抱詩意。
而廈門的詩意,還不止一個離島鼓浪嶼——廈門主城區內的“白鷺洲公園”,同樣是一個美不勝收的城中花園——站在這里,你很難想象,40多年前,這個內湖還因為大量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湖而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如今,經過不懈的治理,白鷺又在湖面旋翔,讓“鷺島”變得更加名副其實。而白鷺洲一帶也成為了廈門新的“城市名片”,不僅游客紛至沓來,也是本地市民的休閑好去處。
這正應了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所言:“廈門自古就是通商裕國的口岸,也是開放合作的門戶,正所謂‘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1985年我來到福建工作,廈門是第一站。當時的廈門身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是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也是一片發展的熱土。30多載春風化雨,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并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p>
在首批四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之中,廈門是唯一一座從改革開放伊始就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同步的城市。這不僅與她傳統名城的文化底蘊有關,更與歷屆執政者的先進理念有關,“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早就寫入了這座城市的基因,成就了她如今的“高顏值”。
鼓浪嶼也好,白鷺洲也好,都是廈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一個小小縮影。如果我們把鏡頭拉高,就會看到整個廈門在201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已經達到了4351億元——而這個數字在40年前僅僅是4.8億元。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中,40座城市當選“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城市”,而廈門就占其中一席。
地處福建省東南端的廈門,西界漳州,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自古就是著名的通商口岸。因為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這里也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之一。
198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一聲開山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里”破土動工,這就是著名的“湖里第一炮”。不過,相比深圳,廈門經濟特區的起勢并不算大——首個劃定范圍只有兩三平方公里。
1984年2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廈門經濟特區視察,為之揮筆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隨后,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廈門本島,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此勇立潮頭,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兵。2010年,經濟特區的范圍又從本島擴大到全市1573平方公里。
如今回看,廈門在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風潮中,創下了許多個第一:她第一個在全國率先舉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曾向科威特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她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健全特區金融體系,在全國最早進行政企分開試點,成立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國際銀行;在全國最早推出住房公積金制度,率先實現全民醫保;早在1986年,廈門就成立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辦公室,研究制訂《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也是中國所有經濟特區中最早編制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廈門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打破常規、先行先試中,創立了一個又一個“廈門藍本”,為其他特區積累經驗。
“改革開放40年,就經濟總量來說,廈門可能遠不及深圳,但廈門經濟特區有她區別于深圳的獨特意義?!遍L江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告訴《新民周刊》,“她不像深圳從一片荒地中崛起、一開始就是特區政府——廈門直到2010年才取消‘一市兩法,讓50部特區法規適用于島外。在漫長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廈門的經濟特區都是在既有的傳統城市體制下兼容并存的。一個傳統的成熟城市要改造成特區,是比新造一個特區更難的,從這點來說,廈門更是中國廣大地區發展的縮影——帶著包袱,一步一步艱難地探索,適應開放的節奏,最終經過多年的努力,讓新舊體制融為一體?!?/p>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廈門還在兩岸和諧發展共贏上畫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將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設立了臺商投資區、保稅區,實行計劃單列,建設保稅港區,實施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開展自貿區改革試驗等一系列精彩嬗變。
“五洲客”紛至沓來,是受廈門友善的營商環境感召;而對于本地居民來說,經濟發展所帶來最直觀的一個變化,就是城市的“去中心化”——從前,廈門主城區最知名的商業街非“中山路”莫屬,全長1000多米的這條商業街,三步一店,五步一樓,見證了廈門商圈的啟蒙;現如今,市民卻不必忙著擠到“中山路”去,湖里商業區、SM城市廣場、海滄阿羅海城市廣場、嘉禾財富帶……6個主城區里遍布商圈,為市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如今,廈門在改革開放40城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中排名第19,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第19,而宜居競爭力指數更靠前,排名第11。全市400萬的常住人口,加上優美的環境、不俗的經濟實力,讓她成為一座典型的“小而美”的宜居城市。
“來了就是廈門人?!弊鳛橐蛔泼癯鞘?,廈門的這句口號,早在“二三線城市搶人才大戰”之前多年就已經膾炙人口。
全市400萬的常住人口,加上優美的環境、不俗的經濟實力,讓她成為一座典型的“小而美”的宜居城市。
在陳玉宇看來,中國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城市化:“改革開放40年后,城市在地理空間上的優化布局,不再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由計劃部門作出,而是市場的選擇——市場能不能在未來吸引人口,形成集中的產業效應?拿日本來說,全國一億多人口,有三四千萬集聚在東京,北海道雖然風景優美卻地廣人稀,大家還是搶著要去做‘東京螞蟻,這是因為集聚效應不僅對企業發展有好處,對個人而言也更有發展和提高的空間。正是為了這樣的空間,人們才會放棄農耕時代向往的山清水秀?,F在中國也到了這個階段,大城市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那么對廈門來說,僅有風景秀美也是不夠留住人才的,一座城市的宜居與否,還要看城市管理水平?!标愑裼畋硎?,“廈門將來是要奔著800萬-1000萬常住人口去的,她在社會治理能力上能不能與之相匹配?希望廈門可以看到未來20年中國的巨大變化趨勢,按照人口重新布局的要求,繼續發揚大膽的改革開放精神,繼續從前的輝煌,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城市,為閩東地區起到領導作用。社會治理能力雖然不是經濟問題,卻是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p>
可以看到,廈門在社會治理、尤其交通便利上也在下重拳:打開廈門市的地鐵規劃圖,除了現有的以“閩南紅”為標記色彩的“廈門地鐵1號線”,還有多達四條地鐵在建,在建線路里程長約169.2千米。
走出地鐵往地面、半空看:貫通南北的城市主干道“成功大道”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動脈”;6條BRT快線構成了廈門的快速公交系統;1991年通車的“廈門大橋”是全國第一座、也是最長的一座跨海大橋,解決了廈門的“島城之困”;2000年竣工的“環島路”,如今已是一條“景觀路”,沿途是美不勝收的遼闊海景。
伴隨交通便利而來的,還有廈門逐漸擴大的城市框架——集美新城、海滄新城、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形成了廈門“一島一帶多中心”的全新格局。
不過,在陳玉宇看來,廈門的未來發展,卻未必是一帆風順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給廈門帶來過發展優勢,但靠海的地緣優勢之中也潛伏著暗礁:“廈門南面有一個珠三角,中國前十名城市在那里就集中了四個: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每個都很厲害;往北面看,又是不得了的長三角——地處兩個經濟圈中間,廈門可以說既有劣勢又有優勢——劣勢可能是兩頭不靠,人才盡可以往南北紛飛;優勢則是可以與兩地形成錯位互補的經濟發展戰略。作為福建省最開放的地級市,能不能在長三角、珠三角的虹吸效應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也關系到全省的未來,關系到整個閩東小城市群的發展。

盡管現在廈門的“小而美”聲名在外,但陳玉宇認為“小而美”不應是廈門的長期追求。
“未來,廈門應當志存高遠,她的理想不只是做一個優秀的中國城市,而應該以開放的心胸放眼世界,她就算不是中國的紐約、洛杉磯,也可以是中國的西雅圖。”陳玉宇表示,“根據麥肯錫的調查顯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600個城市,其中有400個位于發達國家,這400個城市創造了全球60%-70%的GDP。而中國目前有30多個省會城市、300多個地級市、300多個縣級市,這些主要城市加起來也有600多個,但能夠躋身世界城市600強的,尚且只有15個。伴隨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30年后,如果我們想達到既定的經濟目標,就應該陸續再有100個城市進入這600強之列,而廈門按照目前的經濟體量來看,是可以在這100城中排名前10的。所以我覺得,廈門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氣魄,克服自己的弱項,完成歷史使命?!?/p>
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僅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顯然是不夠的,“小而美”更是自降三分格局。
“未來廈門面臨的挑戰,可能比改革開放的40年更大。因為這一次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陳玉宇告訴《新民周刊》,“未來30年,許多傳統產業會進一步急劇衰落,不是因為他們產值降低,而是因為增長速度跟不上GDP的漲勢——產業結構進一步變化,新興產業占比會越來越大,這不是因為政府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達到什么目的,跟不上是因為人們的需求結構變了——一年掙1000美元的時代,人們但求吃飽吃好,家里多買幾臺彩電;現在這個數字就快變成1萬美元了,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人民,需求結構自然就變了:吃穿不再是最大的用度,更多消費花在了服務、娛樂、旅游、健康、教育……你家的彩電增加到六臺連廁所都裝上之后,應該也不會需要更多的彩電了。對廈門而言,有沒有看到未來的變化?能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做好推動產業結構變化的排頭兵?能不能在新的時代繼續像改革開放時的經濟特區那樣作出表率?這些都決定了,未來廈門能不能成為一座世界一流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