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加州有個約巴林達。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出生地。他的圖書館和故居都在約巴林達,兩者阡陌相望不到一里。
到加州只知道好萊塢、只知道1號公路和圣塔莫妮卡,不去看看“老朋友”我以為是很寡情的。
誰都知道,中國的政治語境中,“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可不是一個隨便奉送的稱號,如果加拿大的白求恩是一個,那么美國的尼克松也算一個吧。
尼克松,中國人民差不多家喻戶曉的美國第37任總統,1974年因“水門事件”辭職。此前兩年的1972年,我才17歲,只記得他的到來轟動上海,著名的巨鹿路菜場也突然出現久違的海鮮、大排和牛羊肉……為顯得“物資豐富”,我一個同學的母親被派一個光榮的任務就是“拎肉”——她負責在外賓到達時,拎一只沉甸甸的蹄髈,從巨鹿路菜場的1號門進入而2號門走出,表情是事先約好的,“不卑不亢,不冷不熱”,那天她只拎她的肉,和其他“拎魚”、“拎雞”的“勿搭界”,如是反復進出五次把肉還了,便可回家云云。
如今走進尼克松的圖書館,方覺中美之間已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那“拎肉”的阿姨不知來過此地否。
只有曾經深陷谷底的人,方能體會重返山巔的美妙!
“總統圖書館”也是美國所特有的現象,從羅斯福總統開始,每個美國總統卸任后都有自己的“總統圖書館”,此舉實由羅斯福首倡,他認為總統文件是國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向公眾開放。而美國自第一任總統華盛頓起,都將總統文件視為私人文件在離任后帶走,導致許多總統文件的散失和損壞,得不到系統的保管和利用。有鑒于此,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它既是檔案館,又是紀念館、博物館,既保存總統的檔案文件,又收藏總統接受的贈品、個人物品、圖書、藝術品以及貨幣、郵票等,因此,實際上是一個集中保管總統檔案文件和其他歷史資料并向公眾提供服務的場所。據介紹,在所有的總統圖書館中,尼克松總統圖書館面積雖小,卻是視聽設備最先進的。它占地9英畝,建于他父親的檸檬樹農場內,毗鄰他出生和度過少兒時光的舊居,僅二三百米的距離。
這是一幢白墻紅頂的凹字形建筑,門票11.95美元/人。兒童半票。大廳出售與尼克松有關的各種紀念品,他的巨幅照片貫通整個大廳。展區中,尼克松與中國的主題則是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回味的部分。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開始為期7天的訪華,毛澤東當天就會見了他,并進行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談話。據說當時尼克松正擬洗澡,接到邀請,很想改期,但基辛格力邀他“舍此一洗”,于是便有了這“世紀一晤”。琳瑯滿目的展品中,我們看到一張周恩來當年簽發的已經微微變色的國宴請柬:“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訪華訂于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下午七時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宴會/請出席/周恩來”
全柬除了人名沒有一個標點符號,但讀來毫無違和之感,堪稱文字杰作!那天國宴的菜單是:冷盤、鴨四寶、炸胗肝、烤鴨、鮮蘑菇菜苔、鴨骨湯、冰糖蓮子粥、水果。
“水門事件”當然也是不能繞開的話題,圖書館給出的結論相當平實簡潔: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個攜帶電子監聽設備的人因潛入美國民主黨總部所在地水門大廈而被捕,但尼克松總統事先對此并不知情,他的污點在于事后對屬下的袒護以及阻撓司法調查。
尼克松晚年內心充實,大量撰述,最著名的就是《尼克松回憶錄》和《領袖們》,在我看來,一個重啟中美關系、實現人類登月夢想、結束越南戰爭、同時又深陷水門丑聞的總統仍然是個黑白相間的偉人,他那句被無數人激賞的名言恰好展示出他最后的人生境界:只有曾經深陷谷底的人,方能體會重返山巔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