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康 裴育
摘 要:當代青少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學習特征,直接影響到其學習的進程以及結果,這關系到個人的成長更關系到當今社會的發展。本文以安徽三聯學院為例進行了調研,并對數據做出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大學生;個體學習;調查研究
引言
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學習特征,為了走進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觀念,如實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我們小組利用六月中的四個雙休日,深入我校大學生當中,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學習特征進行了系統的調查。本次調查于6月上旬開始進行,調查選取了我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3份,其中大學生的性別抽樣分部為:男性占27%,女性占73%,年級的抽樣分布為:大一占44.49%,大二占54.37%,大三占0.76%,大四占0.38%,學科的抽樣分布為:文科占53.23%,理科占46.77%。現將問卷的具體報告如下:
一、青少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中流砥柱,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青少年是推動我國發展的巨大力量,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前,青少年應當勇做時代弄潮兒,而學習恰恰是大學生的重中之重,學習習慣及效率會在最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結果,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及學習地點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個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率也有了明顯差異: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29.28%的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小于1小時,57.03%的學生學習時間在1-3小時之間,僅有13.69%的學生學習時間多于3小時;而在學習地點的選擇上:37.26%的學生選擇在寢室學習,44.49%的學生在自習室進行自主學習,7.6%的學生則是在圖書館學習,少數同學的學習地點隨個人喜好改變。
二、當代大學生應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代大學生的的閱讀習慣也應收到高度的重視,在此次的調查的大學生當中:14.07%的學生每月平均閱讀量為0本,52.09%的學生為5本,6.46%的學生閱讀量為10本,27.38%的學生閱讀量在0-10本之間;而大學生獲得圖書的途徑也有所不同,54.75%的大學生選擇從圖書館借閱,方便歸還,2.28%的學生選擇向他人借閱,27%的學生選擇在網上進行訂購,一邊長期閱讀及不定時的查閱。
三、大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喜好與否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為此我們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在此次調查中,66.4%的學生表示喜愛當前所學習的專業,35.36%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不喜歡當前專業。而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選擇專業時是否出于自己意愿,28.52%的學生表示出于喜愛專業而選擇,43.73%的學生表示因為所學專業就業前景好才選擇,27.75%的學生出于家庭原因選擇所學專業。
四、大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學習特征中較為重要的一點,科學測試證明:95%的人智商介乎70-130之間的標準范圍,只有5%的人智商低于或高于此區間。因此,智力絕不是成績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在于是否擁有好的學習習慣要實現超越,緊緊把握住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和水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掌握科學、實用高效的學習方法。為此我們的調查涵蓋了對大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調查,69.96%的學生擁有體系較為完整的學習方法,30.04%的學生缺少或完全沒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多數擁有學習習慣的大學生選擇課下閱讀書籍,請教老師或選擇一些額外的課程充足自己。
五、大學生的個人規劃也對大學生個體學習特征調查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個人規劃能夠給人的行為設定明確的方向,使人充分了解自己每一個行為的目的,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有助于合理地安排時間。迫使自己未雨綢繆,把握今天,使人清晰地評估每一個行為的進展,正面檢討每一個行為的效率。在此次的調查當中,65.4%的學生對自己畢業后的生活有所規劃,34.6%的學生缺乏對畢業后生活的規劃。在規劃方面,有規劃的大學生的整體趨勢在繼續深造和工作實習之間,34.22%的學生希望在畢業后繼續深造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價值,54.37%的學生則認為越早的 工作實習對于積累社會經驗更有幫助。還有11.41%的學生雖然有所規劃但比較迷茫,不知道那條路才是自己的出路。
結論
以下是我在調查分析后的一些建議:首先,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具有主人翁意識,自己才是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不是靠著別人一步一步的在后面拿著“鞭子”趕著走,個人的學習習慣不應該局限于當前較差或者良好的狀態,而應該向著更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式改變自己,學校也應該時刻的關注大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適時地對學生現狀做出調整,大學的學習是開放自由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應該讓學生們“放任自流”,適當的約束反而才是一個學校應該給予大學生的。其次就是當前的教育體制,多數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受到嚴格的高標準要求,而進入大學之后,更多的時間在于自己的自學,突然地“放松”不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最后,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生活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大學生如果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經常遭受挫折與失敗,就會引起痛苦和沮喪的情緒,挫傷大學生的學習信心,導致學習動力的消退。又如,當所學的內容與個體愛好或者興趣相差甚遠時,容易使其在學習時感到疲倦和厭煩,從而削弱其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因此,社會因素也是決定當前的學生個體學習特征的一大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管淑波,王子鳴.合理管理學習時間:構建大學生個體幸福[J].綏化學院學報,2015,35(11):112-114.
[2]宮麗影.個體差異與大學生英語學習效能關系的實證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06):142-144.
[3]李婷娜,顧昭明.大學生學習適應現狀與個體控制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03):350-352.
[4]王奇.大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分析及應對策略[J].科技咨詢導報,2007(24):246-247.
作者簡介:
王駿康,男,21,學生,安徽三聯學院外語學院學生會主席。
裴育,男,21,學生,安徽三聯學院外語學院學生會副主席。
備注:本論文是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類別:創新訓練項目。
項目編號:2017095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