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貴

摘 要: 發展保險業,對投保人轉移風險,建設和諧社會,活躍資本市場,以及黨中央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等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保險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險種匹配不合理等問題。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江蘇;保險;問題;對策
一、江蘇省保險行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江蘇省保險行業發展迅速,原保險保費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15、2016、2017年,分別比上年增長18.18%、、35.19%;28.22%,遠高于同期全省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原保險費收入占全國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分別達到 8.12%、9.31%、9.43%。其中,人身保險又占據突出地位,在2017年全省保費收入中,人身保險占76.40%。詳見表1。
二、江蘇省保險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間發展水平不平衡
衡量一個地區保險業發展的指標有二個:一是保險密度,是按地區計算的人均保險費,反映居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二是保險深度,是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反映該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與人們保險意識的強弱。
從保險密度看,2016年,全省人均保費支出2446元,其中最高的南京市為4333元,蘇州、無錫、常州均在3000元以上;而地處蘇北的徐州、連云港、淮安人均保費支出都在1500元以內,最低的淮安,人均保費支出不足700元。再從保費收入占該市GDP比重(即保險深度)看,蘇南地區均在2%以上,其中南京、南通、常州3%;蘇北地區基本在2%以內。
從保險深度看,2016年,全省原保險保費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7%,其中最高的南京市為3.14%,南通為3.12%,而淮安、宿遷僅有1.78%、1.44%。
從絕對值看,2016年江蘇全省的保費收入中,南京、蘇州、無錫三市就占了48.25%,其余10個市才占到51%多。特別是淮安、連云港、宿遷,與前述三市差距很大。
(二)經營環境不完善
1.產品繁多,但其結構本質相同
為搶奪保險市場份額,每個保險公司都不斷推出花樣不同的保險產品,雖然種類豐富,但其本質都很接近,保障范圍類同,競爭主要是在保費上展開了拉鋸戰。產品缺乏個性化,不能能突顯企業文化特色,對客戶沒有吸引力。
2.保險專業人才缺乏
保險業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不僅要懂得保險理論,還要掌握與客戶進行溝通的技巧,還要懂得其近親——銀行、證券及信托。2016年開始,保險從業資格證考試取消,這也意味著會更多的人進入到保險行業。有些從未接受過保險教育的人經過短期的培訓以后進入到保險行業,對保險產品了解的不透徹,沒有真正明白保險市場規則,從而影響了客戶對公司的信任等等,這些或多或少都會擾亂保險市場秩序;而有些接受過金融保險教育的人又會因為眼界高、社會對保險業的誤解等因素,從而選擇其他的金融行業,如證券業、銀行業等。
3.保險服務不到位
部分保險銷售人員對于銷售保險產品,總是達不到該有的水準。不少客戶明顯感覺到保險公司在其購買產品之前是一種態度,購買之后就變成了另一種態度,甚至某些保險銷售人員因為自己對產品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從而給客戶傳遞了錯誤的信息,造成理賠難,這些都對公司形象以及保險行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近年來,不斷被媒體暴光的大陸居民到香港購買人身保險,就有這樣的原因。
(三)社會環境有待優化
1.居民保險意識有待提高
由于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參差不同,對保險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部分居民仍然對保險有所誤解,亦或是沒有發現保險的重要性,覺得對保險產品的投保可有可無。而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影響了保險業的發展。
2.居民收入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部分收入較低的居民面對“高昂”的保費只能望而卻步,就算是咬牙買了幾期保費之后,也會因為種種因素,在后期選擇退保,帶來了極大的損失。部分不理解保險規則的人會在退保的時候覺得被保險公司欺騙了,這也就造成了對保險業的誤解。也是保險業發展的一大阻礙。
3.保險公司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有些保險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潤,而忘記了本質是要為投保人服務,忘記了本身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保險公司是不會長久的立足于社會上的。
三、加快江蘇省保險業發展的對策
(一)發揮新傳媒優勢,提高居民保險意識
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新傳媒已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70后、80后也已成為社會消費的重要生力軍,保險公司應制做豐富生動的視聽娛樂材料,利用新傳媒廣告優勢,宣傳保險的保障功能,提高居民保險意識,并通過服務把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二)積極培育保險人才,完善高校學科體系
一方面注重引進國內外的優秀保險專業人才,組成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力爭使江蘇省成為保險專業優秀人才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也可以和各個高校進行合作,定點定向培養保險專業人才。
(三)加大保險產品的創新和服務力度
保險公司應審視自己的社會定位、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推出更多適應新經濟、新時代、新客戶,具有企業特色的產品;應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弘揚人文主義精神,做好一條龍的服務。在客戶對選購產品時,特別要明確告知產品的保險責任和除外責任。客戶出險后,協助客戶做好理賠工作,從而達到留住老客戶,有開發了潛在新客戶的目的。
(四)認真落實國務院促進保險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政府對于保險業的扶持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上,具體又分為免稅和減稅兩種。免稅是指政府對保險公司的部分收入不征稅;減稅是指政府對部分保險收益實施較低的稅率,兩者都能降低保險產品價格、增加保險產品的吸引力、激發保險需求。從2017年7月1日起,國務院將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推至全國,個人購買符合條件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此外,政府還應支持保險公司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提高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深度,積極提高農村保險覆蓋率,促進城鄉保險業均衡發展,這也是積極貫徹國家“三農政策”的要求。
(五)通過政府購買保險促進精準扶貧,保證江蘇“兩個率先”順利實現
由于多種原因,蘇中、蘇北與蘇南的經濟發展差距很大,這已影響到全省率先全面實現小康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必須加快蘇中、蘇北發展,確保農村低收入人口如期脫貧、脫困。在落實各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方面,要著力解決因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問題,而政府購買保險就是個有效辦法,可以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實現共同富裕。
為促進江蘇省保險業快速發展,江蘇省政府、銀保監會以及各個保險公司都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滿足高居民對于保險的需求,注重保險產品的開發以及創新,更好更全面地滿足居民不斷變化地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完成居民對保險從潛在需求到現實購買力的轉化,進而在總體上不斷地提升保險的需求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根忠.從供給管理看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江蘇省保險行業發展的調查[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7(5).
[2]王向華,李范東,鄧林.基于環保信用制度的江蘇綠色保險發展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3).
[3]李啟濤,唐琳.互聯網保險時代的機遇與挑[J].現代營銷,2018(3)下旬刊.
[4]楊燕綏.推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健康發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8,4(3):1.
[5]張順益,謝向英.互聯網保險產品開發問題研究[J]. 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