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近些年隨著數字化的不斷發展,信息化交流平臺的建設,藝術多元化的不斷碰撞,國家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尤其是藝術文化的信息共享更加得到了各行各業的重視。民間藝術的本土化隨之不斷崛起,藝術設計界、文學界以及藝術教育界經常會有這么一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文立足延川布堆畫對民族化圖形語言的信息傳達做了初步研究,對民間藝術文化信息共享做了初步暢想。
關鍵詞:布堆畫 圖形語言 民間藝術 共享
延川由于處于陜北地界,受其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影響,有著非常雄厚的黃土文化底蘊,也是近些年民間藝術家經常考察的地方。當地不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農民在拓展其生存領域時受其文化底蘊的影響無形當中都會通過民間藝術手法去表達他們的想法和狀態,比如他們崇尚生殖繁衍、遵循自然規律、祈求神靈庇佑、希望吉祥如意、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意志,這些尤其是在布堆畫的藝術手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延川的布堆畫在民間還有布貼花以及布貼畫的說法,由于這種文化藝術廣泛來源于民間,又大量流行于民間的撥花,后來經過許多民間藝術家發掘整理,并且對表現形態、裝飾色彩有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延川布堆畫大放異彩,如今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已經有了新的、國際的藝術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一、布堆畫的藝術表現形態
布堆畫的圖形語言表現形態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來源于民間剪紙,表現形態又基于民間剪紙有著特殊的表現特色,它的制作材料脫離了紙質藝術,隨著作者的崇尚和喜好會通過縫制、印染等工藝展現在各種粗布、織布上,主題表現也是與當地生活狀態及文化底蘊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過民間藝術家的手法演繹后布堆畫的形態造型相對于剪紙的造型要顯得更加簡練概括,對于農耕、信仰、生活狀態等主題的表現上它比剪紙的造型更加顯得夸張活躍。布堆畫的圖形語言色彩基礎可以說來源于民間刺繡,以青、赤、黃、白、黑諸色為主要表現色彩,但由于其形態的概括夸張以及彩布堆貼的特色比刺繡色彩會顯得更加強烈鮮明。布堆畫的造型基礎可以說是來源于漢畫石像的造型,通過層層堆疊呈現出浮雕式的厚重及美感。
布堆畫從藝術表現形態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勞動形態,研究其最早的形態就是男耕女織這種生活勞動的產物,布堆畫的制作工藝雛型從原理上又源于農村婆姨手中的針線活,在打補丁的時侯處于本能的審美意識,經常會有意剪成特別的圖形,針對家庭成員的不同會有不同性格、年齡、愛好的主題表現,一針一線進行層層縫衲,既有美觀性、藝術性,又結實、耐穿具有實用性。例如:小孩子頑皮、爬坡、上樹,穿著常常是縫補了這又縫補那,母親在縫補的時候都會有所設計,既實用又有一定的美感,特別是鞋子尖的縫補,一般都會特制一種圖形,虎頭形狀的縫補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虎頭鞋”;枕頭的縫補會采用一些帶有顏色的布頭拼剪成戲劇人物、花草、鳥獸等形狀,民間稱其“堆花枕頭”;鋪蓋的縫補會采用不同顏色的布塊做個有意思的團花或者喜字對稱圖案,民間稱其“堆花被褥”。農村婦女們在追求基本生活的同時,用自己善良的美和精巧的手藝再去點綴生活,讓單調的生活節奏產生了豐富的視覺體驗,樸素的生活中有著綺麗的視覺色彩,艱辛的農作中有著文化的智慧,這些都能折射出農村婦女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蒼茫的黃土大地上,農民文化與心靈的回聲在藝術形式上得到了傳遞。
由于視覺形態的可塑性以及材料的豐富性人們特意將布堆畫的圖形語言裝飾在產品和家居裝飾中,例如市面上常看到的裹肚、鞋頊、墊肩、錢包、煙袋、裝飾畫等等,民間藝術家會研究它的形態做一些飾物,無論顏色還是工藝可以稱得上是精美的藝術品和收藏品。
二、布堆畫的藝術文化語義
布堆畫受其文化底蘊的影響題材非常廣泛,民間傳說成了許多藝術家手下創作的靈魂,畫面的圖形形態大多大膽、夸張、變形,語言表達意象生動,題材的想象極其獨特。如民俗風情、戲劇人物、花鳥禽獸、民俗生活等等,大多運用純民間的復合造型的表現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等制作出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圖形語言。許多主題的刻畫體現了當地人們強烈的尋根意識,圖形語言及色彩的表達更是揭示了現實生活壓抑下人類精神層面的豐富和活力。
在民間,經常會有一種集體制作工藝的場景,老藝人圍坐在堆滿粗紋花布的桌案前,他們手中都會有一套自己專用的剪刀、針線、模具等,隨心所欲透過自己的審美剪裁自己喜歡的圖案。這類布堆畫畫作質樸且單純,由于來源于生活,許多題材都充盈著民間藝術的稚趣,比如以門神、武俠、吉祥娃娃、武士、村妞、明星、農耕場景和可愛小動物為圖案的布堆畫等等,會給人一種特殊質樸的藝術氣息和回憶。
布堆畫的主題創作及藝術文化語義不單單是一時一事的藝術生活認識,也是民間藝術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到的感悟,是一種生活的真諦。勞動創造了一種真實的藝術,要得到生活的真諦也需要藝術家們通過勞動使自己成為一個勞動者。藝術家馮山云的布堆畫作品《黃河》中,運用了現代夸張的表現手法,將藝術圖形元素抽象、變形處理,色彩表現絢麗、豐富,表現技法又非常質樸,語義內容完全圍繞黃河這個概念進行闡釋,采用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黃河這條生命之河橫穿畫面,氣勢磅礴。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經歷和感受往往可能只停留在生命的意識中,而這種生命意識在藝術家的生命里不僅僅是對現實生活中的體驗更多的是對艱難挫折、生死磨難潛移默化的一種藝術文化感悟。馮山云本身就是生活的勞動者,他借著自己親身的生活感受作為創作源泉,整幅畫既具有傳統的藝術觀念、創作工藝,又摻雜著現代的創作意識,表現手法新奇獨特。
三、布堆畫的發展前景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藝術審美不斷的提高,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布堆畫漸漸脫離了原來最初的純粹實用性,布堆畫傳統的工藝也面臨著淘汰的考驗。但近些年民間藝術的不斷崛起、藝術多元化的不斷碰撞,國家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追求和崇尚本土文化的藝術表現越來越受到藝術設計界各類人士的追捧,在許多藝術協會、教育機構及設計團體的大力支持下,當代藝術家不斷創作出了具有現代意識的布堆畫作品,通過當代藝術家的思想轉變,這些藝術設計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更上了一個臺階,使得大眾更容易接受布堆畫的藝術語言,例如布堆畫在產品設計、家居環境、服裝服飾、視覺表達中,運用概括簡練的圖形,提取鮮明強烈的色彩、本土化的藝術元素和設計理念,把布堆畫的藝術創作又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能夠為現代設計的發展提供新鮮的血液,通過布堆畫特色的藝術語言表達賦予現代設計以新的視覺形象和文化內涵。
四、布堆畫藝術文化產業信息的共享
布堆畫藝術文化信息的共享離不開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藝術文化通過視覺傳達的形式被大眾所認知,不同于一般文字及數據信息的傳播,也不簡簡單單是一些文字或數據信息就能夠解讀的語言。布堆畫藝術圖形語言的信息若需要通過信息平臺讓大眾普遍認知,也離不開圖形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整合等等。
藝術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實施,將在互聯網上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在新世紀的發展和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可以以此抵御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更重要的是,將通過高科技網絡手段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技術的手段提高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簡練的圖形語言感染人,以高尚的文化精神塑造人,以藝術的品德教化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進文化藝術教育和感染廣大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藝術科技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相信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滲透以及西部大開發的不斷重視發展,布堆畫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仍會在藝術設計家的不斷探索中發展下去,在其應用領域的廣泛傳播中,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歡。藝術文化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與信息共享可以弘揚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化,而且必將極大地促進其發展和創新。藝術文化信息共享平臺將廣泛應用計算機、辦公系統、網絡、通訊和多媒體等高新科技成果,用這些先進技術來傳播新的布堆畫圖形語言的傳統文化,從而達到高效傳播。
參考文獻:
[1]馮山云,蘭佩瑾 編.西部布堆畫藝術[M].外文出版社,2002.
[2]辛藝華.圖形語言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麻清源.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臺[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8Z44;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