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千百年來,三國始終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兒時聽三國故事,往往好奇魏蜀吳最終誰贏了?長輩們總會告知,誰也沒贏,司馬懿贏了,讓人一頭霧水。長大一些讀懂了《三國演義》,讀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只是大概知道一個三分歸晉,不知其所以然。再后來逐漸了解了這段歷史,才發現原來在真實的歷史中,三國的后半段歷史同樣精彩。前人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業能在這時大功告成,就注定了這里不缺乏匹敵曹、劉、諸葛的英雄豪杰,充滿了同樣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晉滅東吳是三國時代的落幕之戰,這場戰爭與一個名叫杜預的人密切相關。他是此戰的主要謀劃者和主要統帥,更是一位在中國法制史上貢獻巨大的律學家。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畿曾擔任曹魏的尚書仆射,父親杜恕曾擔任幽州刺史。盡管出身官宦世家,但杜預絕非紈绔子弟。他博學多才,深諳治亂興衰之道。杜預是杰出的軍事家,早在魏滅蜀之戰中,杜預就有著非常突出的表現。當時,鎮西將軍鐘會率領魏軍主力伐蜀,杜預擔任鎮西長史的職務一路為之出謀劃策,是滅蜀之戰中魏軍的重要將領。滅蜀之后,鐘會謀反失敗被殺,其部下大多在這次動亂中遇害,唯獨杜預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幸免于難,事后還受到了增加封邑的嘉獎。
滅蜀之后不久,北方政權由曹魏過渡到司馬氏的晉朝。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滅蜀漢與晉滅東吳在行文上密切銜接,給人一種時間上的連續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直到蜀漢滅亡十七年后,西晉才吞并了孫吳統一天下。在這十七年里,司馬氏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晉朝,晉武帝司馬炎將主要精力放在鞏固內政上。杜預則先是長期主政邊疆,后又擔任度支尚書,表現均十分突出。這一時期,西晉方面負責對抗東吳的統帥是大將羊祜。
羊祜是魏晉之際的名將,他長期駐扎在晉吳邊界,對吳國了如指掌。當時,吳主孫皓荒淫殘暴,吳國文治腐敗,武備不修。而晉軍在羊祜的長期統帥下兵精糧足。羊祜在晉吳前線苦心經營多年,為滅吳戰爭制定了周密計劃。他多次上疏晉武帝司馬炎,請求率兵伐吳以完成統一大業。可惜的是,這些請戰書遭到了朝野權臣賈充等人的強烈反對,無一次成功,而杜預是朝中為數不多的伐吳堅定支持者。不久,羊祜病重。臨終之前,他向晉武帝司馬炎舉薦杜預,讓他代替自己的職務完成伐吳統一大業。
晉武帝司馬炎接受了羊祜的舉薦,他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負責滅吳事宜。杜預到任之后,便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他在羊祜多年準備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整軍備戰,挑選了精銳之兵,在西陵大敗東吳大將張政。張政對這次敗仗又羞又怕,沒有把實情告知吳主孫皓。杜預得知這個消息后,采用反間計將此事告知吳主孫皓。孫皓果然不再信任張政,撤換了張政的職務。
大戰將至,東吳臨陣換帥,形勢對于晉朝十分有利。杜預遂上表晉武帝司馬炎,奏請伐吳。他在奏章中詳細分析了此時出兵伐吳的利弊得失,懇切地說:“若或有成,則開太平之基;不成,不過費損日月之間,何惜而不一試之!”杜預此舉引起當朝權貴的不滿,他們效仿當年阻止羊祜的辦法來阻止杜預。杜預不畏權貴,再次上表,晉武帝終于被杜預的誠意打動,最終下達了進攻孫吳的命令。
西晉方面根據羊祜、杜預早已擬定好的作戰方案,集合了二十余萬水路大軍,兵分六路,在東起江淮西至巴蜀的數千公里戰線上,同時向東吳發起進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橫渡長江并取勝的戰役,為后世多次渡江統一戰爭提供了重要范式。杜預在這次戰役中,擔任中路軍統帥。在進軍過程中,有人以暑期將至容易引發疾病為由,建議暫時撤兵,待冬季再進軍。杜預說:“現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這便是成語“勢如破竹”的來歷。最終,杜預率兵出襄陽、江陵,直取湖廣、嶺南地區,吳軍大多望風而降。此時,其他各路軍隊也進展順利,不出數月便攻克吳都建業,吳主孫皓投降。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去世后的五十年歷史作者只用了十六回的篇幅便匆忙結束,晉滅東吳之戰也只用了最后一回來描寫。杜預的大名在這一回的回目上便赫然在列: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足見杜預的重要作用。在三分歸晉的進程中,杜預是少有的同時參與了滅蜀、滅吳兩場戰爭且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將領,說他是三國時代的終結者毫不為過。更為巧合的是,當時有一位蜀漢降臣極有才華卻受到權貴排擠無法出仕。正是杜預慧眼識才親自上書向皇帝舉薦此人,使他留在了朝廷。此人便是陳壽,后來他寫出了不朽巨著《三國志》,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巨大財富。
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杜預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還是杰出的律學家。杜預生活在魏晉之際,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亂世,法律制度也異常混亂。曹魏法制承接東漢,漢律在開國時還頗為簡明,但是經過兩漢四百余年的演變,到此時早已非常混亂,律令條目冗雜,自相矛盾之處比比皆是。史載“事類雖同,輕重乖異。而通條連句,上下相蒙”。當時的著名學者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等人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開始對法律作注解。沒想到這些注解越來越多,有數百萬字之巨,反而使法律更加混亂,皇帝只好下詔以鄭氏注解為準。
曹魏建立后,曾對法律做過大規模修訂,制定頒布了《新律》,但是仍不理想。到了司馬昭執政之時,命令權臣賈充領銜制定新的法律。賈充手下有一支十四人的立法團隊,杜預當時擔任河南尹,是這一立法團隊的重要成員。這次立法耗時很長,直到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四年(268)才頒布,即《晉律》,又稱《泰始律》。
《晉律》的立法水平很高,杜預為之貢獻良多。《晉律》篇幅十分精簡,對漢魏以來混亂繁雜的法典進行了一次徹底清理,刑罰也大大降低。“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于益時”是這次立法的重要原則。盡管這次立法力求精簡,有些規定如軍事、田農、酤酒等領域的立法雖已不適合出現在“律”中,但是也不能輕易廢除,否則容易動搖國本。于是立法者將這些規定暫時放到了“令”當中,待天下太平之時再行廢除。
“律”和“令”作為法律名詞在中國法制史上存在已久,中國古代法制也有著“律令時代”的美譽。然而何為“律”,何為“令”,此前的秦、漢、魏朝對此也沒有明確解釋,這也是導致法律制度混亂的重要原因。杜預在《晉律序》中只用了“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十個字便解決了千百年來的法律難題。根據杜預的定義,“律”類似于今天的刑法,主要用于打擊犯罪;“令”類似于今天的各類規章制度,主要是用來規范行為。換句話講,“令”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而“律”告訴人們如果怎樣做會受到何種懲罰。這是中國法律史上第一次對“律”和“令”進行準確定義,言簡意賅又意蘊深遠,充分體現了杜預的法律智慧。
《晉律》頒行后,由于法律文本十分簡略,不便使用和理解,杜預遂為《晉律》作注解。杜預在《進律注表》中說:“法律是用于斷案的準繩,并不是窮盡事理之書。因此法律要條例直觀,禁令簡明。這樣法律容易理解,百姓不易犯法,刑罰也幾乎可以擱置不用了。法律的根本在于簡明直接,因此一定要審定名分,不能拘泥于細微的是非。古代的刑法都是鑄在鼎上,刻在金石上,就是為了堵住異端邪說。現在我對《晉律》的注解都是遵循法理,區分名分。這樣便于執法者公正執法,避免徇私舞弊。”
皇帝對這部《晉律注》十分重視,將其頒行天下,使之與《晉律》具有同樣法律效力。后世著名的《唐律疏議》,所謂的“疏議”即是對唐律的注解,與唐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也是唐律的精華所在。這種立法很大程度上即是參考了晉朝杜預《晉律注》的模式。
杜預在精研法律的同時,也在儒學方面造詣極深。功成名就之后,他不留戀政壇權勢,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儒學研究上。在眾多經典中,杜預酷愛《左傳》,自稱有“《左傳》癖”。在這一時期,他撰就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一書,也就是對《左傳》進行了詳細注釋。《左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杜預的注本則是中國歷史上對《春秋左傳》最權威的注本之一,至今仍是治經、治史者案頭必不可少之書,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此外,他還在歷法、農業、救災、建筑工程等方面有著卓越貢獻,可謂集大成者,時人贈之以“杜武庫”的美稱,即稱贊他的學識像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
杜預曾這樣評價自己:“立德恐怕遙不可及,但是立功、立言應該是可以的。”作為三分歸晉的第一功臣,又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杜預的文治武功足以配得上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美譽。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風云變幻和英雄輩出的年代,今天的人們回味這段歷史時,不應忘記是一位杰出的律學家結束了這一百年的亂世局面。在三國群英中,杜預絕對是英雄中的英雄。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