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劉雅麗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提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雖然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這五個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如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生態環境改善任重道遠以及人的文明素養急需提升等。本文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相應的實踐途徑,以期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關鍵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挑戰 實踐路徑
在黨的十八次人民代表大會中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繼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小康社會”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后被提出來的。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的總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歷程及內涵
(一)發展歷程
小康社會的發展是從古代到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隨著我國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小康這個詞語主要是源于《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種小康代表古代人民對安康穩定生活的期望。 而“小康社會”這一概念則是來源于《禮記》,表現了古代中國人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基礎上,延續了傳統思想中對“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小康社會的內涵則在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斷實踐和探索中得以豐富。首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雖然沒有提出小康社會,但是卻在實踐活動中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內涵。在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對“小康社會”這一概念做出了闡述,同時并將其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自此,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之此基礎上,在中共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以此為理論指導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之后,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針對我國現今的發展前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發展歷程,準確的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對于實現這一奮斗目標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人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全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它是涵蓋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并以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以及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得到改善為總目標和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的小康社會。
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
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1]目前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以及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根據我國現在的發展現狀,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前我國的脫貧攻堅任務難度大、時間緊迫。農村偏遠貧困地區和老年人、病人、殘疾人等特殊貧困群體脫貧難度大。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在實行扶貧任務中存在形式主義、數字脫貧以及扶貧不到位不精準的問題,導致國家資源浪費。我國將在剩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農村偏遠貧困地區以及特殊貧困群體同全國在二〇二〇年一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二)生態環境改善任重道遠
隨著我國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這五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伴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前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生態環境作為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急需改善,以滿足人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過去我國經濟的發展一直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缺失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致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雖然我國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成效并不大,存在形式主義,生態環境改善任重而道遠。
(三)人的文明素養急需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體是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新時代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在社會上仍然存在許多不文明的現象,阻礙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文明素養之間存在兩級分化即當前人的文明素養與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不協調以及當前人的文明素養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人的文明素養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路徑
當前我國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日期越來越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也越發突出。在有限的時間里,針對性的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應對這些突出問題尤為關鍵。
(一)堅持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關政府部門立足于我國的扶貧現狀,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針對性的采取了許多扶貧措施,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指示,這些都推進了我國扶貧工作的進程。但是隨著我國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民的脫貧工作成為了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要求我國的貧困地區和人口實現全面脫貧,黨和政府要堅持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精準定位,目前我國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分布,加大對這些地區和人口的資金投入,立足于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其次明確劃分那些人口屬于貧困人口,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幫助他們脫貧,并定期進行訪問,確保脫貧真正落到實處。最后要正確理解扶貧的含義,將扶貧和扶志結合起來,切實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提升和發展的能力,防止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返貧,真正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
(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改善生態環境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顯著,黨和政府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著眼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環境改善做出了全面的戰略布局,加強污染防治以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進而建設美麗中國。由此可知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體制還不夠完善,生態環境改善任重而道遠,還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力度改善生態環境。首先,各行各業都要提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能被動的接受綠色發展理念。其次要完善生態文明體制建設,改善生態監督機制,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制,用制度來保障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最后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環境,不能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顧此失彼帶來的后果是經濟的短期發展與環境的破壞。因此國家應該在全社會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讓人民真正從思想上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升人的文明素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人的文明素養要與社會發展的程度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同時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切實增強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立足于當前社會人的文明素養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從而不斷提升人的文明素養,實現人與社會的同步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面提升人的文明素養的價值導向,首先應在各個領域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比如在學校可以通過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對學生的培育中,進而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在社會上,可以通過宣傳類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在實踐活動中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其為行動準則。其次相關部門應制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獎懲和監督機制,促使人民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轉化為行為習慣。
只有積極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決勝期的挑戰,才能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面”,使得成果惠及我國全體人民,實現經濟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會文明以及生態文明。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B/OL].先鋒隊,2017.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