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謊言導致并發癥
去年6月11日,美國戲劇最高獎項托尼獎頒獎典禮在紐約舉行,百老匯音樂劇《致埃文·漢森》(Dear Evan Hansen)一鳴驚人,獲得最佳音樂劇和最佳音樂劇劇本等6個獎項。劇中講述了一個患有嚴重社交恐懼癥高中生少年的故事,他名叫埃文·漢森,沒有朋友。母親當護士,離了婚后總是為了收入而忙于工作,兒子無法從她那里得到更多的關愛。當同學康納爾·墨菲自殺后,漢森因為一個誤會而被死者的家人和同學相信他背地里就是墨菲“最好的朋友”。漢森從此成為善良旳化身,在網絡上收獲了超高人氣,終于獲得了自己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友誼和浪漫,但他的謊言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并發癥。
這部音樂劇是根據作家史蒂文·列文森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展示了身處社交時代的青少年的生活狀況。“這是一個存在于每個人身邊的真實群體,這些年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列文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都是社交青年的一代,總是不停地關注著別人在做什么,而感覺自己不合群,進而懷疑別人是不是都比自己過得好。”
《致埃文·漢森》的詞曲創作人班奇·帕賽克和賈斯汀·保羅享有盛名,曾因電影《愛樂之城》摘得奧斯卡獎。他們在讀高中時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同校學生自殺后態度都產生了變化。如同劇中《通過窗戶揮手》(Waving Through a Window)那首歌曲所表達的,社交時代仿佛使每個人緊密相連卻又深感孤獨,拿不定主意是該做一回自己,還是變成“合群”的別人。漢森的扮演者本·普拉特在頒獎典禮上誠懇地對青少年說:“不要花費時間變成別人,而要做你自己。”
盡管現實生活中像漢森這種患有社交恐懼又恰巧遇到同學自殺的情況并不常見,然而癡迷于社交媒體的青少年卻不在少數,他們飽受社交網絡的煎熬,最終患上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甚至產生自殺的傾向。音樂劇《致埃文·漢森》之所以引發強烈反響,并且獲得美國戲劇界的最高榮譽,在于它將青少年的“病態”生活搬到了聚光燈之下。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協會進行了一項關于該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情況和其心理健康的調查。在對其中1500名14-24歲青年分析之后發現,英國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超過90%,遭遇網絡暴力的少年有7成,患焦慮癥或抑郁癥的比例比25年前上升了約25%。研究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體2小時以上與其糟糕的自我評定和精神狀態有很強的關聯性,這種現象也被稱作“Facebook憂郁癥”。
在社交媒體上,炫富、秀恩愛的帖子比比皆是,多數青少年過度曝光私生活會引發攀比心理。他們在發現同齡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好時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不滿足、羨慕、嫉妒、傷心的情緒便隨之而來,長此以往負面情緒累積得越來越多。不堪重負的青少年極易患上抑郁癥,甚至會有自殺傾向。
過度沉迷社交網絡導致睡眠時間的減少以及睡眠質量的降低。青少年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9.5小時,而使用社交媒體會讓他們延遲入眠2小時。睡眠不足使人疲倦,易患感冒,變得抑郁。由于過于投入社交網絡,總想在第一時間回復評論及“點贊”,或者追蹤朋友的動態,因此睡眠質量也大打折扣。
不堪重負危害大
正處在最好年華里的青少年為什么會沉迷于虛擬的世界呢?來自加州洛杉磯大學的科學家們掃描了正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大腦,發現發帖的“點贊”會令成長中的大腦特別陶醉,極易引發焦慮。蘇格蘭心理衛生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點贊”功能只是讓青少年對社交媒體“上癮”的誘因,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危害不僅于此。還包括網絡暴力肆虐。
人們習慣將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稱之為“網絡暴力”。這種暴力形式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在美國,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絡社交賬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遭受過類似的網絡暴力。由于在網絡上發言的時候面對的不是真實的人,甚至很多時候發言者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讓一些人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隨意。然而,就是這種隨意的語言,可能已經構成了對他人的騷擾,觸犯了法律。
麗貝卡·塞德威克是美國佛羅里達州萊克蘭市12歲的初中女孩,看起來和同齡人沒有什么兩樣。但她的某社交網站個人頁面上,類似“你應該喝漂白劑去死”“沒人喜歡你”“你應該自殺”的留言層出不窮,“施暴者”正是她的兩名12歲和14歲的女同學。
塞德威克在網絡世界飽受折磨,她不堪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爬到學校附近的一座廢棄水泥廠的頂層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案發之后,兩名在網絡上欺凌麗貝卡的女孩被拘留。但由于均未成年,在法律規定的21天拘留期滿后都被釋放了。當地警方表示,佛羅里達州沒有關于網絡暴力的具體處罰規定。面對女兒的不幸,麗貝卡的母親諾曼痛不欲生。然而曾用言語欺凌麗貝卡的那名14歲女生仍然沒有表示出一絲愧疚,而是發出“是的,我欺負了麗貝卡”和“她自殺了,但我根本不在乎”這樣冷酷的留言。悲劇在社會上引發巨大震動。不少美國人無不為之痛心和反思:是什么奪走了少女的生命?又是什么讓一些青少年變得如此冷酷?
負面體驗增多
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在一項研究中調查了165位Facebook用戶,讓他們描述最近一次在Facebook上的糟糕經歷并評價嚴重性,結果發現在過去六個月里由于違反社會規范而引起不適體驗的用戶達150人。第二種不適體驗是由于發布的內容與他們想要呈現給朋友們的個人形象不一致。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社交網絡上呈現給朋友們的形象是自己所想要呈現的,當自我形象遭到破壞時,就會對我們產生影響。第三種不適體驗是他人呈現的內容與我們希望的內容不一致,這也和自我呈現有關。第四種不適體驗是指個體發布的內容意想不到的得到了過多的關注,并由此引發了一些煩惱。
英國和美國的心理學家調查了881位女大學生的Facebook使用情況、飲食與運動習慣以及身體形象,發現使用Facebook時間越長的女大學生,就會越頻繁地感到自卑,并且更經常將自己的相貌與朋友的相比。除了外貌上,社交網絡還有很多方面也會讓人們感到自卑。比如,你在一場重要的考試里失手了,而你考得不錯的同學卻可能會更新一些和這場考試有關的狀態,這也會讓你感到自卑。
柏林洪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57名社交網絡用戶進行調查,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嫉妒心是社交網絡帶給他們的最主要的負面情感。其中女性傾向于嫉妒長相,中年用戶則偏向于嫉妒家庭幸福。另一項由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使用Facebook的時間越長,正在談戀愛的個體就會因為伴侶而產生更多的嫉妒心理,反過來個體又會花更多的時間用于監督伴侶的Facebook主頁上,這樣便導致了一個循環的過程。旅游休閑、人際交往以及自我推銷的內容頻繁地出現在社交網絡之中,這些內容非常容易激起嫉妒心,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迷途知返獲新生
可喜的是,根據波士頓希爾·霍利迪廣告公司旗下內部機構Origin的一項研究數據,34%的年輕人正在退出社交網絡,有64%的年輕人正在考慮休息一段時間。這項研究覆蓋了1000名18-24歲的美國年輕人,其中41%的人對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等社交平臺感受到了焦慮、傷感與失望。盡管如此,77%的年輕用戶也表示這些平臺給自己帶來的益處多于缺陷。
24歲的英國女子妮基·佩德因在社交網站上目睹一些女性炫耀自己光鮮亮麗的照片而產生自卑心理,患上了焦慮癥。她每天花10個小時沉迷于社交網站,并將自己與網站上的女性照片做比較,結果逐漸產生自卑等心理問題,自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癥之后,佩德就開始接受認知心理治療。如今,她不再沉迷于社交網絡,并且擁有積極愉悅的心態。
美國女生埃西娜·奧尼爾是一位19歲的模特,12歲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一個身體龐大、個子太高、笨拙不受歡迎的書呆子。她以為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粉絲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工作,為了可以有更多的“點贊”和關注,她每天用8個小時做造型、拍攝和編輯。15歲的時候,奧尼爾在Facebook上成為一個身材苗條、金發碧眼、面帶微笑的優秀學生。然后她開通了Instagram和Tumblr,不久根據別人的要求開始轉戰YouTube,在Instagram上的粉絲超過57萬,在YouTube上大概有將近25萬的關注,成為“社交媒體名人”。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奧尼爾擁有越來越多粉絲,身材變得越來越好,網上的照片越來越有吸引力,看起來擁有最完美的生活,然而內心深處卻感到非常孤獨和悲慘。“每當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其他人,我都會情不自禁地第一時間思考:‘他們是不是討厭我?‘他們會不會在取笑我? ‘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很蠢?”她坦承道,“我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藏起來不讓大家看到,沒有人知道我的內心經歷了什么。我十分辛苦地維持我完美的外在形象,結果患上社交焦慮癥和抑郁癥。我最終幡然醒悟,選擇放棄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名人的事業。”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