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教委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領域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在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代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只有在他們樂于參與活動中,才自始自終是自覺主動的語言實踐者,而不是被動的追隨教師。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課堂;活動
【作者簡介】代黎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許堂鄉中心學校。
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中明確闡述了教法與教材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組實驗,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得到發展。以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教學,在愉快、輕松的活動中展開課程,完成教學。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繼交際教學思想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途徑,近幾年來逐漸成為國際上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任務為中心,在運用語言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來學習、體會、掌握語言。而課堂活動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中任務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
二、課堂活動設計的原則和實例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在充分參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以主題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通過做事、通過思考、通過合作來體驗語言,體驗生活,體驗學習的過程與快樂,在“用”中發展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各種語言應用能力。在遵循上述基礎上,還需要教師的別出心裁和匠心獨具,才能做到形式豐富、精彩紛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動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列舉部分筆者結合新版教材進行的課堂活動。
三、趣味性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說:學習最好的激勵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
情,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主動求知。例如八上Unit4主要知識點是形容詞最高級,里面選取的素材是“中國達人秀”,老師可以搜集近幾年非常流行的學生喜歡的各類選秀節目。
四、生活化的活動
“教育即生活”,意味著教育應保持生活的素材、樣態,彌漫著生活的氣息,彰顯著生活的色彩,讓學生在一個簡約的、生活化的課堂中學到直觀的、有真實感的知識。使他們有更多的對生活的實際感受和與現實、大自然的直接接觸,讓他們從現實和生活經驗中發現課題,在多樣的、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培養“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上述貼近生活的素材,整個過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看得興致勃勃,無形中還拉近了師生距離,有效的互動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啟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
五、自主學習型活動
使全體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體,這是衡量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要求教師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尊重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尊重和保證活動的獨立性與差異性,讓學生積極地、自主地,創造性地活動和發展,真正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和活動的主人。例如九年級Unit9以 music and movies 為話題。這些本身就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而且九年級的學生對電腦操作已非常熟練。所以,在上新課之前,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PT,介紹他們自己喜愛的音樂,電影,明星等,課堂展示的時候,也是學生自己上臺演示,臺上臺下互動連連。
六、合作性活動
通過合作,學生能夠相互學習,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溝通能力、學習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合作還應包括師生共同優化教學的過程。教師要關愛每個學生,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以情促知。在活動過程中及時給與學生指導和幫助,對他們的成績給與積極地評價,盡量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和諧交往可以激發學生對認知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意境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七、利用現成多媒體資源的活動
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要求新科技的輔助。英語課堂往往有許多異域的生活場景是學生沒有生活體驗的,教師用語言來描繪有時也缺乏形象性。這時電腦多媒體技術就能大展身手了。例如:八下Unit6《糖果屋》這篇素材,部分學生并不知道背景和故事情節,老師直接在網上找到完整視頻,利用活動課放給學生看。這類素材可以將學生帶進所要涉及的語言氛圍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知識,運用語言,引起學生對研究對象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也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表象。縱觀上述活動,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師生之生生之間基于新版教材的良好互動。這重巧妙的課堂活動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及動手能力,教會了學生怎樣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實現了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更驗證了教師設計活動的成功。也體現了新課改倡導的“學生發展,教師提高、教學相長,相互成才”的科學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高小平.新人教版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J].考試周刊, 2009(2):15.
[2]淑華.談英語課堂中師生的有效互動[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6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