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昕
摘要:“基礎”課中融入法治教育,對學生進行法治觀念的培育,是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渠道。本文簡述了法治教育,并且對法治教育與“基礎”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釋,最后全面論述了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深度融合的路徑。實現法治教育與“基礎”課之間的深度融合,對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法治教育 “基礎”課 深度融合 路徑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依法治國思想也為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賦予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法治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之間的深度融合,對培養我國大學生的法治素養與綜合素養的有著重要的影響。加強法治教育和“基礎”課之間的深度融合,能極大的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的法治進程。
一、法治教育簡述
通常情況下,法治教育主要指的是經過對公民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依法治國的教育和宣傳,培養我國公民的法治認知,并且使法治認知對公民自身行為進行指導的一種活動。法治教育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會的穩定之間息息相關。
二、法治教育與“基礎”課之間的關系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法治教育和“基礎”課教學之間存在著很高程度上的關聯性,將法治教育和“基礎”課深入的融合意義重大。兩者之間主要關系如下:
(一)“基礎”課是法治教育的先導
“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大學以來第一門的思政科,主要包含政治、道德以及法治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基礎”課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提升內心的信仰。“基礎”課中,法治教育部分通過講授法律規章制度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信仰。“基礎”課為法治教育奠定相應的理論基礎,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以及理性的形成法治思維以及法治觀念。增強法治建設最為重要的便是對人們的內心信仰進行引導。加強法治教育,應該在人們的思想道德方面著手,讓人們能夠在心理上接受法律,對法律尊重以及認同。尤其是在社會矛盾不斷明顯的今天,社會現象越來越復雜,社會問題并且層出不窮,而現階段的法律規章制度可能會出現一些的“漏洞”。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對學生的思想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引,使他們自覺遵守法律。“基礎”課,就是通過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因此,“基礎”課是法治教育的先導。
(二)法治教育和“基礎”課的有效統一
“基礎”課的規則教育,主要包括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兩個方面。就一個國家的治理而言,德治和法治之間一直是相輔相成的,并且兩者之間相互促進,不可缺少其中一個。法治存在于政治文明中,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建設,而德治存在于精神文明中,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建設。兩者的范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其功能是統一的。法治與德治之間的關系,深入地展現出法治教育和“基礎”課各部分之間的內在統一關聯性。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教育都是把育人作為根本,不斷的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作為教育觀念;其次,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教育都是把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與綜合素養當做是目標,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氛圍,再次,法律主要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對法律進行遵守便是有效保障道德的最低限度;最后,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教育都包含了教育活動,都涵蓋了教育活動的宗旨以及全部過程,其是把教育當做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其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大學生的法治素養與綜合素養。因此,法治教育和“基礎”課之間應該進行有機統一。
(三)法治教育是“基礎”課的保障
“基礎”課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使得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律性。“基礎”課中的法律法規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要求,具備他律性。但對學生進行自律方面的教育并不充分,健全的法律規章制度能夠為“基礎”課提供保障。如若學生沒有形成法治觀念方面的約束,便會出現道德滑坡等不良的情況。而法治教育是對學生內心法律信仰的教育,法治教育能夠推動“基礎”課效果的內化,凸顯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法治教育是“基礎”課的保障。
三、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深度融合的路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要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安全,就必須加強全面依法治國,增強法治教育和“基礎”課程之間更加深入的融合。法治教育與“基礎”課之間深度融合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教育與“基礎”課融合的氛圍
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教育與“基礎”課融合的氛圍,是有效推動法治教育和“基礎”課程深度融合的前提條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觀念認知越來越成熟的大學生不會自主的接受法治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課程需求和學生個性化利益或者是價值觀出現沖突的時候,而根據中等教育形成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常常無法經住現實所帶來的沖擊以及考驗,不斷的向著現實或者是傳統的觀念進行妥協。要想有效處理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從問題出現的源頭著手,通過良好的法治教育與“基礎”課進行深度的融合,讓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自主將法治教育觀念轉變成行為習慣,進而實現法治教育與“基礎”課深度融合的有效性。因此,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教育與“基礎”課融合的氛圍。
(二)建設“基礎”課的法治化思維
法治教育與“基礎”課程的深度融合主要是將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以及法治觀念在“基礎”課程的每個要素與環節中進行全面貫穿,有效地培養學生規范性法治思維,讓學生的實踐活動處在法治環境中,在“基礎”課程教育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使用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處理其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建設“基礎”課的法治思維,其主體與客體都應該嚴格的遵循相應的法定程序,在法律法規所允許的范圍中開展“基礎”課程的教育活動,行使法定相關權利且履行法定相關義務,在“基礎”課程中貫穿法治教育,為違法亂紀的情況進行有效地處理,自覺地使用法律規章制度對個體的行為習慣進行約束,對其外在進行約束。因此,應該建設“基礎”課的法治化思維。
(三)法律實踐和道德引領之間的有機結合
將法治教育和“基礎”課程之間進行深度融合,應該堅持法律實踐以及道德引導之間的有效結合,應該對其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例如,校園媒體以及校園網等,突破了生活和學習、實踐和理論之間的芥蒂,在大學生平時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融入法治觀念,實現知與行的有效統一。首先,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應該堅持其主流觀念,經過鼓勵表揚的形式對大學生的道德方向進行引領,讓大學生形成準確的價值導向。其次,使用具備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溝通以及討論,對其管理的相應規章制度進行確定,保障其執行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做到以理服人。將法律實踐活動和道德引領之間進行有效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法治教育和“基礎”課程之間進行更加深度的融合,有效增強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應該把法律實踐和道德引領之間進行有機結合。
四、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有效增強法治教育與“基礎”課之間的深度融合,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加強法治思維的建設,推進道德和法律實踐活動之間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的推動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雙群,余仰濤.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內涵及意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7):184-186.
[2]劉博文.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研究[J].北方工業大學,2017,(05):05-06.
[3]王文英,梁國樂,岳明,等.學科背景下法治教育融合課程的開發及探索[J].《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2017,(10):01-02.
[4]徐曉婧,鮑計國.試論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15-16.
(本文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法治教育與“思政課”深度融合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017SZY150);2017年度廣東省委宣傳部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研究》(課題編號:MYZX201756);作者單位: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