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琦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社會文化事業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與完善,促進了社會的文明、和諧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逐漸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事業向前發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思想政治 文化 建設 教育
一、引言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后,在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和下屬加強了反腐力度和思想文化建設,我國的公共文化事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黨和中央的大力號召和政策推動下,全國各地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投入明顯加大,群眾基礎擴大,群眾活動設施明顯加強,為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供的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各地文化活動如雨后春筍,蓬勃壯大起來。
黨的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提供健康的、雅俗共賞的、多樣化的文化產品。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在這樣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主席講話,做好文化定位和服務定位,抓好文化事業的建設,推動全民化的藝術普及,重新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不斷提升國家的綜合文化實力,在維護國家的社會文化安全前提下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讓老百姓們真正感覺到開心和幸福。
二、具體來講,各級文化部門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們要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人民群眾團結起來,通過深入民間,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人民群眾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這樣的作品因為有群眾基礎,有鮮活的生命力,老百姓聽得懂,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才會喜聞樂見。只有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藝術來源于群眾,更要反映群眾生活。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改善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
第二,我們要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扎根鄉間,深入挖掘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原創作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古老文明歷史的疆域遼闊的傳統國家,各地文化習俗豐富多彩,地方風格多種多樣。地方文化館要抓住這一優勢,組織專門力量,明確選題,深入田間和基層,走訪并挖掘具有明確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作品,適當加以改編,提升作品的規格和文化內涵,使得作品既通俗易懂又看起來高大上。
第三,抓住網絡信息時代的特點,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確的引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廣泛征集優秀的群眾藝術作品。依托數字化文化館建設工作,線上與線下互動,充分開展體驗活動與心得交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收集群眾的作品和反饋意見,提升創作水平,改進服務質量,讓文化館成為群眾的,文藝作品成為百姓的。
第四,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和重大喜慶日,通過思想動員和開展主題性群眾文藝創作和展示比賽,集中收集群眾自己的文藝作品并進行評選和頒獎活動,旨在推動群眾文藝創作的熱情,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文藝創作,擴大文藝活動的群眾基礎,使得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成為大眾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中心,而不是門可羅雀的政府衙門。
第五,通過思想教育和文化宣傳,進一步推動全民藝術普及,讓藝術活動走近老百姓身邊,讓藝術進入鄉村,進入田間地頭,進入大學校園,進入企業廠房,進駐施工工地,進入部隊軍營,讓每個領域、每個行業、每個角落都充滿歡聲笑語,把藝術之花灑遍人間,讓藝術之根扎入大地,每個人心中都結出藝術之果。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要把群眾藝術普及納入日常工作計劃和服務項目,定期舉辦公益性的藝術講座和文化交流,文藝創作培訓和文藝作品匯演,通過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擴大影響,讓百姓們覺得文藝是自己的事,自覺地參與其中。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針對未來文藝的發展趨勢,可以建立少年兒童文藝體驗館和少年兒童美術館,從小培養兒童對文藝的愛好和藝術特長,大力推動青少年和兒童在書法、美術、攝影、播音主持和文藝創作等方面的工程建設,提升青少年及兒童的藝術審美和創作意識,增加文藝方面的儲備人才,以備不時之需。開展區域性群眾文化交流展示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優秀的藝術人才可以到國外學習深造,獲得更大的提升空間。
第七,通過思想教育和志向引導,在基層建設文化志愿者服務平臺,為文化志愿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由于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文化志愿者是推動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作為文化職能部門,各地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應結合網絡信息平臺,搭建文化志愿服務網站,開通志愿者服務微信服務號、微博公眾號,精準對接并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到文化服務全網到位,沒有遺漏沒有盲區。
第八,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并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最主要戰略資源。文化事業的創新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科技尖端型精英,而這些精英只能從人民群眾中來。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群眾文藝骨干力量建設,通過舉辦文化藝術輔導講座和創作培訓班培養自己的創作隊伍,提升全省基層文化館藝術骨干的業務工作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基層群眾文藝團隊建設,通過音樂、舞蹈、曲藝等人才培養培訓班吸引更多有志向的有能力的群眾加入到文化館建設工作中來,充分調動基層群眾文藝團隊的積極性和熱情,根據地方特色和地區需求,結合群眾特長,挖掘基層群眾文藝人才,擴大基層群眾文藝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光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文化館改革[J];青年文學家;2005年01期
[3] 馬克思需要理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 蘇銳濤.四川師范大學 2010
[4]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究[J]. 曾長秋,銀紅玉. 思想教育研究.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