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群眾通過網絡平臺即可看到各式各樣的表演藝術,這就導致傳統的舞臺表演藝術的逐漸沒落。與此同時,由于傳統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以及表現手法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腳步,讓我國傳統舞臺藝術,比如戲劇、雜技、魔術以及武術等,將面臨無人欣賞的窘境。因此,為了有效避免這一現象,就必須對舞臺藝術進行創新,從而在保留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促進舞臺藝術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舞臺藝術 創新 新媒體技術
一、舞臺藝術的內涵
1、什么是舞臺藝術
舞臺藝術具有兩層含義:第一,舞臺藝術指的就是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戲劇、曲藝、舞蹈、雜技以及武術等;第二,舞臺藝術說得全面一些就是指由舞臺、布景、道具以及燈光等,和由空間、形狀、光色、質感以及活動等因素,共同構成的時間與空間的綜合體。簡單來說就是為演員表演服務的各種媒介。
2、舞臺藝術的發展現狀
舞臺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早期的舞臺藝術只是單純的為演員表演服務,包括化妝、服裝表現以及服裝借用等,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用舞臺布景來烘托表演氣氛的模式。室外舞臺轉向室內舞臺后,舞臺藝術又衍生出了舞臺燈光、音響設備以及舞臺機械等塑造的立體舞臺空間,使演員的表演更加為人們所接受。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舞臺藝術相關的技術以及設備也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舞臺藝術的設計手法也層出不窮,一方面為演員提供了一個各項條件都比較完備的表演空間,另一方面還讓觀眾獲得了更完美的視覺感受。比如最近幾年的央視春晚,它就借助了許多先進技術,如數字投影、LED顯示屏等,使晚會的舞臺效果震撼了億萬觀眾的心。
二、舞臺藝術的創新途徑
1、舞臺藝術的融合
將兩種或以上的舞臺藝術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已成為舞臺藝術創新的重要手段。我國已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十年前在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上演的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它巧妙地將中國的傳統雜技與西方經典的芭蕾舞相結合,創造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天鵝湖》,讓這一經典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不僅是舞臺藝術的一次創新,同時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舞臺藝術都可以通過融合而形成新的藝術,關鍵在于藝術家能否發現這兩種或以上的舞臺藝術之間存在的共同點,并找出融合后新的生長點。就像雜技芭蕾《天鵝湖》,藝術家在融合芭蕾以及雜技時,不僅要處理好芭蕾與雜技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對“融合物”與柴可夫斯基音樂之間的關系加以重視,后者的處理難度相對較大,但是在中國藝術家的通力協作下,改編后的《天鵝湖》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因此,在融合舞臺藝術之前,要正確處理好以上問題,從而在創新舞臺藝術的同時,推動它的健康發展。
2、舞臺藝術的顛覆
顛覆這一詞匯出現在舞臺藝術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對經典劇目的改編。盡管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對經典劇目的顛覆是在褻瀆經典,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通過這一方式改編甚至是顛覆舞臺經典劇目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并形成了一種新的理念,即后現代主義美學。舉例來說,中國的雜技芭蕾《天鵝湖》只是將芭蕾以及雜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對原劇劇情的改動并不是很大,而由英國推出的“男版天鵝湖”則是在沿用原有音樂的基礎上,對劇情以及舞蹈動作都進行了改編。導演馬修伯恩不僅對天鵝湖的劇情進行了改寫,其中男主角的形象也是變動較為明顯的一點。這一劇目從上演之初就廣受質疑,然而這種大膽的創新還是帶來了極大的震動。除此之外,由英國劇作家斯托帕根據《哈姆雷特》改寫的《羅森克蘭茲和吉爾登斯特恩已死》也是顛覆經典的代表,同樣遭到質疑、批判,但是同樣為大眾所接受。這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經典已經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人們從對經典名著產生另一種理解。由此可見,對傳統舞臺藝術的創新,要在對原作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敢想敢做,對其中的某一點或幾點進行深入挖掘,從而為之后的改編奠定基礎。
3、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藝術,也被稱作是數字媒體藝術,它主要是依托數字化技術而形成的新型藝術類別。其中,較為常見的新媒體藝術,包括電腦三維動畫設計、投影技術、激光布景、數字調控音響技術以及其他先進高科技手段等。在我國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藝術也對傳統舞臺藝術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然而傳統舞臺藝術并沒有因此而消散,在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下,正確處理好新媒體藝術以及傳統舞臺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傳統舞臺藝術中適當的加入新媒體技術,已成為舞臺藝術創新以及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生行業,即新媒體舞臺藝術設計,也可稱作數字舞美影像設計以及舞臺視頻設計等。舉例來說,在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國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為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空前壯觀的視覺享受,人們在驚嘆之余也感受到了中國舞美影像技術以及創意的綜合實力,而從這一刻開始,中國的舞美設計也翻開了新篇章。
從上世紀末開始,各種新媒體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涌現,而傳統舞臺藝術則由于其自身對“鏡框式舞臺”的依賴性而逐漸走向下坡路,與此同時,它在反應生活、傳達美感以及觀眾感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在數字影像技術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流失了大量的觀眾。為了解決這一現象,藝術家們在傳統舞臺藝術中加入了新媒體技術,并通過不斷的嘗試、摸索,實現了新媒體藝術以及傳統舞臺藝術的巧妙融合,并為傳統舞臺藝術的發展創新提供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舞臺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創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還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前提下,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在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家們通過融合傳統舞臺藝術、顛覆經典劇目以及巧妙運用新媒體技術等方式,實現了對舞臺藝術的創新,并促進了舞臺藝術的良性發展。
作者簡介:徐靜,(1964年9月)男,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本科學歷,單位:山東省泰安市文化館:從事基層群眾文化藝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