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的中心職能可謂穩中有變、與時俱進,每個時代都有著重突出的重點任務,但是宣傳工作始終是實現展陳、科研、藏品、科普等各項職能的基礎手段和有力推動。專業地質類博物館曾經一直是陽春白雪、高高在上的形象,如今,該類博物館正在轉型親民化、通俗化,那么,如何適應新時代環境,做好地質類博物館的新聞宣傳,讓博物館內“神秘”的各項內容覆蓋面愈發廣泛,讓受眾普及度愈發提高?本文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做法為例,提出了加強新時代地質類博物館新聞宣傳力度的想法和做法。
關鍵詞:新時代 博物館 新聞宣傳
引 言
“新時代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①這是黨中央對全黨、對全國各單位的宣傳工作要求,也是新時代下地質類博物館宣傳工作所應遵循的原則和堅定的信念。
博物館新聞宣傳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一直在與時俱進,目前最新的一版定義是2007年公布的“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②談及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王宏鈞先生曾經將我國博物館觀眾的參觀目的分為7類:①為了學習知識而來博物館的人;②為了學術研究而來博物館的人;③為了藝術鑒賞而來博物館的人;④為了休閑娛樂而來博物館的人;⑤國內外的觀光旅游者;⑥來華進行文化學術交流的外國學者、藝術家;⑦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政府官員及其隨員③。博物館的新聞宣傳是社會輿論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是觀眾認識博物館、了解博物館信息的一扇窗戶,地質類博物館是國土資源信息宣傳的陣地之一,因此,針對不同的參觀觀眾,應有不同的參觀路線安排及相應的宣傳重點,區分新聞內容宣傳形式,對博物館內的科研、藏品、展陳、安保、科普等各項工作做到及時、有效、有區分的新聞宣傳,對博物館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正確引導公眾學習國土資源知識,讓各來館參觀的觀眾都能盡興而歸,就是博物館新聞宣傳工作的意義之所在。
一、高度重視,全館動員,提高思想認識
新聞宣傳工作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陣地意識”“引領意識”“創新意識”。要全館動員,轉變工作理念,切實提高干部職工新聞宣傳意識,要把新聞宣傳工作提升到館重要工作的地位,充分認清新聞宣傳工作對于推進各類科學知識普及、傳播地域特色的重要意義,充分把握新聞宣傳工作對于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更好的發揮館展覽、研究、教育等職能的重要作用,要準確把握新聞宣傳工作導向,找準方位、堅定站位、主動作為。
二、加大力度,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宣傳
(一)利用重要節點,加大宣傳力度
注重短期和長期宣傳策劃相結合,有重點、有層次的進行宣傳安排,尤其要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防災減災日”“5·18國際博物館日”“科技活動周”“全國土地日”“全國科普日”等博物館系統和國土系統特色重要時間節點,結合館內重要工作安排,提前謀劃,有方法、有步驟的發酵話題,突出重點,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深入觀眾訪談、發放宣傳品、線上交流互動、送科普進社區進學校進貧困地區等形式向公眾宣傳省國土資源情況、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
(二)運用新媒體手段,創新宣傳形式
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社會化媒體疊加的網絡時代,呈現出革命性、顛覆性的發展趨勢,并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轉變為地質類博物館帶來了絕好的機遇和挑戰,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根據自身情況,結合當下全媒體時代發展特點,建立了以“兩微一網”(即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門戶網站)為主體,多元化新興媒體為輔助的數字化宣傳模式。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信息量大、互動性好,因此,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深刻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新聞宣傳格局變化④,積極聯系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擇優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加大宣傳覆蓋、擴大宣傳影響,及時投入力量以求運營好、維護好、管理好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自有宣傳平臺,不斷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努力推出一批有分量、有特點的新聞宣傳和深度報道,切實增強國土資源科普知識宣傳效果,講好國土故事,傳播地博聲音。
(三)圍繞主要工作,突出優勢特色
立足全館,緊緊圍繞黨建、科研、教育等領域不斷夯實基礎,深挖內涵,擴展外延,充分展現地質博物館特色,積極宣傳特色黨建工作進展和黨員學習活動;主動采編館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案例;系統宣傳館社會教育功能載體作用的發揮;持續跟蹤關注報道館服務質量提升。同時,精選宣傳主題,加大力量宣傳極具地博特色的工作,如化石修復、臨時展覽、藏品管理、安全保衛等。
(四)挖掘先進典型,營造積極氛圍
深入挖掘館內優秀部室的典型經驗、先進人物的感人故事,通過撰寫通訊、系列報道,編輯短視頻等方式,大力弘揚愛崗敬業、扎實工作、誠懇踏實的博物館人典型形象,從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電視、廣播、報紙等平臺多渠道、多角度進行宣傳報道,塑造積極上進的行業博物館形象。結合館黨支部建設行動,著力發現并報道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黨務工作者的默默奉獻、勤勉敬業,為培育新時代安徽國土文化、擴大國土資源系統先進典型的社會引導力添磚加瓦。
三、強化保障,加大隊伍力量
(一)加強組織領導。館領導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各部室負責人要切實增強宣傳意識,加強合作,形成宣傳合力,充分發掘工作中的亮點,構建及時有效的溝通渠道,及時組織宣傳。
(二)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新聞宣傳隊伍建設,明確職責分工。明確相關職責部門統籌全館新聞宣傳工作,成立宣傳工作組,委派專人負責年度宣傳工作的策劃、臨時性宣傳活動的謀劃、輿情監控及應對、新聞信息采編、宣傳經費預算等相關工作。各部室抽選精干力量擔任信息員,負責工作動態宣傳及新聞信息報送。同時,通過外出學習,邀請媒體專家座談等形式加強對宣傳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團隊捕捉新聞信息的敏銳度和整體采、編、發的“一攬子”業務能力。
(三)完善考核評價。根據單位內部各部室發稿、投稿的數量、質量,以及被上級機關和社會媒體采用的稿件情況,根據相關規定,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全體干部職工積極關注宣傳工作,主動加入宣傳隊伍。
總之,面對全新的媒體時代,地質類博物館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信息量爆炸、內容形式趨同等巨大挑戰,所以,必須始終堅持創新理念、內容、方式,增強傳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依靠自有宣傳平臺,借力傳統媒體渠道,搭乘新媒體傳播優勢的順風車,注重時效,把握發聲的火候、分寸,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報道方式,實現全媒體和分眾化傳播,實現輿論場的良性交流與互動,同時,地質類博物館應該在參考傳統文物類博物館的好經驗、好做法的同時,著力打造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根據熱點,結合場館資源,進行新聞信息的宣傳報道和推廣傳播。
參考文獻:
[1] 李斌,霍小光.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2] 中國文物報2017年10月25日第5版、第7版.
[3]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306-30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巴蕾.新媒體時代博物館宣傳研究——基于微信微博的數據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7.
作者簡介:黃慧(1990-),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