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馬爾達
摘 要:文章介紹山區小型河道治理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山區 小型河道 治理技術 問題 對策
1引言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河道治理不僅僅只是城市建設內容中的一部分,而且對于城市發展中的美化和生態環境治理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以及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不斷加劇的環境下,現代河道的治理不僅要確保其傳統的蓄洪涵水等功能的實現,還要保證其景觀性能和生態性能等擴展性功能的發揮和實現。尤其是針對目前山區小型河道的治理,需要進行長期的治理來保證其發揮保護村屯以及農田的重要作用,而且促進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2山區小型河道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2.1防洪標準不夠明確的問題
針對山區的小型河道來說,對其進行治理工作在很早以前就開始開展,而且采用的治理方式就是在不停的區域中按照實際的防御洪水或受災程度進行分段管理和建設,這些治理工作都是由當地的群眾進行的,采取的治理措施就是加高或者培厚。但是在此治理的過程中,沒有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也沒有明確的防洪標準,且表現出建設規模也不確定的問題。
2.2兩岸堤防之間的距離不足
在山區小型河道的治理過程中,為了對土地進行有效的節約,通常河道兩岸的堤防間距都比較小,這就直接導致河道的行洪街面比較小,在河道運行期間容易出現高水位運行的現象,這也是導致堤防決口而將附近的農田進行淹沒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兩岸堤防之間的距離過小,導致堤防與主河槽之間的距離也過小,當出現河槽滾動的現象時就容易將堤防沖斷,而且在發生此事故之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進行修復和加固,而且修復和加固的難度也較大。
2.3裁彎取直比較多
在山區小型河道的治理過程中,通常為了對行洪斷面泄量進行有效增加,采用的方式就是對河道主河槽進行裁彎取直的措施,而且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此現象比較普遍,其在增加行洪斷面的同時,也降低其了河道的穩定性,將原有的河道改變為不穩定的發育型河段,大大增加了河道的沖刷能力,這就會導致在河道運行中向下游淤積河道充下大量的泥土,破壞了河道整體的穩定性。
2.4堤防直線化
在山區小型河道治理中,通常為了確保水流的暢通性,隨意采用將堤防直線化的措施,就是采用長距離直線的堤防放線方式,這樣就會增加河道的水流流速,將河道原有的水流流態進行改變而降低了水流平穩河段水流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也會對原有的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棲息場所進行破壞,從而破壞了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
2.5防護措施的缺失
在山區小型河道的治理過程中,通常對于河道周圍的岸坡以及堤防壩坡等缺少相應的工程和林草防護措施等,這不僅會增加河岸的沖刷速度,導致岸坡崩塌事故概率的增加,而且由于山區和到中的砂性堤段中植物的生長速度比較慢,缺少植被保護的堤防壩坡就會受到比較嚴重的雨水沖刷問題。
3山區小型河道治理技術問題的有效解決對策
3.1進行合理的治理規劃
首先要重視對山區小型河道的治理工作,針對其中存在的防洪標準不夠明確等問題,在治理工作開展之前應由水利部門的相關規劃和設計人員對此地區的河道進行現場仔細勘察,根據其勘察結果中此河道的具體情況和周邊情況進行科學的治理規劃設計,確保對河道的治理工作能夠滿足確保工程安全、保證效益以及河道運行的穩定性、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的目的。一是對防洪標準進行確定。確定的依據就是國家相關的防洪標準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等內容,并且針對山區小型河道的具體情況和任務,進行山區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設計防洪標準的確定。二是對兩岸堤防間距進行合理設置。就是對目前存在兩岸地方間距過窄問題的河道進行重新調整,調整的目的就是在分析植被防護對行洪區糙率增加的基礎上,為了減少沖刷對其造成的破壞,而且要符合堤防高度不能超過2m的設計限制,從而實現對防洪安全程度的提高以及對河道運行風險的降低。三是對堤線進行合理布設。針對山區小型河道的彎曲特點,在其穩定之后通常會保持1.2~1.8的彎曲系數,所以在進行堤線布置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其彎曲特點,在確保其穩定性的基礎上對河道的天然邢臺和自然彎曲盡量進行保留,并保證堤防的設置與其原有的彎曲曲線盡量溫和,減少河道治理施工對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并產生不利
影響。
3.2對裁彎取直進行限制
雖然裁彎取直在山區小型河道治理中具有顯著的技術優點,但是正是由于其可以影響河道整體的穩定性,所以通常需要在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采取裁彎取直的治理措施:首先需要河道彎曲阻水等情況導致洪水位灘地水深超過設計水深的5%,或者河道存在斜河或者橫河等問題以及堤防受到嚴重沖刷之后采取傳統的措施無法解除洪水的威脅,也就是對防洪安全造成影響。其次是對取水安全造成影響。這主要是斜河的形成會對低洼地帶進行沖刷而繞過攔河底板形成新的河道的情況。最后是對開發利用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河道的彎曲系統過大,并表現在將行洪區切割為零星地塊而對其整體開發利用造成阻礙的問題。
3.3采取生態型防護措施
在對山區小型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按照規定需要在堤防兩側進行工程防護林的建設,但是由于在堤防沖毀或者河槽與堤防距離較近的河段岸坡在植被破壞之后的恢復速度較慢,所以要進行相應的防護措施。主要采用的防護方式是用干砌石護坡以及石籠護坡等天然建材進行護岸和護坡的建設,或者是采用中控生態混凝土預制塊等生態型人工建筑材料進行護坡建設。而對于植物護坡來說,則可以采用半穩定型河岸和堤身進行防護措施的建設,或者是采用草、灌木進行單獨護坡或者將二者進行結合使用。所用的植物應該盡量選擇具有較快生長速度,能夠在比較貧瘠的土壤中具有較為發達的根系,并綜合其經濟性等特點進行選擇。
4結語
針對目前山區小型河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防洪標準不明確、兩岸堤防間距過窄、裁彎取直比較多、堤防直線化以及缺啥防護措施等問題,需要在治理時做好治理規劃、對裁彎取直條件進行嚴格限制,并采取生態型防護措施來確保行洪安全,并且對農業生產條件進行改善,促進山區經濟和社會的健康
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永峰, 喬峰峰. 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7(5).
[2] 夏金光. 山區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科技投資,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