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人固然需要自強自律,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企業處理危機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還要整個企業生態中賦予合理權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黃明勝智者品牌管理執行副總裁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背鍋填坑。
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危機四伏是常態,危機彌漫更是常態。幾乎每一天,那些艱難突圍碎片化陷阱的霸屏話題中,必然有和危機相關的。少則一條,多則成片。套用一句俗話,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深陷危機漩渦,幾乎是企業尤其是知名企業無法規避的命運。當危機降臨,輿情失控,企業面臨至暗時刻,不得不在煎熬中判斷、處理、控制,同時寄希望于別人的危機迅速到來。
饒有意味的是,在此關鍵節點,公關和公關部門頓時找到了很強的存在感。不僅企業內部寄予厚望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希望,同時還要接受吃瓜群眾和評論家的評判。大到企業的應對策略、處理措施,小到一封聲明、一個表態,都會被拿到放大鏡下。戳心的是,多是“這屆公關不行”、“公關蠢豬”這樣的定論。
雖然我們需要承認,散布于各家企業公關部或其雇傭的公關公司素養不一的事實,但從中國企業運營的實際情況來看,公關大部分時候都是做了背鍋俠。為什么這么說?
讓我們還是從中國式危機處理的實際操作來看。拋開不接地氣的真理式危機公關論,真正陷入危機中的企業,處理之道無外乎三項:一是危機處理,就是真正處理危機的策略和舉措;二是輿情掌控,包括輿情的監測、勾兌和引導;三是公關表達,在整個危機處理的全周期,對外表達的話術和核心訴求。
而在企業公關體系不太健全、高層對公關認知不到位的情況下,公關部門或公關公司還需要解決三個難度非常高的挑戰:一是管理“公關能搞定一切媒體”的古舊思維;二是要遏制企業內部涌動的化危為機的沖動;三是要化解企業的受迫害妄想癥,認為危機的背后黑手是自己的競爭對手,非要發動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攻戰來傷害對手,同時轉移視線。這三個挑戰都來自于一葉障目的誤判,危機從來都是有因可循,也從來都是一場耗心費神的止損游戲。
回到企業危機處理的實際操作,很顯然,通常都是企業決策層的意志,公關能有介入的角色就已難得,很難成為關鍵人。輿情掌控和公關表達確為公關專業范疇。但真相在于,因為長官意志、部門利益等復雜原因,而力不從心。
無論是輿情掌控還是公關表達,都牽涉四個重要事項,那就是危機中的事實認定、責任界定、舉措制定、話術設定。從事實認定來說,公關從來都是邊緣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僅憑公關一己之力很難進行認定。尤其是危機關頭,要想迅速認定事實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個表層的危機,背后牽連的部門和環節眾多,又因為關聯責任以及某些難為外人道的尷尬或秘密,很多時候公關部門得到的都是模棱兩可或不負責任的口徑。在這樣的“事實認定”面前,后期的應對策略和處理必然存在很多BUG。再說責任界定,明哲保身是企業內部的生存哲學,沒有高層公正且霹靂手段介入,很難清晰化。再從話術設定來說,公關表達權的爭取是一場心酸的故事。公關部或公關公司起草的聲明也好,口徑也好,通常都在長官意志下被改得面目全非。從邏輯、內容到風格,無一幸免。另外,對于危機中的公關表達,另一個中國企業的病態在于,他們通常低估了法務等其他部門的專業作用,以為只是雕琢文字。其實每一個對外聲明,都是打了企業標簽的正式文本,每一個字都要承擔責任。
成為背鍋俠是一種無奈,也是行業發展的隱痛。公關人固然需要自強自律,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企業處理危機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還需要整個企業生態中加強對公關的理性認識,賦予合理權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