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琳 榮華萍
2017年,從國家到省市區各級教育部門,先后印發了中小學關于研學旅行的系列政策和意見。在意見的指導下,威海市錦華小學 (以下簡稱 “我校”)對以往由各班級、家委會主導的 “碎片化” “隨意化”的社會實踐及游學活動進行梳理、整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將 “活動”升級為 “課程”,進行研學旅行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實施。
1.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理念定位。溯源 “研學旅行”,可追及春秋戰國的 “游學”;隨著社會對培養人全面發展的素養需求,“游學”的內容、形式也在不斷地豐富與創新,逐漸升級為 “研學”。從 “游”到“研”,一字的改變,體現了國家以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對研學旅行課程的理念定位。基于此,立足我校自主立人的特色辦學理念,提煉出 “樂體驗,勤探究,有擔當”的研學課程育人目標。
2.基于學校學情現狀的課程界定。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學校應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的研學旅行課程。目前,我校約有70%的生源來自外地,他們對現在居住地的周邊環境和民俗人文普遍缺乏了解,有必要使學生通過系統的研學逐漸融入并了解本土文化,適應成長環境,增強其對第二“家鄉”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基于此,把國家級森林公園——“里口山”定為我校的研學基地。它距離學校約3公里,以 “山青、水秀、果美”聞名,素有“威海氧吧”的美譽。作為威海的 “世外桃源”,它充分整合生態、健康、文化、休閑四大元素,為研學提供了豐厚的課程資源。
為了保障課程開發科學系統,選拔各科骨干教師,組建課程研究小組。基于學情分析和對課程價值的預設,研讀國家課程和地方教材,理解研學旅行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進行課程開發。
1.目標規劃。研學旅行課程構建,必須明確:“旅行”只是手段,“研學”才是目的。為了讓學生研有所思、行有所獲,學校依托 “樂體驗,勤探究,有擔當”的課程育人總目標進行規劃:
(1)具體行動目標。
樂體驗——走進大美里口山,經歷豐富而又獨特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愛上研學;
勤探究——養成邊研邊學的習慣,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經歷問題研究的全過程,獲得研究活動的體驗和經驗,自主合作、勤于探究的能力不斷生成;
有擔當——在親近家鄉自然與文化中,提升熱愛家鄉、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樹立 “我是家鄉小主人”的社會責任感。
(2)年段研學目標。結合三至五年級學生的年段特點、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整合三維目標,分年段制訂研學目標。從目標的表述中,不僅對總目標進行了詮釋,更體現了從中年段到高年段學生發展目標的螺旋上升。

年段 研學目標中年段親歷里口山的實地游覽、調查等體驗活動,獲得對自然和社會的初步體驗,形成主動探究的能力,提升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高年段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體驗活動,深入了解里口山的一山一水、一風一俗,形成自主自律、樂學善思的能力,提升感恩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
2.內容設計。通過 “定制+配套”的資源開發,保障課程開設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1)版圖定制:立足課程的總目標和年段目標定位,開展年級調研,組織學生問卷、座談,對學生的研學需求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學生代表組團,走進里口山,與基地管委會聯系,考察景點,約訪居民,將學生喜歡、有研究價值的資源納入研學課程的內容設計中,定制 “大美里口山,快樂體驗行”的研學課程版圖,構建內容體系。將版圖中的模塊與多學科融合,進行課程內容的細化、分解,開發 《大美里口山,快樂體驗行》學本教材。(見圖1、圖 2)
(2)兩冊配套:圍繞課程的育人目標,以學本教材為依托,配以開發教師 “教”的指導手冊和學生“學”的學習手冊,以課程設計的角度,從教與學兩個層面,保障研學課程開發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1.過程實施。
(1)課時安排。根據研學旅行的組織特點,設立“年級主題研學旅行周”,一個項目研學主題為兩周,第一周以研學導航為主,做足研學準備。第二周開展研學體驗與研后活動,共計10課時。課時可隨機調整,保障每次研學旅行的實效性。
(2)實施策略。根據課程目標及課程特點,采用“項目制學習”的模式,即對應“研前”——“研中”——“研后”三個階段,采取“前置性學習——探究性體驗——拓展性成果”的操作模式,讓學生愛上研學,研有所獲。具體操作策略如下。
研前階段:前置性學習,“我的研學我做主”。為了激發學生對研學的興趣,學校在項目選擇上采取“套餐+自選”的方式,讓學生樂于體驗。

圖1

圖2
項目 “套餐”是根據年級研學版塊,實地考察,借助不同的研學輔助基地,擬定不同的項目套餐。比如:四年級 “自然生態”研學版塊,通過考察,擬農家樂、山美、水凈這三個項目套餐,學生可以走進“陽光納里”,以 “野菜”為重點,了解里口山自然野味的選材與制作;可以走進里口山的山林、石廠,了解巖石種類,認識巖石對保護生態植被的作用;還可以參觀里口山的水庫、水廠以及洗衣房,認識保護水源的重要性。
混班 “自選”是在研學項目選擇時,打破原有班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可以根據研究興趣和項目主題的類同性,自由組團,小組合作,使得研學項目的開展更具科學性。
為保障前置性學習效果,在教師層面,通過導制定制和指導私制,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和技術儲備。
研中階段:探究性體驗,“帶著問題去探究”。研學旅行是發現之旅,它的靈魂是實踐育人,想要取得預期的收獲,關鍵是要有一顆探究的心。研學中,孩子們行走于山水間,吟誦詩詞、描繪風景,在情景交融中領略自然生態之美;他們奔走于村落間,參觀長廊、了解村史,在探尋訪問中發現民俗文化之美;他們暢游于田野間,認識植物、探索奧秘,在觀察記錄中感受農業科技之美。多學科融合的研學,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成為探究學習的小主人。
為保障研中的學習質量,學校會在前期與基地輔導員對接教學內容,深度溝通研討,完善教學設計。
研后階段:成果性拓展,“建設家鄉小主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建設家鄉的小主人意識和責任擔當,老師們根據不同的研學體驗,在研學后,以 “建設里口山”為主題,上好總結課、拓展課、展示課。例如,在展示課上,教師更加關注的是用研學成果詮釋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將研學的成果內化、外顯,讓更多的人能以 “小主人”的身份參與到建設里口山的行動中,激發學生的責任擔任,讓研學真正落地。在這樣的理念下,有的學生創編的 《I故事,I家鄉》的中英文研學繪本,用自己的視角,講述自己研學路上的所見所聞,介紹里口山的一情一景,成為家鄉的代言人;有的學生撰寫了 《我的家鄉會更美》研學建議書,從綠色、節約、經濟、人文等多角度,提出家鄉發展的建議,并由學校擇優推薦給里口山管委會;還有的學生創想繪制了 《未來里口山》主題畫冊,立足家鄉的歷史變遷,暢想未來家鄉的發展變化,激勵更多學生抱有建設家鄉的美好夙愿。
2.多維評價。學生層面:實行全程評價和全面評價。全程評價依托 《“我是小主人”研學手冊》,從行前、行中、行后三個環節,對學生的自主成長體驗進行過程評價。全面評價則借助 《“我是小主人”研學旅行學分存折》,不僅關注研中學生在文明禮儀、合作參與、主動探究三方面的表現,更關注他們在研學后對建設家鄉的志愿服務,通過自評、小組評、導師評所獲得的不同星級,評選 “研學小達人” “研學小明星”和 “研學小主人”。
課程層面:通過家長、學生以及基地的研學反饋問卷,進行研學的 “民意調查”,評選最受歡迎的研學路線、最有研究價值的研學路線;對需要改進的研學路線提出合理化建議,為課程建設的后續發展提供參考。
“大美里口山,快樂體驗行”的研學課程是我校課程建設的一個縮影,很好地詮釋了我校課程建設的理念與思路。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教育,研學路上,更多看到的是孩子們文明的素養、主動的發現、探究的身影以及我是小主人的擔當,師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圍繞里口山自主設計的小發明 《家用自動斷水器》、網頁 《小綠豆芽旅行記》 《巖石之旅》等成果獲省級一等獎;多篇研學征文、攝影等成果在省市區等媒體進行報道,本課程獲區優秀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