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前不久,筆者有幸在深圳小學聆聽了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 《平均分》。講課的劉芳老師是個青春洋溢的小姑娘,聲音清冽甜美,始終笑語嫣然,讓一眾聽課者如沐春風。可是,正是這節春風拂面的課,讓我們這些聽課教師的心中有了諸多思考。
1.創設情境,感知 “平均分”。
(課件出示棒棒糖)
師:3個小朋友分12根棒棒糖,有幾種分法?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 (小圓片)分一分。
學生動手分。
(教師巡回觀察)
全班交流,學生匯報:有學生說前2人分3根,后1人分6根;有學生說每人分4根;有學生說每人分3根,還有3根沒有分……
師: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公平?
生:每人分得一樣多才行。
師:每人分得一樣多就是 “平均分”。
(板書課題)
這里,當學生說出五花八門的分法后,教師點出了要 “分得公平”,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只是沒有對 “平均分”的含義予以強調,有不少學生仍舊沒有厘清 “平均分”就是 “每人分得一樣多”。
2.深入探究,理解 “平均分”。
師:18個學生平均分組參加比賽,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學生的回答又是百花齊放:1、2、3、6、17、16……
(老師將學生的答案一一寫在黑板上)
師:17個小組怎么平均分?大家討論一下。
(這一問題顯然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室里一片寂靜)
師:你們拿筆畫一畫,畫出不同的分組方法,每組幾人?
(學生動手畫,教師巡回觀察)
全班交流:在一番忙碌之后學生發現,平均分17個小組后,還有1人沒分,怎么辦呢?
一學生提議:老師,別讓這個學生參加了。
師 (認真地說):18個孩子比賽,17個都參加,只有1個不讓去了。要是我,我會傷心的。(隨機采訪身邊的一個學生)要是你,你愿意嗎? (學生搖頭,于是教師粲然一笑說)我們不能放棄這個孩子!
(到這里,課堂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無法前行)
師:這樣看來,18個人參賽,分17個組行得通嗎?
生:不行。
師:那按照你們說的分16個小組行嗎?
學生思索一下,果斷回答:不行,剩下的2人不能分。
經歷一番沮喪的探究后,老師課件出示表格:

18人參加比賽 分 個組 每組 人
讓學生在小組內邊畫邊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學生匯報:
(1)分7個組,不可以,有剩余學生。
(2)分1個組,每組18人。
(3)分2個組,每組9人。
師:你是怎么分的?
有學生說一個一個分的,也有學生說直接根據乘法口訣分的……
由于在初步感知時多數學生沒有弄懂 “平均分”的含義,導致在這個環節里,學生經歷了分不下去的挫折與失望。在了解學生分物品的方法時,教師只是輕描淡寫地問詢了一下,沒有對哪種分法更優化進行引導,因此大部分學生即使隱約知道每組分得一樣多,也仍采用了逐個攤派的低效分法。
3.游戲拓展,掌握 “平均分”。教師播放歡快的歌曲,請10個小朋友上臺自由隨音樂律動。音樂一停,聽老師喊出數字幾,就幾人抱成一團,多出來的人淘汰。
(全班游戲)
眾所周知,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教師在拓展環節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 “抱團”游戲,旨在讓孩子在動一動、玩一玩中輕松理解 “平均分”的含義。
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劉芳老師的這節課,提出質疑的聽課教師不少。其實,拋開這節課的不足,我們來仔細審視這節課,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教育——靜待花開的守候。這節課,如果從效率出發,教師們一般會緊扣教學目標:在具體情境中感受 “平均分”,建立 “平均分”概念,理解 “平均分”的含義;經歷 “平均分”的過程,掌握 “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在目標的指引下,初步感知時就讓每個學生建立 “每人分得一樣多”的概念;然后經歷分的過程,強調分的方法;最后再展示幾個不同的習題進行訓練,夯實這一知識點即可。這種我們平時追求的所謂高效課堂,是以一種短平快的 “告知”方式開展的,追求的是知識的多寡和掌握知識的快慢。用這種標準來衡量,劉老師的這節課顯然是不合格的。因為目標達成度不高,學生經不起檢測。反過來說,我們的課堂如此高效,我們的學生又收獲了些什么呢?我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奔著考試這根指揮棒去的,我們追逐的是與自己考核相關的分數而已。教育是慢的藝術,不能直接告訴,更不能灌輸。教育需要喚醒學生對學習的熱愛,點燃他們的學習激情,讓孩子們經過十年、二十年之后想起學習會有深深的渴望,想起老師會有濃濃的依戀。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劉老師的課上給予學生以充分的尊重,不為求得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而精心謀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發現、哪怕錯了很多次……
2.學習——不忘初心的修行。傳統的課堂按照教學計劃機械推進,學生的 “學”完全是在教師的牽引下被迫前行。這種忽視孩子成長,簡單地灌輸知識、重復大量地機械訓練,從根本上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得高分嗎?那種為了迎合家長和教師的歡心,無端浪費孩子的寶貴生命,消磨孩子激情的學習真的快樂嗎?雖說學習是享受教育資源、獲得心智、增長能力的自主活動,然而我們如何讓學生在經歷了一切之后還保有持久前行的學習動力和自主精神呢?學習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
張愛玲有篇文章叫 《非走不可的彎路》,為什么我們知道是彎路還是要讓孩子走呢?那是因為這段彎路上有他們成長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要急于告訴孩子是什么,而要讓他們去遇到困惑、困難、困境,并在解決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習慣。劉芳老師引導學生在自主動手中感受 “平均分”的過程,在相互質疑中進行探究,在教師的點評中豁然開朗,從而習得規律、發展智慧。這種看似 “放任自流”的教學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關注了學生的當下和未來。
3.講授——當仁不讓的抉擇。縱觀劉芳老師的整節課,始終踐行著葉圣陶先生的觀點,自始至終不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將 “啟發式”教學揮灑得淋漓盡致。當然這里面也可能有劉老師基于學情的考量。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引路人。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教師又該何去何從?是講還是不講?有很多老師為這個問題深深糾結。筆者認為,該講還是要講,不能因為害怕 “講”的負面效應就在課堂上裹足不前。真正有效的講授都必定是融入了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情感,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善、美。講授對教師來說,不僅是知識方法的輸出,也是內心世界的展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可以說,它是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
首先,講授要做到 “目中有人”,教師滿心滿眼只有學生,及時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向;其次,講授要做到 “一語中的”,講在困惑點,撥在疑難點,點在學生跳一跳能夠碰觸到的位置;最后,講授要做到 “惜字如金”,不要滔滔不絕。此外,教師要尊重和寬容學生,懂得欣賞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多元見解,允許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 “節外生枝”,這樣才能收獲 “偶得的驚喜”。像劉芳老師這樣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吸引著每一個學生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靈的交互,從而使學生的思緒得以飛揚,靈感得以激發,智慧得以生長。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要做到以 “生”為本,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經驗世界,關注獲取知識的方法、途徑和過程,關注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努力追求 “成績、快樂、素養”三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