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強度高、穩定性好、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日常養護費用少,運營成本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本文結合現場施工管理的實踐和學習積累,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技術及質量控制要點進行論述。
關鍵詞:水泥混凝土路面 施工技術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6.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a)-00101-02
1 材料的選擇和規定
(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泥的質量。水泥進場時,每批量應附有齊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力學指標合格的質量檢驗證明書;每批進場的水泥均要取樣檢驗,其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應符合有關標準規定;不同標號、廠牌的水泥不得混裝和混合使用;施工中應對水泥的體積安定性和強度按進貨日期進行抽檢和試驗。
(2)細集料:采用質地堅硬、潔凈、符合規定級配的中粗砂,砂的細度模數在2.3~3.0之間,砂的含泥量不大于3%,當砂含泥量不符合要求時,應增加水洗設備,通過水洗達標。
(3)粗集料:粗集料可使用碎石、破碎礫石,其質地應堅硬、耐久、潔凈。對粗集料而言,其控制要點是顆粒粒徑及硬度,有條件時,可選用石灰巖碎石作為粗集料,石灰巖碎石,表面為方解石晶面,能與水泥石牢固結合,有較高的抗折強度,碎石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石料的等級強度不低于Ⅱ級。
(4)水:拌制混凝土的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硬化的有害物質。石料的清洗、混凝土攪拌和養護用水應使用硫酸鹽含量小于2.7mg/cm3、含鹽量不得超過5 mg/cm3、pH值不得小于4的水。
(5)外加劑:外加劑必須是經有關部門檢測合格的產品, 應有相應資質外加劑檢測機構的品質檢測報告。高溫施工宜使用緩凝高效減水劑,低溫施工宜使用早強高效減水劑。化學外加劑確定后,摻量應根據試驗結果進行調整。
2 配合比設計控制
(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滿足設計和施工要求,配合比設計中,優化設計極其重要。通常在保證混凝土強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應盡量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減小砂率。實際施工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混凝土強度難免發生波動。為保證混凝土滿足規定要求的強度保證率,必須使混凝土的配制強度高于設計強度等級。
(2)配合比設計中的3個基本參數:首先要選擇好水灰比、用水量和砂率這三個關鍵的參數。為保證混凝土的耐久性,計算得出的水泥用量應滿足規定的最小水泥用量的要求。但從耐久性考慮,水泥用量也不宜過大,有最大值的限制。按初擬設計配合比進行試拌后,應觀察混合料的工作性,而后進行強度和耐久性試驗,要按符合要求的情況再做必要的調整,得到設計配合比。
3 混凝土拌合
(1)混凝土拌和站的場地要堅實、平整,有方便的出入通路,有充足的水源、電源。原材料分類堆放,并防止離析、混料。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應在攪拌機旁以標牌明示。
(2)每臺攪拌樓在投入生產前,必須進行標定和試拌,拌合機的稱量裝置,應經計量鑒定部門鑒定并有鑒定證書。混凝土配料時每種原材料的數量應按施工配合比和攪拌機的容量確定,每種材料應稱量準確,嚴禁采用人工手推車計量的配料方法。
(3)每次實際拌合混凝土前,應根據當日施工氣溫、砂石料的含水量調整加水量,集料的含水量測定后,在用水量中予以扣除,計算出施工配合比。施工時要持續監測集料含水率的變化,并根據測試結果調整用水量和集料用量。混凝土的攪拌時間應按配合比要求經試拌,以確定最佳攪拌時間。
(4)攪拌機拌出的混合料應符合技術要求,離析的混合料應廢除,拌和好的混凝土應顏色應均勻一致,各種材料分布均勻,不得有離析和泌水現象。在每個作業面,應隨時檢測坍落度。
4 混凝土運輸
試驗室應根據水泥的初凝時間和天氣氣溫確定運輸時間,即混凝土出口至鋪筑完畢的時間不能超出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混凝土運輸時,應根據運距遠近及混合料容許運輸時間選擇運輸工具。運送到現場的混凝土應不離析、不分層、并應保證施工進度的要求。為了避免日曬、雨淋和寒冷氣候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應將運輸混凝土的容器加上遮蓋物,以防曬、防雨、遮蓋。攪拌站位置應適中,運距應盡可能短,且道路應盡可能平坦,否則容易因顛簸產生離析。
5 混凝土澆筑
(1)安裝模板:安裝前首先對中、邊樁進行測量放樣,按設計高程安裝模板,安裝完畢后再對模板進行實地復測,對有偏差的進行調整,使高程、中線、邊線、順直度等符合要求后,將模板加固穩固。模板應無損傷,有足夠的剛度,內側、頂、底均應光潔、平整、順直,局部變形不得大于3mm。安裝完成后對模板底部縫隙用砂漿封堵,防止混凝土漏漿,造成混凝土面板強度降低,模板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涂刷脫模劑,不能使用廢機油及影響混凝土質量的涂料。
(2)澆注前應檢查下承層平整度、模板位置、高程、潤濕情況、鋼筋的安設和傳力桿、拉桿等設置情況,要保證模板支撐接縫嚴密、模內潔凈、涂刷均勻;鋼筋、預埋脹縫板位置正確;傳力桿安裝符合要求;混凝土攪拌、運輸與攤鋪設備狀況良好。
(3)局部邊角、端頭模板部位需人工用锨端運混凝土,嚴禁拋擲,應采用扣锨輕放、防止混凝土拌合物離析,避免邊角部位因振實不足引起的蜂窩及麻面。
(4)混凝土的施工應連續進行,因固停工,應設置施工縫,并在設計規定的脹縫和縮縫位置。多余的混凝土拌合物,應予廢棄。
6 振搗
(1)攤鋪好的混凝土混合料應立即先用振搗棒靠邊角順序振搗,后用平板振動器,縱橫交錯全面振搗,以保證混凝土密實及其表面平滑。當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應盡可能地避免與鋼筋和預埋構件相接觸。
(2)振動器在每一位置振搗的持續時間,應以拌合物停止下沉,不再冒氣泡并泛出水泥漿為準。振搗要合理掌握,振搗過度時,由于振動和重力作用使較重的集料下沉而較輕的集料上浮,導致離析和模板變形過大或模板破壞,以至于混凝土均勻性差,強度降低。振搗不足將出現蜂窩、過量的氣體孔洞、強度下降現象。
7 抹面
(1)混凝土振搗整平完成后,采用提漿機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提漿,將混凝土中的砂漿搓出來后,隨后進行人工抹面收光工作,在混凝土板面排出泌水后,混凝土終凝前分兩次進行混凝土面層抹面成型。第一次采用揉壓方法,主要為驅除泌水和壓下石子,使有較好的表面,提漿抹平機作業時應緩慢行走,每行重復上一行地1/3,以改善漿體的不均勻性。第二次抹面為精平,在混凝土處于初凝狀態,表面尚呈濕潤時進行,抹面用力要穩,速度要勻,抹動扇面要大,要用長直尺縱橫檢查,邊檢邊抹,至少抹四遍以上。抹面時嚴禁在混凝土表面灑水或撒水泥。
(2)在抹面機完成作業后,應進行清邊整縫,清除粘漿,修補缺邊、掉角。
8 抗滑構造施工
當混凝土強度達到40%后,方可進行抗滑構造施工,采用拉紋器拉紋,使板面具有明顯的橫向紋理,紋理應與橫縫方向一致,紋理抗滑構造深度應符合施工規范要求。
9 接縫施工
(1)縱縫施工:縱縫應根據設計文件的規定施工,一般采用平縫加拉桿型式,拉桿在立模后澆筑混凝土之前安設,縱縫施工縫的拉桿則穿過橫板的拉桿孔安設,澆筑混凝土時應隨時校正拉桿位置,使符合設計要求。
(2)橫向縮縫:采用假縫形式,并用鋸縫機鋸割出要求深度的槽口。縮縫位置應按設計圖紙規定設置,相鄰面板的縮縫不得錯位,并垂直于路中正線。切縫時要掌握好鋸割時間,切縫太早,混凝土強度不足會導致粗集料從砂漿中脫落;切縫太晚,如果產生的拉應力大于混凝土容許值,混凝土板就會開裂。
(3)橫向施工縫:采用平縫形式,橫向施工縫視施工進度盡量選在脹縫或縮縫處。設在縮縫處時采用加傳力桿的平縫形式;設在脹縫處時,其構造與脹縫相同。
(4)脹縫:脹縫應與路中心線成90°,縫壁必須豎直,縫隙寬度一致,縫中不得連漿。相鄰車道的脹縫應設在同一斷面上。脹縫板采用無節的軟木并經過瀝青防腐處理,同時預留傳力桿孔位。脹縫兩側的混凝土板,一般設滑動式傳力桿傳遞荷載,相鄰兩桿的滑動端和固定端交錯布置并用鋼筋支架固定就位。
10 混凝土養護
(1)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采用土工布浸濕后覆蓋澆水養護,每天灑水次數根據氣候而定,總之要保持混凝土的濕潤,防止烈日曝曬。要特別注意初期養護,合理的養護能保證混凝土充分水化,提高混凝土強度、抗滲性、耐磨性、體積穩定性、抗凍性等。由于養護不當,水分損失引起混凝土收縮,產生表面裂紋,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與耐久性。
(2)養護期間禁止車輛運行,在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開放交通,要有保護措施控制交通以防止人員、運輸工具、模板、支架及腳手架等荷載。
11 填縫
灌縫前,縫槽要干燥、無塵土、無混凝土碎屑或其他雜物。填縫料應與混凝土縫壁粘附緊密、不滲水,填縫料的灌注高度應與板面齊平,謹防填縫料溢出,污染路面。
12 結語
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應綜合分析研究,首先要嚴格控制原材料的進場質量,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規范各個工序的操作行為,重點要加強試驗檢測和養護,從而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整體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 傅智,劉清泉,牛開民,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30-2003)編制介紹[J].公路,2003(7):1-9.
[2] 田波,權磊,牛開民.不同基層類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溫度翹曲結構試驗與理論分析[J].中國公路學報,2014,27(6):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