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原 趙彥勇
摘 要:高校公共基礎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的目標是維護教學秩序穩定,保證教學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本文對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的特點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并對高校公共基礎課管理的創新性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 特點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a)-0168-02
公共基礎課是指高校各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雖然不一定與學生所學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和知識多元化的需求,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理論方法依據必不可少的課程。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指學校為培養學生,努力調動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而建立的穩定的教學秩序,從而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運行。
1 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的特點
1.1 規范化
規范化管理是指在體現人才培養要求和標準的教學管理體質和程序用制度和條例的形式加以確定,確保教學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第一,教師課堂的規范化管理。由于良好的課堂紀律是保證學生上課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管理部門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維持教學紀律,保證學生的出勤率,禁止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等行為的出現。第二,師生課后交流的規范化管理。高校公共基礎課課堂上人數眾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和內容有限。為了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管理部門要求任課教師為每個授課班級建立QQ群,在第二課堂為學生及時答疑解惑。同時,南京審計大學特有的雙軌制教學管理“書院制”,書院作為管理部門要求二級學院為每個學生配備專業導師,每位專業導師必須按質按量在課后指導學生。第三,教師成績給予的規范化管理。高校學生的期末成績一般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組成。管理部門要求期末試卷的批改必須采用集中批改,流水式閱卷的方式進行。一份試卷往往需要幾名任課教師分部分批改。在學生平時成績給予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必須出具平時成績評分細則和依據,并且統一規定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體現教師對學生成績給予的公平性和規范化。
1.2 科學性
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高校對公共基礎課教學必須有一系列科學、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各項活動都有規可循。第一,管理方法中責任制的科學性。加強集體負責制,而不是個人負責制。積極發揮集體的作用,提高辦事效率,集體決策更加民主公正。例如:每個開課學院設立公共基礎課教學小組,小組內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集體備課、互相聽課,教學效果得到極大地提高。第二,實行分級管理制。學校將公共基礎課程的管理分為院級和校級管理體系,明確兩級管理工作的任務和流程,將權力放到課程歸屬的學院,管理公共基礎課的排課、教學檢查、試卷收取等工作。充分發揮二級分院管理的最大功效。第三,激勵機制的科學性。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學生多、任務重,利用適當的激勵手段,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打破高校用資歷、學歷、職稱等定先后的常規。所有教師公平、公開競爭,做到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并且為教學優秀的教師提供出國深造學習的機會,創造良好的晉升條件。
2 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的創新
2.1 課程結構設置的創新
以往高校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進度在開學初已經完成,并且多年不變。刻板的教學方式令零零后大學生感到厭倦,求知欲大大降低。文理科學生之間學習基礎的差異,導致有些內容重復講授,有些學生又跟不上進度。面對這種情況,公共基礎課的教學管理采用分班級,分層次教學模式。對于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課時的多少、課堂規模的大小以及最終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以往考試方式以閉卷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多層面的評價。現在,高校公共基礎課考試方法以開卷、閉卷相結合,同時也有答辯、論文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著重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2.2 教學模式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講授的特點是:內容豐富,進度較快;講授內容廣泛而靈活;講授內容有探索性深度;講授與自學并重。但課堂講授法不能使學生直接體驗知識和技能,難于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因此,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模式相結合的講授方法。課堂上常采用案例教學法和教學視頻等方法進行概念和應用的講授,提高學習效率。利用網絡教學完成課程介紹、課后作業、調查問卷、課后答疑等環節,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加強公共基礎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力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完全弄懂或者一知半解的內容可以通過教學視頻再次學習,或者在線上與老師、同學交流。
2.3 學分管理制的創新
學分制,一種教育模式,以選課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高校公共基礎課的學分制管理采用彈性學分制管理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需求跨專業、跨年級選擇課程,并根據學校規定的學分制條件考試合格后獲得相應的學分。這種彈性學分管理制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勤奮好學,上進心強的學生可以合理安排學習課程,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克服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的現象。公共基礎課的學習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更加明確了自身的發展方向,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對于少數學習主動性不夠強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多選修幾門公共基礎課而達到學校的學分要求,順利獲取畢業證和學位證。
3 結語
高校公共基礎課作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基礎,受到各類高校越來越多的重視。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對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高素質人才,適應時代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本文對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管理的特點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并對高校公共基礎課管理的創新性進行了歸納。
參考文獻
[1] 王喜云,王蕾.高校公共基礎課考試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09(19):531.
[2] 何云劍,何紅華.大學課堂管理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7(30):164-165.
[3] 朱錫芳.張昌波.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管理及改革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6(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