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鈞陶 林鉆輝 熊佳麗
摘 要: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不僅能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的研究能有效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并為高校人才培養和提升創業教育質量提供重要依據。為了解答如何通過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機率這一問題,研究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通過對本校兩個典型大學生創業項目成功案例,結合全程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經驗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創業教育 全程化 成功案例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b)-0195-02
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創業教育是目前針對高校教育模式下進行人才培養和提升教育質量目標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不僅能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作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共孵化在校生創業團隊300多個,落地企業100多個,17個企業正式走進廣州市股權交易所掛牌融資。本研究試以本校“e村e品”和“睿航無人船”兩個典型案例進行案例分析,分析如何通過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機率,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本文旨在回答“如何通過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機率”,屬于回答“如何”問題的范疇,因此適合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1];二是已有研究缺乏對這個問題的探析,需要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構建新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2];三是與單一案例相比,多案例研究能夠通過原樣復制的方法保證一定的信效度。
1.2 研究樣本的選擇
本文選擇本校其中的“e村e品”和“睿航無人船”兩個典型案例作為研究樣本。這兩個案例可以作為“成功案例”主要表現為:滿足大學生成功創業的要素,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在財務上基本達到收支平衡而略有盈余或者盈利很大的創業者個人和創業公司[3]。
此外,兩個案例在成立時長和研發時長上各具代表性:“e村e品”自2013年成立至今,時間超過四年。根據麥可思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能撐三年的大學生創業公司均具有存活下來的核心競爭力,從廣義上可以算作“創業成功”。“睿航無人船”從2009年研發至2015年注冊公司,一共經歷了6年多的研發時間。
再次,兩個案例各具影響力:如“e村e品”項目獲得“創業中國 贏在廣州”第三屆大學生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一名,項目在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廣東衛視、南方衛視等媒體中相繼報導。“睿航無人船”專注于無人船領域的研發,已獲得5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獲得多項創業大獎,并獲各類創新項目資助。
2 案例描述
2.1 B2C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e村e品”
在運營的過程中,團隊發現這個平臺很難做大,而且戰線漫長。摸索了一年后,他們結合學校“農業”專業優勢,專注扶貧點直銷的電子商務,對自營產品和廣東各地特色農產品做推廣銷售。并且團隊采取了“高校+政府+公司+農戶”四位一體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微循環范圍內可溯源的農產品質量準入體系,帶領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增產增收共同富裕。
在創業過程中,原先購買的電子商務系統使用不順,影響了項目的推進,團隊集中力量開發自己的B2C電子商務系統,并成功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和一項軟件著作權。由于沒有做好市場調查和資金短缺,創業前期,基本上是能合作的產品就推送上架,導致性價比不高,客源不足的情況。后來在學校食品學院教授的指導下“e村e品”開發了屬于自己的加工品黑糖姜棗飲,在短短的2個月內賣出了近3000瓶,各個投放平臺的銷量持續上升。團隊通過轉變思路,采用“單品引爆”的方式,打通源頭產品到延伸品的路線。有了前期的積累,“e村e品”最終拿了廣東粵科100萬的天使輪投資。此外,相繼跟其它媒體合作并在線下十幾個小區進行同步開拓,業績穩步上升。
2.2 航模少年的環保夢——“睿航無人船”
睿航無人船項目來源于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科技聯合會的聯合項目智能生態浮島,由在校學生從2009年開始持續研發至今,團隊一直希望把項目商業化。睿航無人船項目一共經歷了6年多的研發時間才成立公司。目前,團隊以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班底,共吸引了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4所學校18名學生參加。
起初,項目想建造生態浮島,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以此解決公共水域的富氧化問題。后來發現,這樣處理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從商業角度看,這個項目也很難落地。于是生態浮島改為無人船,目標從治理污染轉向污染源的追蹤和采樣。睿航團隊結合無人船現有技術的情況,幾經調整,決定從水下拍攝著力。第一代產品出來后,很多生產商都主動找上門來聯系。
目前,第一代“睿航無人船”工程樣機能進入水下100m工作,并搭載1080P像素的攝像頭,可進行水下清晰的拍攝。第二代無人船可實現水下理論2h的拍攝,已在京東商城完成了第一輪眾籌。在產品價格上,國外同等級的產品售價為5000美元,而“睿航無人船”的售價僅為5000元,非常有價格優勢。而近期廣州數十家公司緊鑼密鼓規劃,準備進軍無人船研發時,團隊已掌握8項技術和發明專利,并先后斬獲各類獎項。
3 經驗分析
筆者所在高校在探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中,積極推進全程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主要經驗有:
3.1 融合專業的創業培養模式
“e村e品”最初是參加大學生創業競賽,由于項目具有專業優勢和創新性,在大賽中獲獎并隨后成立公司開始創業。在學創融合上,學校提供的創業培養模式為:優化專業培養目標、增加創新創業必修學分、建立本科生導師制等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專業教育,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類比賽,組織參與各級舉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類大賽,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創業,在創業中學習。
3.2 全覆蓋的創業服務領域
兩個案例中的團隊成員一直都處于動態進出的過程,源源不斷的創業人才輸送,有賴于學校面向不同需求的學生群體,提供全覆蓋的創業服務有:面向全體學生舉辦創新創業論壇、創業集市、項目打磨會等品牌項目,做好引導培訓;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國際論壇、國際創客節等活動,幫助大學生打開視野。面向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為他們提供對應指導。從優秀企業家、學工隊伍、專家學者中選出創業導師;通過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服務平臺,提供日常法務咨詢;與云宏合作,打造了廣東首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數字化服務平臺。面向有創業項目的學生提供平臺。目前學校已和400多個企業、行業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8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18個新農村分布式創新創業服務站。
3.3 遞進式的創業課程教育
2015年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專門實施創業教育與研究。兩個案例中的本校成員,除了接受必修課程外,還參加了學校提供的遞進式的創業課程教育。涵蓋了通識教育課程、創新創業實訓課程、特色高端課程的遞進式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各類課程。涵蓋了綜合素質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與個性化教育層層深入的教育體系。綜合素質教育側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專業基礎教育側重學生綜合分析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專業與個性化教育側重學生綜合分析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4 結論與展望
4.1 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主要指為管理活動提供物質與精神條件的機制[4]。因此,全程化創業教育的推進需要從制度入手,整合校內各部門和學院,由專人負責創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工作,提供場地和經費支持。
4.2 搭建平臺
高校應結合培養目標和辦學條件, 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 逐步構建以下四類平臺:研究平臺,包括學生在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時所需要的專業實驗中心、實驗室等,旨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學術科研能力;實踐平臺,包括大學生科技園、孵化器、創客空間等, 并提供政策解讀、法律援助、媒體宣傳、知識產權、產業對接等方面的支持;體驗平臺,一方面,可以提供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科特色在校內搭建體驗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模擬體驗場景;線上平臺,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4.3 全員參與
大學生創業教育主要以高校為核心,政府和主管部門、企業適當參與的模式。然而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作為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僅僅需要高校、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參與,還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合力[5]。高校、政府和主管部門、企業、中介機構、成功創業者都屬于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利益相關者,其中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主體的高等院校應加強與各利益相關者的聯動,充分發揮各利益相關者在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應該以高校為核心,整合政府和主管部門、企業、中介機構、成功創業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資源,構建一個全員參與的大學生全程化創業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Yin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3rd)[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2.
[2]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 (4):532-550.
[3] 宋洪霞.大學生創業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4] 王柯姣.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5] 郭定芹,曾宥懌.臺灣技職教育“產官學”運作模式的研究與借鑒[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