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論述貴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提出對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的新理解,即要追尋傳統體育項目歷史背后的來源、故事、傳說,將其上升為事實文化供開發和利用。對當地農村中小學學生利用本族的傳統體育進行文化植入,既可以培養民族自信、團結、凝聚又可以實現教育、傳承以及解決教育資源匱乏的重要問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保護、傳承提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彝族 傳統體育 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b)-0202-02
1 解析貴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
貴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指流傳于世居黔西北的彝族中間,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與演變,勤勞勇敢和頑強的彝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生產勞動及繁多的戰爭中,同族群體集體創造的一種物態和精神文化。上千年的族群生活使這個群體享有同樣的信仰和具有同樣的民族價值觀。民族群體成員高度意志統一、高度信仰統一、高度價值統一,逐漸形成這樣的民族文化。它是獨特的,具有異質性。封閉的地域、族群生活習俗、族群靈魂共鳴給創造博大的彝族文化營造了地利、人和的條件。其中的因生產需要、生產勞動和民族宗教及繁多的戰爭而創造出種類豐富、寓意多樣的功能性、豐富性的以身體運動和動作來進行習、練、娛的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今天的彝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經千年由本族群的成員自覺不自覺地在本土自覺傳承,具有非常顯著的地域性和生命性。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只有在一方水土上才有其生命活力,而且須要由本族人自行的去演繹其文化,這樣的文化才更能具有彝人靈魂,并與彝族水土融合為一體,形神兼備,方得源長。
我國的發展和強大使國民的自信心有了大幅的提升,被西方文化侵蝕了多年的中國人漸漸清醒的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寶貴。這個“寶貴”即是指其不可再生性、不可創造性和不可復制性。具有著這“三性”的彝族傳統體育生態已在彝族群體內部漸行漸遠。當今經濟發展席卷全球的總體趨勢下,發展經濟成為人們擺脫貧困一種強烈愿望,如何發展本地經濟?人們開始思考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這個背景下民族體育文化自然而然的上升成為一種文化資源。這種資源是多功能的又是互為矛盾的。既要對其進行開發,又要對其實行保護,欲將之利用又要更好的傳承。然而傳承是需要條件的,離不開本民族的群體和這個群體賴以生存的土地。離開這二個條件即會“水土不服”,也會成為無本之源和無土之木,將無法生存和傳承。
2 貴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新解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稱謂是現代學者冠以的一個規范性的總稱。彝族傳統體育實質上是彝族群體在上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不斷創造、不斷修正、不斷積累的豐富活動的集合。在這個集合范疇內的項目往往未被本族群的成員知覺,族群人以此為娛樂并進行著各種活動,如同家常便飯一樣普通,成為他們的生活狀態、生活常態。經過一定歷史的積淀便形成了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這個傳統體育文化生態與傳統體育文化休戚相關,唇亡齒寒。文化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體育文化也是如此。它體現著族群成員的意志和思想,其產生和形成是漸進的、分層次的,是在彝民族不同的歷史階段而產生的。民族學者們把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分門別類的進行了規范,將它們按現代體育的常規分類法將其進行分類,即競技類、表演類和娛樂類。這樣的劃分方法能夠讓人們對項目一目了然,且比較容易辨別。然而在遙遠的彝民族發展歷史上,彝民族傳統體育的每個項目的產生的背后都有故事、有原因、有出處、有背景、有目的等,每一個項目都飽含族群先人的智慧和囑托,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活化石。如果這樣來理解和挖掘彝族傳統體育文化,那么彝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文化資源來開發就更能夠賦以更新一層的意義。
3 將彝族傳統體育進行“文化植入”的理解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村的生活方式逐漸趨向現代化,開放打破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彝民不再封閉。現代生活方式強烈沖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遭到巨大的破壞。而這種生態一旦破壞極難恢復。彝族傳統體育放到當今仍然有許多的功能和作用,如何讓它繼續發揮價值并得以弘揚和傳承,人們開始思考在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下,將其放入學校尤其是民族本地的學校來進行弘揚,重塑民族自信、重塑民族認同,傳承本族的民族文化。
然而貴州彝族農村地區學校教學落后、資源缺乏。往往對農村學校的現狀,很多觀點會歸咎于經費原因或設施設備缺乏的結果。要改變此種現狀需要政府進行引導和扭轉。針對民族地區就應該實施本民族的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在西方體育文化未侵入之前一直是本族人民健身娛樂的重要活動項目。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只是在歷史上未被稱為或未被意識上升到體育這個層次。實際上和實質上這些傳承下來的原生態的活動早已是族人健身娛樂的選擇項目。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以蘇聯的教育模式為版本在全國教育體制下實施并推行。從50年代自今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人們已將漢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對全國適齡學校學生進行同一模式的實施和灌輸,以至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同胞不得不接受著這樣的文化改造,導致年紀較輕的一代民族人對自己本民族缺乏認同感,模糊了自己的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文化。我們曾說,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固有文化,這個民族將不復存在。而現今的民族地區的民族人正在處于這樣一個狀態,這種狀態即是為“被文化殖民狀態”。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重塑民族文化形象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新時代時期的文化共識。而其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被保護和挖掘。這些珍貴資源曾一度被人遺忘,甚至面臨消亡。當保護本民族文化共識被推崇后,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這些價值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健身意義,還有很好的教育傳承意義。貴州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匱乏的狀況下,作為本民族人或本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文化瑰寶和珍貴資源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傳承下來的“遺產”不但可以充實學校教育課程體系而且又可以讓本族兒童、青少年得以“文化植入”。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都是利用最自然的物資制作成活動器材,并不需要大量的經費,既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關鍵問題又可以不需要依賴西方體育資源,讓這些珍貴的遺產得到保護在自然的狀態下得以傳承。同時這種“民族文化的植入”正好可以讓本族少年從小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進而產生民族認同,使本族文化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固有性,維系本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信仰、民族價值,最終使自身民族文化保護穩定,不斷傳承和發展而得以永存。
4 結語
貴州彝族先民在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因生產、生活、戰爭等演變創造了特殊、博大的文化,其中的傳統體育文化放在現代生活中仍然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現代彝民生活方式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體育生態也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然而傳統體育優秀文化仍然可以起到凝聚、團結、和諧等的精神作用,我們可以挖掘傳統體育項目背后的故事、傳說,真正成為文化供旅游等開發利用。還可以將其作為課程文化資源植入兒童、少年的血脈,使得崇尚本族文化成為習慣、加強團結、和諧,同時可不用依賴西方體育而達到健身、娛樂、教育及解決經費等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明貴,王繼超.水西簡史[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
[3] 孫柱兵.基于SWOT分析的黔西北彝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6,14(4):25-28.
[4] 夏肖林,吳春雨,朱弘晶,等.黔西北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7):66-69.